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侯,當讀到教育方面一些文章時,不知怎的,我總想起小時候上學吃老師「慄鑿」的事,心裡總暖暖的。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是在農村老家讀完小學的。
那個時侯,農村普遍較為落後。學校那一排排泥瓦房已算是村裡最好的房屋。教師也很缺,從育紅班(現在叫學前班)到五年級六個班也就幾個老師。主科就2門:語文和數學(當時也叫算術)。
記得上小學四年級時,教我們數學的是本村一名姓光的老師。
那時候,他四十多歲,平時不苟言笑,教學認真,對學生很是嚴格。經常一對一,當面給我們批改作業。
對於做錯題的學生,他先是講解。如果下次同樣的題還出錯,是男生,他就會「獎勵」兩個「慄鑿」;如果是女生,他就讓站一會。
(慄鑿是方言,就是用兩個手指關節敲打頭。)
記得有一次,我因同一道題犯了兩次錯誤,他講解完還不解恨,批評道:讓你多長點記性。
說完,他右手中指和食指一彎曲,在我頭上敲了兩個「慄鑿」,當時感覺很痛。
回家後,我把此事給父親說了。原想從小疼愛我的父親一定會去找老師評理。
可沒想到,父親聽後狠狠地說,打得輕!誰讓你不好好讀書!
從此,做錯了題吃了慄鑿後,再也不敢給家人說。
說來也怪,吃老師慄鑿後,同樣的題我再未出錯過,數學成績也提高了不少。小學畢業考試,數學還考了個滿分。
後來,我上了高中又讀了大學。如今,在外地工作的我,偶爾回村碰見已退休多年的老師時,心中總會湧起莫名的感激!
我想,那個年代有那個年代的育人方式!這個年代有這個年代的育人方式!雖然時代不同,但「理解」二字的內涵應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