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於中國電影是一個奇蹟不斷,黑馬不斷逆襲的一年。
從年初春節檔《流浪地球》的王者大逆襲,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在暑期檔的國漫崛起,從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開啟主旋律的榮耀時光,到十月底《少年的你》為校園青春片正名,再到賀歲檔《誤殺》《葉問4》雙雙進入票房十億俱樂部。過去這一年四大檔期產生的口碑和票房均叫好的國產片也給觀眾帶來了巨大驚喜。
與此同時,多部進口片也上演了多場好戲。《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以下簡稱《復仇者聯盟4》)挺近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前三,《何以為家》《綠皮書》《調音師》等高口碑迎來票房的巨大突破,此外諸如傳世經典《千與千尋》《海上鋼琴師》等老片重映也都有了驚人的票房表現。
在這些影片之外,即便是沒能在票房上有重大突破,《羅馬》《地久天長》《波西米亞狂想曲》《海蒂和爺爺》等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文藝片也讓整個市場變得更為多元,極大地調動了不同觀眾的觀影熱情,也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
2019年的中國電影對於觀眾來說,成就了諸多的經典,也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在2020年開始,雪夜我獨行filmer也對2019年的影片做了回顧,羅列出百部影片,並根據影片票房表現(諸如去年賀歲檔上映的《誤殺》《葉問4》等多部影片均取其最終預測票房)以及豆瓣評分兩大參考對其影響力指數(影響力指數=票房×0.2+豆瓣評分×0.8)發布百強榜單。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一年都有哪些重要的作品。
《哪吒》《流浪地球》《少年的你》《復仇者聯盟4》位居前十,高口碑助推多類型獲得重大突破
如果說2018年是《我不是藥神》帶起的現實主義題材年,那麼2019則是多個高口碑類型的崛起年。這一年,《哪吒》《流浪地球》《少年的你》《復仇者聯盟4》等影片在多個類型開花。
《哪吒》的影響力毋容置疑,在此之前,國內動畫長期被低幼動畫佔據著,而這種情況也直接導致國產動畫面臨更優質的好萊塢合家歡動畫或是日本動畫幾乎輸的一敗塗地,國漫雖然喊了多少年,但也只是在《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拉開一個漂亮的開始後迅速走向沉寂。
好在近幾年幾乎已經被動漫迷遺忘的國漫在今年暑期再次甦醒。《哪吒》以50.11億的驚天票房成為年度最大驚喜,也讓更多的動漫迷和動畫製作者看到了國漫崛起的希望。有意思的是,《大聖歸來》和《哪吒》的形象均採取了反傳統的「醜」處理方式,劇情和角色塑造均脫離了原著,和原著有了極大不同,這種對於體制的反抗也激起了觀眾的最大認同。
《哪吒》的成功源於那些仍然肩負著國漫崛起的國內動漫製作者的多年堅守,也是送給國內電影觀眾最好的禮物,無論從口碑還是票房,《哪吒》都經得起多方的檢驗,理應站到2019年影片影響力第一位。
長期以來,中國電影市場都被好萊塢科幻大片統治著,國內電影人即便想在科幻類型上有所突破,但礙於國內薄弱的電影工業基礎,科幻土壤缺乏,資金有限,人才不足等多個因素,國產科幻片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大軟肋。
不過打造出國產科幻片仍然是國內電影人的使命,也是國內觀眾的集體呼聲。從這方面看,前後籌備製作歷經五年之久、成本高達5億元的《流浪地球》也終於成功,不僅改寫了中國電影拍不出自己科幻片的歷史,而且更證明中國電影人完全有能力製作出高規格的工業大片。所以從這個意義看,即便和好萊塢科幻大片在視覺特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的《流浪地球》理應排到2019年百強影片影響力第二的位置。
近幾年好萊塢科幻大片式微,國產片不斷崛起已經有目共睹。在好萊塢大片整體疲軟下,漫威的《復仇者聯盟》系列成為好萊塢大片的頂級配置,也是其撬動中國電影票房的代表。在經歷2018年《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之後,《復仇者聯盟4》也成為整個2019年好萊塢影片票房的頂梁柱,影片在內地獲得42以上票房,也成為唯一一部能夠進入30億票房的進口影片。
