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熊和賽娜鼠》這套書是我和橙子非常喜歡讀的一套書,我之前曾寫過兩篇書評介紹過這套書的第一輯。最近我收到了第二輯,在閉門不出的這段時間,我和橙子至少把第二輯的四本書讀了10遍。
這套書究竟有什麼魔力呢?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子。
在第一輯的四本書中,作者刻畫了一個善良的、對孩子有耐心的爸爸。
孩子的玩具弄丟了,他連夜冒著風雪幫孩子去找。找回來發現玩具已經完全損壞,他第一時間去商店買新的。可是商店也沒有同款玩具,他就自己縫製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還將商店買回來的玩具分享給了孩子的朋友們。(複習點這裡:《西蒙不見了》:他給孩子的不僅是玩具,還有深沉的愛!)
他和孩子一起搭個小木屋,想用來做度假小屋。可度假小屋剛完工卻來了個不速之客,這個流浪漢不僅佔了這間度假小屋,還毫不客氣地要求主人提供諸如枕頭、鞋墊、吃的等等日用品。他盡心盡力地給陌生人提供幫助,在他的影響之下,孩子也愛上了這種幫助他人的感覺。(複習點這裡:童書|《度假小屋》:孩子,我想要教給你善良)
在第二輯的四本書中,主角悄悄發生了變化,孩子學會了父母的處事態度。
在《艾特摔倒了》中,艾特熊和賽娜鼠精心打扮一番,準備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可是沒想到在半路上,艾特熊摔了一跤。這一跤摔得比較慘,不僅衣服都弄髒了,艾特的頭還流血了。朋友的婚禮是去不成了,還引起了旁人的圍觀,艾特覺得特別丟臉。
這個時候,賽娜鼠是怎麼做的呢?在艾特摔倒的第一時間,賽娜鼠就飛奔到藥店買了紗布和藥膏,幫艾特熊包紮好。當艾特熊因為去不了婚禮鬧彆扭、不開心的時候,賽娜鼠一直在逗艾特熊開心。回到家,賽娜鼠忙前忙後,給艾特熊找吃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婚禮沒去成,他們還可以關上門,自己開起了party。
如果說《艾特跌倒了》中,賽娜鼠還只是小小地練了一下手,在《艾特生病了》中,她就開始真正地獨當一面,成長為一個「小大人」了。
賽娜鼠早上起來,發現艾特熊居然還沒有起床。原來是他生病了。賽娜鼠請來了醫生,醫生開了藥,並且告訴他要臥床休息。家裡只有一個小不點,醫生建議去請一個人來幫忙。這時候賽娜鼠說:「我可以照顧艾特!想想我生病的時候,是誰照顧我的?嗯!」
賽娜鼠自信滿滿。她做得怎麼樣呢?她做了很多食物,盯著艾特按時吃藥,直到艾特完全康復。
艾特熊說:「賽納,這次可多虧了你,否則我現在一定糟糕透了。」
賽娜鼠說:「那當然!艾特,你告訴過我,在別人發脾氣或者難過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就是這麼平平常常的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這就是父母的力量,這也是孩子的力量。我們是如何對待生活的,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如果我們碰到困境,怨聲載道,大發脾氣,那孩子在面臨困難的時候,也只會一味哭鬧。如果我們能夠樂觀從容,苦中作樂,孩子也會知道,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教育,是一點一滴的滲透和影響,是日常中的每一個微小態度。如果我們只是想靠著一番大道理就讓孩子面貌一新,那又怎麼可能呢?
在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曾開展過一項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研究調查了1000所學校裡20000多名兒童的學業進展,來揭示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最終,出現了一個看似意料之外,但又合乎情理的結果。那就是,影響孩子成績最大的因素,是父母本身的特點。比如父母自己愛學習,父母自己擁有高學歷,父母自己很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而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則沒那麼重要,比如父母為了孩子不離婚,父母為了孩子買更貴的學區房等等。
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育兒先育己這句話都被說爛了,可是它被說爛,不正說明它的重要性嗎?
在第二輯中,我們能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賽娜鼠和艾特熊的生活似乎並不寬裕。賽娜鼠照顧艾特熊時把碗和碟子打破了,艾特熊提議去一趟舊貨市場買一大堆餐具回家。他們家的屋頂總是漏水,但他們沒有錢去修。
在《約瑟芬阿姨的臥室》中,有客人要來訪。屋子漏水怎麼辦?他們仍然選擇了去舊貨市場買東西。
當艾特熊拖著一大車破破爛爛從街上走過的時候,賽娜鼠問艾特熊:「你不覺得難為情嗎,艾特?」艾特回答說:「沒有啊……為什麼要難為情。」
他們的生活是貧困的,但他們在精神上並不貧窮。艾特熊的這句「為什麼要難為情」是在告訴賽娜鼠,貧窮不是一件值得難為情的事情,努力地過好生活更值得鼓勵。
作為普通人,生活中總有我們消費不起的東西。就算你能讓孩子不缺衣少食,但你可能無法讓他像其他孩子一樣有數不清的玩具。就算你盡力把孩子喜歡的玩具買回家,當孩子總是想要新款AJ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撓頭。就算你不限制孩子的零花錢,但你家的房子、車子,總有一款是你比不上人家的。
那怎麼辦呢?總是難為情嗎?總是因此覺得歉疚,對不起孩子,讓孩子也一起自卑嗎?
不,正視自己的環境,並努力將日子過好才是最緊要的。就像艾特和賽娜,他們沒有錢買昂貴的、嶄新的裝飾品,但仍然將客房布置得漂漂亮亮。
樂觀是生活的底色,樂觀地對待生活中的困苦,能讓孩子從貧窮中獲得富裕的精神生活,能讓我們總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有趣的東西,滋養我們的靈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佐賀的超級阿嬤》這本小說。佐賀家非常窮,因此阿嬤在腰上系一根繩子,繩子上拖著一塊磁鐵,一路「嘎啦嘎啦」的拖行回家。到家時,磁鐵上就吸附不少廢舊鐵釘、鐵塊,然後再拿去賣錢。對這個行為,阿嬤是怎麼解釋的呢?「光是走路什麼事都不做,多可惜,綁著磁鐵走,你看,可以賺到一點外快呢。」
阿嬤說:「 窮人也分開心和不開心的,我們是開心的窮人。」
因為貧困我們就要扣扣索索,愁眉苦臉的過日子嗎?不。有趣才是生活的目的。生活有了有趣做底色,無論遭遇什麼事,都不會難捱。
《街頭音樂家》中,艾特和賽娜為了籌集修屋頂的錢,決定去街頭賣藝。艾特會拉小提琴,賽娜說服艾特出去表演小提琴賺錢。可是出師不利,沒有人欣賞艾特的小提琴。艾特很氣餒,賽娜又提出她唱歌,艾特來拉小提琴。
這次,他們有錢了。
可是,有錢了以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互相買禮物,還買了很多食物,美美地吃了一頓燭光晚餐。
那,屋頂怎麼辦?就……只好下次再說了!
把屋頂修好固然很重要,但是收到期盼已久的禮物,和家人吃一頓大餐似乎更讓人開心。
有人說,所有量入為出的人都缺乏想像力。而缺乏想像力的人,總是無趣的。人生若總是乾巴巴地沒有趣味,似乎連奮鬥都失去了意義。
最後上一套《艾特熊和賽娜鼠》的全家福吧,這麼溫暖的故事,值得爸爸媽媽們和孩子一起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