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讀了華山之後,我得出一個結論:華山註定是要與劍有緣的。
華山像劍。天下名山莫若五嶽。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嵩山如臥。西嶽華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以其崢嶸峻峭之貌、雄偉壯觀之勢傲然挺立在秦嶺山脈東部的黃河岸邊,猶如一朵盛開在碧波蕩漾中的石蓮,又如萬柄利劍直插霄漢,氣象萬千。觀華山如同劍客觀看一把把好劍,怎麼能不讓人熱血賁張,難以釋懷呢?
華山屬劍。從五行的角度來看,華山位居西方,少陰用事,屬金,主兵器,劍為百兵之首,輕靈和飄逸註定了劍的高貴,註定了華山的屬性。
華山藏劍。據《古今刀劍錄》載,周昭王五十一年鑄一柄周劍,上有銘文「鎮嶽上方」,卻不知鎮於何處。漢武帝元年(前140)鑄一柄漢劍,長三尺六寸,晉孝武帝於太元元年(376)得一柄神劍,先賜於華山武俠,後作為鎮山之寶藏於華山。名劍與名山合而為一,山為劍之身,劍為山之魂。
華山練劍。華山地勢險要,遠離塵囂,是劍客遊俠理想的棲息之地。因而常有名士高隱在此修身養性,習拳練劍,呂洞賓就是最著名的一位,號稱劍仙。
呂洞賓為唐朝人,本為儒生,飽讀詩書,可惜屢試不第,為華山隱士鍾離權超渡,棄儒從道,隱居於華山文仙峪,現在的玉泉院東的「純陽觀」,大殿內供奉呂祖坐像,正襟危坐,法相尊嚴,他被尊為華山劍法的祖師。他在華山修道習武,自號「純陽」,練劍走的是陽剛的路子,劍法威猛有餘,而柔勁不足,難與達到「輕柔化痕瑕」的境界。後將養生術用於修煉,「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性命雙修,以天遁劍訣參悟太極八卦,曾演天數於華山,形成華山劍法,身法飄忽,劍走輕靈,有詩形容華山劍法:「入天兮驚飛鳥,滾地兮不染塵,一撒手通身皆是手,只見劍光不見人。」一位奇俠,身背雌雄仙劍,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仗劍雲遊,扶弱濟貧。
呂洞賓為華山隱仙派的領袖,一直在華山埋名修煉,與道友「逍遙碧嶂青松下,望看殘花逐流水」,也曾仗劍江湖,除暴安良,深得世人敬重。某年故地重遊,感慨萬千:「昔日曾居此,埋名四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
劍為道魂。華山道門奉劍為神器,凡科儀,皆必用劍。所用之劍,或為金鐵,「或為百鍊之鋼,無妖不斬」,或為竹木,「噴巽書符,遣將逐邪」,或不見形,如道門中《慧劍詩》所述:「紫極洞中傳劍訣,不屬陰陽不用鐵。先天元氣煅熔衝,鑄成便會誅妖孽。」劍的長短尺寸也不統一,或為九尺六尺之長劍,或三尺常形,或僅數寸,變化隨心,如意通靈。傳說許多神仙都是御劍而來,化劍而去,斬妖除魔。這些神話色彩的傳聞雖不足據,卻反映了華山劍術在道家心目中的地位。
華山派是道流的大宗,劍法宗承呂洞賓一系,僅論擊技功夫,就屬博大精深,只是他們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原則,為隱仙派,所練拳劍只在修身養性,不好張揚,故而不為人所知。
華山論劍。華山腳下又為東西通衢,商賈雲集,貨物集散要有武師押鏢而行,因而一年一度在華山土地臺、火神廟前的華山論劍活動既是全國範圍內的名家武功展示,也是以此作為評選鏢師、以武藝劃等次,以等次論報酬的平臺,因而,有了華山論劍之說,其源遠流長,並非從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開始。而金庸就華山論劍並且一論再論,甚至親臨華山,把酒臨風,更助長了華山論劍之風。
華山以一種不爭的事實在播揚著一種劍文化,既是武術的交流,也是思想的爭鋒,讓華山與劍難分難捨。
(責任編輯:趙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