因此,無論是對於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影迷,還是從漫威《復仇者聯盟》系列不斷迎來票房的巨大成功等角度看,去年票房和口碑均很強勁的《復仇者聯盟4》意義非凡,其強大的號召力和品牌優勢也讓好萊塢科幻動作片能夠得以繼續延續下去。
因此從《復仇者聯盟》系列在國內以及全球散發出巨大的影響力來看,口碑和票房勁爆的《復仇者聯盟4》有實力也理應進入2019年榜單前三的位置。
去年也同樣是主旋律電影獲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影片成功扛起了國慶檔的票房重任,更引領當月票房獲得83億元的票房的同時,也成為了全年票房比2018年同比大增30億的關鍵。
當然兩部影片能夠獲得巨大的票房成功,還是源於影片自身的過硬品質,無論是《我和我的祖國》裡通過個體小人物的角度切入個人對祖國的認同感,還是《中國機長》裡用類型化的方式講述個人擔當的使命,這種講述方式也更能打入觀眾內心,激發主旋律創作的新思路。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這兩部影片意義非凡,它們的成功也給主旋律敘事帶來了新的啟示,他們也理應佔據去年中國電影影響力前列。
此外,去年還是青春片強勢逆襲的一年。自2013年《致青春》開啟青春片之後,隨後幾年內地電影市場雖然吹起了青春片的創作潮流,但內容題材的同質化和套路也引發觀眾的不滿,這也使得開啟內地青春片的《致青春》出道即高峰。好在去年敢於揭露校園霸凌的《少年的你》改變了這一切,影片沒有用虛假浪漫的故事刻意迎合觀眾,反而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主創的真誠和用心,《少年的你》最終15.53億元的票房、豆瓣8.3分也帶領國產青春片進入一個新的高度。
相比於2018年還能有《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多個喜劇類型的開花,2019年是喜劇匱乏的一年,全年的喜劇片全部集中在春節檔上映,不過相對而言,無論是寧浩的《瘋狂的外星人》還是韓寒的《飛馳人生》,亦或者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這幾部喜劇的笑點並不突出,口碑普遍平平也讓喜劇的存在感很弱。但即便是這樣,《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放到全年裡,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影片也成了觀眾選擇喜劇類型的不二選擇。
所以如果更多地從票房上的角度衡量,《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也勉強擠入2019年100強影片影響力前十。
另外兩部進入去年影響力前十的還有《蜘蛛俠:英雄遠徵》和《烈火英雄》,《蜘蛛俠:英雄遠徵》也在證明在後復聯時代,不斷創新的漫威仍有能力延續著其科幻動作大片的統治,作為國產災難片,《烈火英雄》主旋律的敘事也在被國內觀眾不斷接受。事實上,現在的觀眾對於中國故事,對於當下的題材和人物有著強大的需求,他們也更喜歡在大銀幕觀看自己的故事。
2019年口碑全面復甦,「小」影片迎來「大」票房
除了以上的頂級影片,2019年的百強影片榜單出現了很多以小見大的影片,影片的成本不高,但因為口碑較硬而在票房上也獲得超過預期的票房成績。
而進入影片影響力榜前列的大致可分為這幾個類型,一是影片的口碑過於強硬,憑藉內容而殺出重圍,繼而成為電影市場的黑馬。比如《綠皮書》《何以為家》《調音師》《玩具總動員》,這類影片豆瓣評分在9分左右的評分,也讓其成功破圈,讓受眾層面由原本的小眾走向大眾。
《綠皮書》本身就屬於文藝片的範疇,加上自身帶的美國價值觀和特有的種族文化,這部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在內的影片在上映之前,業內對其內地票房的評估普遍並不高,樂觀估計在8000萬元;然而影片佔據著紮實生動的故事,破解種族之間的友情還是引發觀影熱潮,首周末過億,最終勁收4.78億元。
有著同樣命運的還發生在《何以為家》上,影片雖然早在2018年便已在坎城電影節以及國外上映,並獲得坎城評審團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然而這部看著與國內國情截然不同的文藝片以其感人的故事和質樸通俗的表達方式,帶來了文藝片迷以外的觀影。而最終豆瓣9.1分,票房3.74億成了一大驚喜。
