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五月三日電 題:街頭拼夢的「翻唱天王」江明學
中新社記者 張量 董會峰
光影交錯,樂聲悠揚,臺北的夜晚十分迷人。
偶然經過一0一大樓附近的新光三越,記者被一位街頭藝人的歌聲吸引,不自禁坐在一旁傾聽起來。
歌者是個斯文秀氣的男子,唱的都是耳熟能詳的老歌,《海上花》、《秋意上心頭》、《萍聚》,鄧麗君、張國榮……經過的路人不時駐足欣賞,連新光三越商廈的露天迴廊上也滿是倚欄聆聽的身影。
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歌者深情而傳神的演繹,讓人頗有「驚豔」的感覺,不亞於聽了一場懷舊演唱會。在臺北街頭竟有如此唱功的藝人,不由引起記者的好奇。走近這位藝人自搭的歌篷,看到海報上寫著「最後收藏江明學聲音的機會」。——難道真的是那個只唱老歌的「翻唱天王」江明學?
於是,這次街頭偶遇讓記者專訪到了當年一曲《秋意上心頭》成名,卻歷經坎坷、浮沉藝海十幾年,如今成為臺灣第一個考取街頭藝人證的專業歌手——江明學。
自幼酷愛唱歌的江明學是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的高材生,一九八四年正在讀大四的他參加了臺灣第一屆大專創作歌謠大賽,以自已創作詞曲的《如果真有來生》獲「最佳作詞獎」和「優勝作曲」兩個獎項。同期參賽的還有如今已經大紅大紫的張清芳、黃安等人。
江明學的星路頗不順遂,在一九八九年創下《秋意上心頭》大碟狂銷二十五萬張的奇蹟後很快滑入低谷,轉做電臺、電視節目主持,他主持的「美食大國民」 創下有線臺美食節目最高收視率。但是由於政治因素的杯葛,加上娛樂圈的是非風雨,促使個性硬朗的江明學決定不再上電視,而選擇走上街頭。
談起當街頭藝人的原因,江明學說,其實很簡單,做烹飪節目主持人並不快樂,畢竟自己最喜歡的是唱歌。但是電視給臺灣民歌的空間和藝人的機會非常有限,有時娛樂節目還會受到政治因素幹擾,所以索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唱歌給所有喜歡的人聽。
最初,江明學每天開車三小時到淡水的民歌餐廳和街頭演唱。二00四年,他參加了臺北市文化局舉辦的第一屆街頭藝人表演證照考試,在三個小時內連續不斷地演唱,終於順利過關。從此,臺北街頭多了一道風景,給路人一個與懷舊老歌美麗邂逅的機會。
江明學告訴記者,臺北的街頭藝人一種是殘障者,賣的是可憐;一種是孤傲藝術家,賣的是驕傲。而他自己則是用一種愜意的心情演唱,希望為聽眾帶來娛樂和開心。江明學經常會在演唱間隙與觀眾聊天互動,調侃時事和自己,時常妙語連珠,這種獨特的颱風很受聽眾歡迎。
做街頭藝人,江明學的初衷主要不是為錢,但實際收益卻相當不錯,一個月平均會有二、三十萬新臺幣,他的最高紀錄是今年的大年初一,一天進帳十萬多元。這比他在電視臺作主持的收入還要可觀。每次表演結束,江明學會將錢箱裡收到的零錢拿出來,順手投進路邊便利店的公益募款箱「替大家做善事」。
這種生活最讓江明學開心的不是金錢的收益,而是坐在電視機裡感受不到的聽眾的熱情。他有太多感動的故事可以講。
江明學永遠記得,第一天在街頭演唱,一位婆婆走過來說:「你這個年輕人很了不起,簡直就是活的鄧麗君。」還有一次,一對夫妻在江明學休息的時候走過來,說要謝謝他。原來,這個男士以前從來不聽歌,他認為人生很苦,沒有心情聽歌。一次偶然,夫妻倆人在街頭聽到江明學唱歌,於是買了他的CD回家。從此男子的生活完全改變了,他每天早起都要先聽江明學的歌,然後才高興地去上班。聽完事情的原委,江明學不禁愕然了,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唱歌會有這樣大的力量。
江明學很有感觸地說:「在街頭唱歌讓我更清楚地看到民眾對老歌的饑渴,然而現在的媒體無法滿足他們。」為了能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老歌,他還開辦了一個「江明學的同學會」主題網站,在上面與歌迷交流,同時也銷售自己的《半生舊愛》精選CD。許多歌迷到這個網站留言感謝江為他們帶來的美好時光,還有很多外地「粉絲」上網詢問他的演出日程,專程趕到臺北聽歌。幾乎每一個留言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街頭演出,江明學經歷過被醉漢潑酒、錢箱遭搶、讓嫉妒的「鄰居」惡意檢舉擾民等等,還在颱風天追著被風掀飛的大遮陽傘滿街跑。然而,種種辛酸並沒有消磨掉他心中的夢想和堅持。江明學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人活著沒有了夢想,還有什麼樂趣?」
說到今後的打算,江明學眼中流露出期待的神情,他告訴記者,今年九月將去大陸發展,仍將堅持以懷舊老歌為主打。江明學說:「看大陸樂壇很多有才華的人,既有壓力,更讓我有信心。我覺得大陸的聽眾並不以貌取人,更重視歌手的內在實力,希望我能夠在那裡再次找到事業的高峰。」
將要離開臺北的街頭,江明學笑笑說:「我會在臺北堅持唱到八月,要聽我的歌得趕快了。」笑容中既有希冀也有不舍。
離開前,江明學會將自己這段街頭藝人的故事付梓成書,題目他早就想好了,就叫做《親愛的,我把碎掉的夢拼起來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