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9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這屬於上世紀的衣物消費文化。而現在,經常出現在朋友圈裡的感嘆是,「衣櫥中永遠缺一件衣服」。
生產量顯著提升,廢棄量也隨之增長。有報導稱,目前,全球每年大約產生9200萬噸的紡織品廢料,相當於每一秒都有滿滿一垃圾車的衣服被扔進垃圾填埋場。預計到2030年,這個數量將達到每年1.34億噸。我國同樣是紡織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17年透露的數據來看,我國每年纖維加工總量達5000多萬噸,其中化學纖維佔比達約84%;全部廢舊化纖紡織品社會儲量近4億噸,資源回收利用率小於10%。
不但大量廢棄衣物成為固體廢物,其行業生產本身的環保代價同樣不菲。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時裝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總量的10%,僅紡織品生產估計每年就向大氣釋放12億噸溫室氣體。由於使用水進行清潔,或者採用染色等工藝,時尚業還要為全球20%的廢水負責。尤其是近些年,快時尚的流行更讓人感覺,衣物可以隨買、隨穿、隨扔。雖然這些品牌不少都打出環保牌,稱自己在產品成分上易於回收,但也被不少人詬病,只是「洗白」的說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促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紡織品回收難的挑戰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存在。「回收肯定是為了再利用,把它變為一種資源,而不是垃圾。回收的舊衣物要資源化、回到生產領域,也就是再生產、再消費和再利用這樣一個體系。但現在在回收方面,回收的渠道不夠健全。可回收的量很大,每家每戶都有閒置的衣物,如果公司化回收,面對的是自然人,體制上存在不對稱的問題。老百姓對於舊衣物,扔,不捨得;送,捐贈渠道也不多。一些有責任心的企事業單位會設置一些回收箱,但只回收不行,還得往下走,分揀、運輸、倉儲,這些都是很具體的問題,整個體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另外,現在二手市場關於舊衣物的交易沒有法律上的許可。因為『廢』和舊『是』兩個概念,『廢』是在生產過程當中的一些工業下腳料,沒有經歷過消費,所以其衛生方面沒問題。但已經進入消費環境,被消費的這些衣物就存在衛生、安全方面的問題。即便一些再加工企業將其當作粗料進行加工,用在一些附加值比較低的地毯、墩布上,但這種再加工所創造的附加值比較低,仍然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甚至有可能造成二次汙染。」該負責人說。
在網上,回收舊衣物的廣告隨處可見,但其實其背後的操作並不合法。記者撥打了一位衣物回收網貼中的聯繫人李先生。他介紹,他們回收衣物後,並無相關處理直接進行網絡二次銷售。
記者:這裡可以回收舊衣物是嗎?
李先生:對。
記者:是什麼樣的衣服,怎麼收?
李先生:我們收二手的,收完以後在網上賣。只要衣服品質高一些、很新就行。一般發個圖片,大概出個價,一般都是幾百件一次性被拉走。
記者:回收前不需要洗,是嗎?
李先生:我們收的二手衣物,其實都是沒穿過或者穿過一兩次的。買回去後消費者自己也會洗,肯定不會直接穿。
按照今年發布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要求,對部分行業提出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即,生產企業需要建立有效的產品廢棄回收渠道,減少部分固體廢物造成的汙染。紡織品並未涵蓋其中。但一些快消品品牌已經開始嘗試建立回收體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促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主要是衣物在無害化處理上較為完善,一些企業已經在開始嘗試加大再生纖維使用比例,或者建立回收體系,從而倒逼市場進行選擇。他說:「有些品牌商家確實會在自己的專賣店設置一些回收舊衣物的回收箱,以體現他們的社會責任。這些積極的變化是好事,但關鍵是要把整個回收、分解、再加工、再利用以及銷售渠道的完整鏈條建設起來,這樣才能保證形成內循環。而這一定要從終端進行倒逼,讓終端特別是銷售服裝品牌的一些企業在再生原料的比例方面對供應商提出要求,這種倒逼往往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