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所以後世所公認的」經方「是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方劑。但是經方若是使用不得其法,比如說辨證用藥不準確,就可出現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的危險狀況。
五運六氣解密2020年的氣候現象,真的不想告訴你
醫聖張仲景的方藥精煉簡潔,出現較大的方子並不多,都是精煉的藥方。而今天我們要談到的桔梗湯就在這個大部隊當中。《傷寒論》中的桔梗湯只有兩味藥:「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桔梗湯的主治有兩點:一是用於少陰客熱咽痛證;二是用於肺癰證。值得指出的是,桔梗湯原方目前在臨床的應用是非常受歡飲的,主要還是因為它的主治功效就擺在那裡。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中「子午」之年對於人體的影響
《傷寒論》說:「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方中甘草清熱解毒,和緩其勢,桔梗宣肺利咽,開提其邪;共達利咽止痛之功,又有消腫排膿之效。《本草綱目》對桔梗的敘述說:「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別錄》對桔梗也有敘述說:「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痺,溫中消谷,療喉咽痛,下蠱毒」。因此,在古代臨床應用上面,記載了將它用於治療喉痺腫塞,治冬溫咽喉腫痛,治斑已出,時時與之,可快咽喉,寬利胸膈等。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中「平氣」是怎麼得來的?
《金匱要略》說:「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時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肺癰的主要病因為外感風熱病毒,燻蒸於肺,蓄熱內蒸,肺受熱灼,氣失清肅,熱壅血瘀,鬱結成癰,血敗化膿。故《金匱要略》又說:「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肺癰尚未成膿,用葶藶之劑瀉肺,現已潰後是虛邪,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以解毒排癰膿。
旋覆代赭湯治療胃虛噫氣、心下痞滿,是歸元固下之法
儘管桔梗湯方精煉簡潔,又是治療咽痛和肺癰的法寶,但還是要靈活使用這個方子,前面我們說了,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故中醫學上許多方劑都是在此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如三合湯,出自《普濟方》,是在桔梗湯的基礎上加升麻,借升麻之宣以輕宣風邪,而解風熱之毒。出自《衛生寶鑑》的發聲散,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瓜蔞和僵蠶,主治咽痛。出自《證治準繩》的甘桔防風湯,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防風,主治痘疹後餘毒未盡,咽喉疼痛。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多講了。
而在現代醫學臨床應用上面,桔梗湯常常用於喉科疾病(咽喉疼痛、咽喉源性咳嗽、感冒咽癢)、失音、變應性鼻炎、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以及肺部疾病(如肺間質纖維化、放射性食管炎、肺膿瘍、老年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冠心病、腫瘤等等。
中醫都是排兵布陣的能手,真所謂用藥如用兵
總之,桔梗湯主治風邪熱毒客於少陰,上攻咽喉,咽痛喉痺,風熱鬱肺,致成肺癰咳嗽,胸滿振寒,咽幹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則吐膿者。本方雖只有兩味藥,但其作用明確,療效可靠,亦可與其他方劑合用效果更佳。如肺熱明顯者,咳吐黃痰,可與麻杏石甘湯或者葶藶大棗瀉肺湯合用;如果是兼有氣陰兩虛者,可與麥門冬湯合用;如果是痰多色白者,可與半夏厚樸湯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