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煉】
1. 少年的你,陳念的信念,魏萊的未來。
2. 優秀的父母真的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麼
3. 青年階段的「反社會人格」特徵,早知道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少年的你,是何模樣?未來又在何方?
《少年的你》的出色之一,在於觀後的沉思。
【陳念—向日葵的心態!】
周冬雨從《山楂樹之戀》時我開始喜歡,這裡的陳念詮釋的也很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高考的信念、母親的愛憐,是讓她一路從容冷靜、過關斬將的精神支柱。
遇山開路、遇水搭橋,來自於她的初心不改,那就是「熬過高考」。
但誤傷魏萊致死後,我想她內心是矛盾的。
但初心仍是排除萬難去高考,否則一輩子就會有遺憾。
而考上了不能去上那是另一種選擇、盡人事聽天命。
我想,高考結束後她是肯定會去自首的,這關乎著一輩子一定要心安。
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的環境中的孩子,向日葵一樣的正能量,金燦燦的內心。即使身處黑暗,相信一定會迎來光明。
【魏萊—成熟精英的樣板?】
影片結束,魏萊反而是在我心裡留痕最深的。從剛出場的眼前一亮的純真,到最後的角色反轉,我對她的感受真的是五味雜陳。
可愛、可厭、可恨、可怕、可憐。
剛出場一臉純真的可愛,警局審訊時的可厭,毆打陳念時的可恨,下跪求原諒後變臉時的可怕,家庭以愛綁架的可憐。
魏萊是個精英家庭的典型孩子。
兒童時懂事,會給下班回家的爸媽捏肩膀說彩虹屁。
少年時有心事,用不同面具對待不同的人,明白利害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各取所需。
也許到了青年,自然就是社會精英。
這是表象。
內心呢?父母可能早已貌合神離,她於母親是維繫夫妻關係的紐帶,她於父親是子女成才的顏面。
於是魏萊只有足夠優秀才能換來父母的關注,像極了大人經常對孩子說的「你如果不。。媽媽/爸爸就不。。就不愛你了」。有沒有?
於是有了演技出色的魏萊,只有在提及父母時她才會失控。在自持高階、俯瞰眾生的姿態下,一起都可以用錢來解決,但不能觸碰父母的顏面。
「因為復讀,爸爸一年多沒有跟我說過一句話」。這句話那眼神深深刺痛了我。
一個這麼需要愛和關注的孩子,卻被父母以「愛」之名各種和她做著交易、各取所需。得到的是女兒優秀的外在顏面,給予的也不過是錦衣玉食。那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如此討巧懂事優秀的女孩,內心是缺愛的,更加渴望愛和關注,尤其是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吧。但她發聲的方式是用母親教她的方法、父親工作的套路,沿用著爸媽對她的那一套。
我想,她應該也想過找尋自己內心的那份真純真吧,只是不得法、不用心、沒堅持吧。
例如一出場,主動約陳念一起複習功課。也許她當時真有那麼一瞬間想結交同樣優秀的陳念,雖然話語中仍然對陳念流露出了輕蔑。
但弱肉強食的規則對魏萊太根深蒂固,父母對她潛移默化的叢林法則影響太過深遠,當魏萊母親對陳念及其母親做了「基因論」評價時,更是驗證了他們自認的精英邏輯,且鞏固了魏萊的定製化價值觀。
魏萊在向陳念求饒的那瞬間,我誤以為她真的知道錯和過火了,但看到她迅速收拾好情緒,說出用錢補償和做朋友時,我不知道能說啥。
魏萊也是受害者吧,她的眼睛告訴了我們。那種清澈純淨,像極了被殺被捕之前的野獸的眼睛,是種殘忍的天真。她並不知道對錯。
恃強凌弱,物競天擇,卻沒有人性。
她的價值觀自成體系,在她的人生觀裡,也許她並不覺得這是錯誤,而只是失敗。
魏萊為什麼會這樣?這種家庭的孩子一定就會這樣麼?
試想,魏萊如果換個家庭,她會如何成長?
這又讓我想到了《雙子殺手》裡的複製人,他的成長也是定製化的,但足夠的觀察和主動思考讓他自我救贖,而不是一路深淵,當然離不開成熟生父的適時引導和提問。我想,這可以叫做人生教練了,相當於我們在企業裡通過提問讓管理者主動深入思考哈哈。
試想,魏萊如果初心從善,是否能夠對父母這種定製化價值觀,進行自我思考的判斷和取捨呢?
