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學是專門研究學前教育現象,揭示學前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比如,幼兒園應如何安排兒童的一日生活,才能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教師應如何創設遊戲環境,才能充分發揮遊戲活動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等都是它所要探討的問題。
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兒童觀的演變與發展;教育觀的形成與變革,學前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學前教育課程的種類與評價;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價值與實施;幼兒遊戲的價值與指導;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與原則;幼兒教師的素養與培訓。
傾聽能力的培養
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
基礎性。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諸方面,為一代新人具備良好素質做好破蒙啟智、培土奠基工作,為兒童順利地進入小學及其以後的學習做好身體心理的充分準備,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具有絕對的基礎性。
公益性。學前教育對個體而言是「關係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對社會而言是「關係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對國家而言是「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保教性。學前教育的前身是家庭教育或母育學校,而家庭教育天然具有「保」和「教」的二重性。學前教育的主要對象是3~6歲的幼兒,其生理心理都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物理性「保」的精心呵護,還需要化學性「教」的知識積累和品行養成。
發展適宜性課程應該是綜合性的。它應該為兒童提供適宜其所有發展領域不同的需要的課程,從而全面和諧地促進兒童在生理、情緒情感、社會性和認知等方面的發展。
發展適宜性課程建立在教師對兒童充分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教師應對兒童的個別興趣、個別需要和發展水平進行定期觀察、記錄、評估和總結,充分了解每名兒童的長處和弱點,據此為他們提供具備「年齡適宜性」和「個體適宜性」的環境和活動。
發展適宜性課程是一個互動學習的過程。教師應為兒童準備適宜的環境,使兒童通過對環境的積極探索,通過與周圍事物、成人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學習。幼兒的學習實質就是與環境互動的過程。
發展適宜性課程應該是具體的、真實的,與兒童日常生活關聯的。學前期的基本活動是遊戲,如果在遊戲中能夠經常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物打交道,這對幼兒以後學習數字和文字等抽象符號和觀念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發展的定向性。
發展的不平衡性。
獨立自主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
保教結合原則。
綜合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
從上到下,又稱上下規律,即先會抬頭,然後坐、站立、走路。
由近及遠,即先從靠近軀幹的動作開始,然後出現離軀幹遠的動作。
由粗到細,或是由大到小。
由整體到分化
從無意到有意。
學前教育重心的轉移。
嘗試不分年級的教育。
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學前教育機構。
政府日益重視學前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發展。
記憶保持時間逐漸延長。
無意識記佔優勢,有意識記逐漸發展。
較多運用機械識記,意義識記開始發展。
形象記憶佔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
辦園(班)條件簡陋。幼兒活動室窗戶較小,採光面積不足;桌椅、板凳不統一;沒有幼兒廁所、飲水桶;缺乏教具、玩具、幼兒讀物。
「小學化」現象嚴重。幼兒一日活動與小學生相似,到校後坐在教室裡上自習,和小學生一起做操,按照小學的鈴聲上下課;注重讀、寫、算的學習;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念、幼兒讀,教師做、幼兒看;每周上課節數在18~24節之間,每節課在45分鐘左右;給幼兒布置課外作業,進行期中、期末考試。
「城市化」教育誤導。教師到城裡幼兒園聽課,然後按照聽課的教案,利用本班幼兒進行模擬教學,並推廣給其他教師,其他教師再去效仿。
幼兒園(班)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教師不了解孩子家庭情況,家長也不重視子女教育。
)教師專業素質較差。教師以鄉村招聘的民辦教師為主,大多為初中文化,絕大多數沒受過職前專業訓練;在職培訓機會又很少,合格率較低。
幼兒發展水平落後。個人身體體質體能和服裝清潔衛生習慣均較差;膽怯;普通話差。
在自我評價中樹立信心。
在自我體驗中享受成功。
在自我調節中增進交往。
操作能力最早表現,並逐步發展。
身體運動能力不斷發展。
語言能力在兒童期發展迅速。
模仿能力迅速發展。
各種特殊能力逐漸展現。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
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間的母子接觸。
儘量避免父母親與孩子的長期分離。
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做出及時、恰當的反應,並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經常的身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