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忘初心】上海魯班學堂 與心交流的木工教室
木工傳奇(起源篇)
風從故鄉來
順著風向
便能找到未來的路
而路的盡頭
有座教堂
裡面住著一群
來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譜寫著一首關於愛與奉獻的頌歌
曾有許多人不解:為何黃上智老師選擇放棄前途大好的設計公司而轉而做木工教室?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這並不是什麼「明智之舉」。但少有人知,這裡卻藏著一個故事,以他的母校「臺灣公東高工」為始頁,夾雜著故鄉溼熱的海風,溫暖而懷念。
黃老師的故鄉在臺灣東部,人稱「後山」的一個偏遠小漁村裡。在戰後復興的50年代,那裡貧窮落後、生活水平、思想觀念等都較為固守於前,完全不及臺灣西部的工商業發展。
後山裡年輕人大多都背井離鄉,到西部或北部務工養家,而留下的孩子們每天除了幹農活,便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甚至常有喝醉了就躺在路邊。許多人沒有辦法接受到完整的國民教育,尤其是後山東部,人們為生活所迫,大多數的孩子連小學都無法順利畢業,就已經投入社會勞動中。
便是在這時,一個對中國滿懷憧憬的瑞士小夥子接受了花蓮天主教區費聲遠主教的支持請求來到臺東瞧瞧。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只一眼,便扎了根。這個小夥子便是錫質平神父——臺灣一甲子工匠精神的著筆人。
來到臺東後,錫神父認識到,這一片土地亟需要改變。少年強則國強,於是他首先便從教育入手,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為臺灣職業教育立下不朽典範的「公東高級工業學校」。(以下簡稱 公東高工)
公東高工的建立源於錫神父對當地「學而優才是出路」觀點的不認同。他認為擁有一技之長,勝過擠破大學門檻。錫神父當年辦學的教育理念非常單純,他直言:「我要孩子們出來就能工作,養自己,養家,服務人群。」讓昔日家徒四壁的小孩,有學習技藝的機會,終究能尊嚴又踏實的改善生活環境。
雖然這在當時看來都是天方夜譚。當地的封閉環境更是使得人們對於技能學習嗤之以鼻。但錫神父並不在意這些質疑。五零年代末期,錫神父開始招兵買馬,在東部後山興建秉持瑞士學徒教育體制的職工學校,為使學校結合瑞士教育特色,錫神父遠從瑞士邀請建築設計師來設計校舍。
學堂建立後,他又著手勸說原住民青年在農忙期過後跟他到學校去,不僅免費教他們木工技能,而且提供宿舍。孩子們沒了後顧之憂,而他卻生活清貧,連雙鞋子也捨不得換新。每晚都穿著他那雙破舊的皮鞋去孩子們的宿舍查寢,然後為這些愛踢被子的孩子們蓋好被子。
為了能讓孩子接受系統而正確的技能教育,他便寫信寄給所有歐洲德語區的天主教會,鼓勵當時擁有德國,瑞士的木工、家具設計等證照的青年到臺灣來當義工,教導這裡的青年學習木工技能製作家具。
在白冷會務實、奉獻的教會精神的感召下,有大批滿腔熱情的外國年輕匠人來到這裡。在1971年甚至多達36位修士與神父志願到這裡服務建設。這些年輕的志願者帶來了世界最先進的器械設備、專業知識,工業生產標準在公東高工落戶生根。
在經過嚴格的瑞士師徒制教學及德國先進的造物標準訓練之後,讓該校從1970年開始代表臺灣參加世界技能競賽,並在家具木工項目中獲得臺灣第一面的世賽金牌。接下來錫神父辦學就更有信心了。
教育改革初見成效,人們開始轉變舊觀念,更多父母讓的孩子進入公東高工進行技能學習。這是他們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而後慢慢習得一技之長,便是神父們全部的心願。
孩子們長大了,而錫神父卻沒能逃得過光陰荏苒,當他在燃盡了他生命最後一點光亮之時。還將弟弟要為他治病而籌集的65萬臺幣用於建設公東高工操場,他將一身鐵漢柔情全葬在了臺東,享年68歲。而他與教堂的故事還在繼續,就如年輪般靜守著歲月的沉澱,紮根在每個木藝人的心裡,開了花,結了果。
在無私與愛的澆灌下,這片土地散發著更為動人的風情。而系統的木工技藝以及傳統的學徒教育制也以一種代代傳承的姿態得到了最完整的保留與創新。
孩子們在這裡受教,而後,留校建設或是奔向遠方,帶著錫神父的叮嚀,以一種驕傲的姿態接力木工的傳承。而黃上智老師之所以立志開設系統教學木工教室的原因想必你也已經找到了答案——受恩於師,謹遵師囑,將木藝與精神傳承下去。
(黃上智老師就讀公東高工時的恩師黃俊傑先生)
黃老師回想起從前在公東高工學習的日子,就連鎖一個小螺絲釘頭的十字方向也不能馬虎。每周都是扎紮實實的三十六個小時術科,外加十二小時諸如木工學科、家具設計教學、生產計劃等與術科相輔的學科課程,強度與難度一點也不亞於學歷教育。而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年紀輕輕便能在家具行業獨當一面,獨立上線作業。也讓該校從1970年到2017年之間,為臺灣在世界技能競賽木工三項之中,共參賽22屆獲獎39次,其中光是金牌就有15面。(簡直是世賽中木工類獲獎的戰鬥機!)而黃上智老師也是這榮譽榜中的一位。
(公東高工時期的黃上智老師)
反觀現在的木工技能學習,大多流於形式,沒有系統教學方式與傳統做法相結合,基本功未紮實便匆匆上線作業。基礎的不穩固或方向的不正確都會給以後的木工技能學習設下許多阻礙。
思及於此,從小便受公東高工「務實、奉獻、傳承、認真、負責」精神教導的黃上智老師毅然放棄已上正軌的設計公司,在上海這個繁華喧囂的都市獨闢一方安靜,設立「木忘初心——上海魯班學堂」。讓更多喜歡木作的人能接觸到、學習到正統的木工教學,讓中國的傳統木藝傳承復興下去。
這也正是黃上智老師開設「上海魯班學堂」的初心,用他的話說便是:「受益,而後感恩回饋,讓木工藝傳承下去。」;「我想做一個木藝人,商業氣息不要那麼濃,人是要生活,但生活與初心並不相悖。」
凡來過「上海魯班學堂」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與別處不一樣的溫情,不論是內飾布置或是老師與學員的相互學習。用學員的話來說便是「有人情味兒」。
若是去不了臺東的公東高工的「教堂」,便來「上海魯班學堂」看看吧。在這裡,你一樣能感受到淳樸的公東風情及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
人們常說「真像木頭板般,不解風情。」但木頭十年如一日的在風吹雨打中的堅持,就如同上海魯班學堂「木忘初心」的堅定,都是對心中所愛最長情的告白。
更多課程請關注
本課程與教材由上海昕洋設計公司獨家提供,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