這是個人的認知選擇麼?對存在即合理的觀察和主動思考,反求諸己的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是否能夠隨著心智的成熟,儘早的讓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逐漸變小呢?如果遇到教練,或者自己成為自己的教練,我想是可以的吧。
【優秀父母真的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麼?】
這句話需要先定義,什麼是優秀?優秀包括的是哪幾個方面。表象的or內在的?袍子外的or袍子裡的?開門可以做的or關門才能說的?
反觀,每個人身邊都有魏萊、魏萊父母的影子,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往這個路子上靠。
表象的溫柔不焦躁、遇事頭腦好、乾淨有品位、獨立有事業,是否對應著內心的豐盈富足?還是自私和虛無?尤其是在當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快節奏社會。
記得朋友閒聊說到,當有兩個活動安排在了同一時間,她選擇的是事業還是情感,取決於她現在自己的訴求。
是的,這就是成年人的邏輯,時間寶貴則更多的是從自我出發,這也是人性使然。
那孩子呢?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都說明了父母一直都是孩子的老師。
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傳道、解惑。不要只給術,不傳道。
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明辨是非,可以觀察人們的不同做法,從而反求諸己的做自我塑造。這個前提是有愛、善良、樂觀、進取。優秀的父母會把自己當做普通人一樣,可以客觀接受孩子的評判和討論。這是平等、更是自由。
少年提前成人化已經是個趨勢,尤其是13歲男童在殺死女孩之後,會刻意營造自己無辜的場景和氛圍。能夠知道的是,這個孩子有知識且在思考,但變了味兒,用錯了地兒。如果只是簡單關押三年就釋放,孩子的價值觀改觀的可能性不大,只有讓孩子的價值觀真的改變,釋放後才會真的讓人心安吧,他需要人生教練的提問。
而人們遇到這種問題更多是按現有規則出方案解決問題,而人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從治標且治本的角度去考慮如何教練這個孩子,以及如何規避其他孩子犯同樣的錯吧。
【反社會人格】
「魏萊」如果是小學生初中生,不需要這麼重視吧?尤其身邊很多孩子,小學初中很「魏萊」,高中就好一些了,長大以後反而很「陳念」。
高中生的三觀塑造基本形成,已經接近成年人。那魏萊還有救麼?
如果她遇到教練引導,也就是俗話說的貴人,是能夠引發思考並自我救贖的,例如《雙子殺手》裡的生父。
那什麼跡象會反映出青年的不健康人格呢?也就是「反社會人格(最晚不遲於25歲出現)「,大概有如下幾個特徵,摘自《正常的銀面具》,和大家共勉。
1. 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產生好感。
2. 不帶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思維並不紊亂,也沒有幻覺與妄想現象。
3. 不帶有焦慮症與情感障礙的症狀,情緒既少焦慮,也少激動。
4. 對人對事既無責任心,亦無義務感;因此,在言行上無法取信於人。
5. 缺乏坦誠氣概,予人以虛偽印象。
6. 知過而不思悔改,且無羞恥之心。
7. 所表現之侵犯別人的行為,事先並無明確動機或計劃,多系起於隱蔽性的衝動。
8. 缺乏是非善惡判斷能力,不能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教訓。
9. 極端自我中心;在損害別人利益以滿足起私慾之後,不肯對人回報,甚至不願付出應有的親情與愛意。
10. 情感冷漠而缺少變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情。
11. 缺乏領悟能力,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從別人的榜樣行為中學習改變自己。
12. 雖不關心別人,卻強烈需要別人的關注與信賴。
13. 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人表現惡作劇行為;以粗鄙醜陋的言行惹人厭惡。尤以酒後為然。
14. 不顯示有自殺傾向。
15. 在兩性關係上,純以自我滿足為出發點,與異**往從不認真,從不向對方付出真心與愛情。
16. 生活無目標,無計劃,也無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對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毀行為。
*********偉娓道來中*********
80後北京小妞兒,對世界充滿好奇,理工科文藝範兒。
高效工作、開心生活、嚮往自由。
做著邏輯思考的活兒,寫著感性婆娑的字兒。
獨樂了不如眾樂樂,願文字照耀你我。
*****************************
文章部分觀點借鑑,謝謝筆友的觀點奉獻:
知乎文章: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458844/answer/871128237作者:口頭饞 來源:知乎
知乎文章: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458844/answer/873149361作者:負暄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