原標題:外媒關注:中國批准三種新冠疫苗臨床測試
參考消息網5月5日報導英媒稱,中國監管機構批准在華研發的3種新冠病毒疫苗投入臨床試驗。相關消息令初創企業、政府支持的公司和研究機構數月來共同進行的努力達到高潮。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3日報導,獲批進行臨床試驗的3家公司是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
然而,在獲批進行臨床試驗與成功開發出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之間,仍有一大步要走。儘管中國製藥業近年來已成熟了很多,但就總體而言,它仍更擅長實現漸進式創新。
總部設在上海的禮來亞洲基金的合伙人黎佳欣說:「首要問題是,中國什麼時候能研製出同類疫苗中最佳或首創的那一種。中國仍在追趕。」禮來亞洲基金將近10年前從藥企禮來公司中分離出來,迄今已向90家業內初創企業投資逾23億美元。
報導稱,與半導體、5G和納米技術一樣,生物技術是中國的一項戰略重點,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向有前途的初創企業及其創始人提供大量支持。
報導指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藥品市場,每年總支出為1370億美元。隨著中國擴大其社會保障網絡、增加能報銷的藥品的數量,藥品支出數字預計將大幅上升。
報導稱,中國的疫苗需求價值38億美元(不到美國160億美元疫苗需求的四分之一),在全世界438億美元的疫苗需求中僅佔極小一部分,但這一數字預計也會大幅上升。
企業家及其投資者說,中國成為原創研究領域的領先者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負責管理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所持中國生物技術公司股票的孫樂非說:「我們在生物技術領域仍然沒有馬雲(技術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式人物。但10年後,中國生物技術的水平將能與如今的總體技術水平媲美。」
黎佳欣說:「美國已經成熟。你在那裡所做的任何貢獻都像是在一座大城市裡蓋一棟小房子。而在中國蓋房子的意義要大得多。」事實上,該行業大多數初創企業的創始人都曾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他們最終回到中國大陸,成為創業榜樣和天使投資人,並引入他們當初在西方見過的做法。
報導指出,就目前而言,中國研究人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他們的技能與西方的互補優勢結合起來,找到方法走出這場大流行病。孫樂非說:「科學是全球的。不應有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