除了高口碑文藝片,《調音師》《玩具總動員》在商業類型片上的成績也有目共睹。自2017年《摔跤吧!爸爸》開啟印度電影熱,2018年全年上映上升到10部印度電影,不過這一年票房過億的影片只有《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嗝嗝老師》等4部影片。
在觀眾對於印度電影的「套路」出現審美疲勞,票房不斷銳減下,2019年的印度電影已經不具備成為大爆款的條件,好在《調音師》在懸疑片有更大創新,將犯罪懸疑和喜劇類型成功融合,也再次得到觀眾的認可。豆瓣8.3分,過硬的品質也為《調音師》帶來3.25億的票房,躋身歷年印度影片在內地影片票房榜第三。
作為好萊塢動畫,2019年上映了包括《玩具總動員4》《獅子王》《冰雪奇緣2》在內的多達10部動畫片,其中票房過億的只有《馴龍高手》《小飛象》《玩具總動員4》《愛寵大機密2》《獅子王》《雪人奇緣》《冰雪奇緣2》等7部動畫片,《冰雪奇緣2》《獅子王》雖然佔據著動畫票房的巨大優勢,但口碑上實現完勝的只有《玩具總動員4》,這部動畫豆瓣評分高達8.6分,遙遙領先其它動畫影片的表現。
最後一類則屬於老片重映的經典作品。這類影片已經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即便多年上映依舊散發著巨大的魅力。比如《千與千尋》和《海上鋼琴師》,兩部影片在豆瓣均超過100萬人評分,評分均達到9.3分,位於豆瓣電影TOP250中的第7名和第11名,其影響力和經典程度毋容置疑,而這些強硬的品質也保證了影片上映後的成功,票房分別達到4.88億元和1.43億元,再次散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事實也證明,只有影片足夠經典,品質足夠過硬,內容表達通俗易懂,即便是多年前的影片重映,它們也會有突出的表現,《千與千尋》和《海上鋼琴師》在去年的驚人表現既讓市場看到這類影片的市場價值,也豐富了整個市場的影片供應,兩部影片擠入百強影片影響力也無可爭議。
商業類型繼續稱王,高口碑低票房不應該遺忘
除了以上高口碑獲得超高票房以及高品質成為市場黑馬兩大類之外,2019年中國電影百強影片影響力影片更多的是商業類型片,這些影片口碑平平,但最終以更高的票房殺入百強榜單。
比如進口大片《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驚奇隊長》《大黃蜂》《阿麗塔:戰鬥天使》,這類影片因為佔據著好萊塢動作特效,明星以及系列IP的優勢,在票房上動輒10億票房,這也為它們擠入百強片單提供了很大的優勢。
與此相同的還有國產類型片,《「大」人物》《反貪風暴4》《掃毒2天地對決》《銀河補習班》《使徒行者2》等影片,也憑藉類型和明星優勢獲得了票房的成功。
當然,2019年電影市場也像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口碑和票房倒掛的情況,一些影片雖然獲得了很高的口碑,但因為特定的藝術性,要不被商業類娛樂大片淹沒,要不因小眾而未能獲得更低的成功,這些影片不應該被遺忘。
比如《羅馬》,影片即便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威尼斯金獅獎等多個國際大獎,然而沉重的主題和作者個人化的表達也只讓影片獲得500萬元的票房,成為小眾影片。
法國影片《天上再見》即便豆瓣高達8.1分,這類個人表達的藝術片也同樣出現曲高和寡的情況,影片在內地僅收穫260萬的票房,徹底成為市場炮灰。
《地久天長》即便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斬獲最佳男女主角兩個大獎,這部熱度很高的影片在內地的票房也未達到預期,僅收4500多萬元。
當然獲得業內認可,票房表現更低的並不少見,《過春天》《平原上的夏洛克》《過昭關》,幾十萬到幾百萬的票房仍然顯示這類影片在打開市場上依然困難重重。
此外,動畫片和紀錄片也成了兩個被市場淹沒的類型,《養家之人》即便豆瓣評分高達8.4分,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動畫提名,其內地的票房也只有638萬元,高口碑和高品質依然未能拯救影片成為炮灰的命運。
《四個春天》《徒手攀巖》《他們已不再變老》等多部豆瓣評分接近9分的高分紀錄片在票房上的折戟,在令人唏噓的同時仍然意味著國內觀眾對於這個類型依舊缺乏熱情。
當然,即便市場上對這類影片並不買帳,觀眾對這類並不太多關注度的小眾影片並不會留意,但它們仍不應該被當代遺忘,被歷史遺忘。
中國電影的輝煌靠的不僅僅是那些高口碑高票房或者低口碑高票房的影片來支撐,也更應該允許那些高口碑低票房的存在,因為這些影片的存在也讓更多專注電影的創作者深耕內容,進行個人的藝術表達,才能讓那些美麗的動人時刻永恆地留在銀幕上,成為後世傳閱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