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14年後,線上回歸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有搞頭嗎?

2020-12-11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Echo、範志輝,36氪經授權發布。

11月13日消息,宣布破產14年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以線上唱片店的方式回歸全球市場。據悉,黑膠和周邊產品將成為其銷售重點,並計劃不定期在線下做快閃店(Pop-Up shop)。

Tower Records由已故的Russell Solomon於1960年創立,鼎盛時期從美國境內外173家店鋪獲得了11億美元的收入,擁有龐大的庫存和著名的客戶,如Prince,Bruce Springsteen,Elton John和Dave Grohl。而當營業了近半個世紀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於2006年關閉時,作為其長期客戶之一的Danny Zeijdel的心靈同樣遭受了重創。

如今,Zeijdel是Tower Records的新任CEO。他認為,隨著Tower Records的結束,音樂行業的一個篇章也結束了,那種社區意識消失了,Tower Records曾是他和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客戶了解新音樂的地方。在今年決定復活這家公司時,他和他們一同充滿著興奮和渴望。

當商業巨頭的體量大到壟斷某個群體的某方面生活時,它的破產則往往意味著一種情懷的消逝,像是一張死亡證明,隨之消散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一個群體和一個時代。創立於美國60年代的Tower Records則有著更為複雜的表徵,它不僅是實體唱片時代的代言人,也是嬉皮士精神的商業載體。如今,決定回歸時代的Tower Records,也正在重新適應這個時代。

一代傳奇,隨風而逝

很難想像的是,後來在全球擁有200多家店鋪的Tower Records,最初只是雜貨店的一角。

1941年,Tower Records創始人Solomon的父親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經營著一家雜貨店,名字就叫做Tower。店裡的冷飲柜上放著一個點唱機,當來來往往的客人隨著音樂輕輕搖擺,他們突發奇想:"為什麼我們不賣二手唱片呢?"於是,他們就這樣偶然地躋身唱片行業了。

Solomon的父親將雜貨店與隔壁的空房間打通,Tower Records的雛形便誕生於此,Solomon開始夢想開一家超級唱片市場。1960 年,他在薩克拉門託的Watt大道上開了第一家Tower Records,大概只有100平方米。但是,當時的薩克拉門託宛如一個空曠的停車場,Tower Records是年輕人唯一可以消遣的地方。

同時,他們也趕上了唱片界的第一波熱潮。1961年,隨著海灘男孩樂隊的早期專輯《Surfin' Safari》發行,唱片業開始由單曲主導轉變為專輯主導,熱門歌曲的銷量越來越好。只需一個周末,Tower Records就可以賣出一千張專輯。

後來,Solomon將唱片店開到了舊金山。那時候,舊金山的街頭,幾乎人人戴著小雛菊,吸著大麻,約會、泡音樂廳。那正是反主流文化運動時期,美國社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而舊金山處在變革的中心。於是,人們從世界各地湧向舊金山,來體驗那種被叫做嬉皮士運動的社會風潮,而這一運動的主要部分就是音樂。在這樣的局勢下誕生的Tower Records成了這項運動毫無疑問的受益者,舊金山店開張的那天,人們蜂擁而至。

"如果要做音樂生意,那就要去製造音樂的地方",真正讓Tower Records名聲大噪的是它開在日落大道的那家店。1970年,Tower Records紮根好萊塢,由於地租太貴,他們自己建造了一間預製活動房,此後卻屹立了40多年。由於地理優勢,好萊塢巨星與樂手時常光顧此地,當地的年輕人也習慣約在店內碰頭,戀人們更將這裡當成約會的一站。Tower Records成了一處時髦並有著文化光環的社交場所。

時間來到 1980 年代,嬉皮士運動的風潮漸漸過去,搖滾樂開始顯得不景氣,許多唱片公司開始把雞蛋都放在迪斯科這一個籃子裡,但迪斯科卻崩潰得更為徹底,甚至在1979年的7月爆發了"迪斯科銷毀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 )"。整個唱片業都受到影響,唱片銷售額直線下降,許多員工被解僱。

接下來發生的三件事,重新盤活了唱片業。第一件是MTV音樂臺的誕生,音樂人開始有了宣傳音樂的視覺渠道;第二件是麥可·傑克遜的《Thriller》專輯,這張專輯的火爆帶動了唱片銷量的整體上漲;第三件事,就是CD的出現。它讓Tower Records迎來了全盛時期,也為它的衰落埋下了伏筆,甚至間接導致最後的破產。

CD剛出現的時候,唱片公司一度將它拒之門外,Solomon卻是CD最早也是最大的擁護者,他覺得這些創新的、高端的光碟會成為唱片零售店的救星。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人們熱切地從黑膠轉向了CD。1988年,CD的銷量呈現爆炸式增長,黑膠唱片的銷量下降了將近2/3。Tower Records在零售店引入了CD試聽店,降低了聽眾在風格越發多樣的流行音樂中進行選擇的難度,提升了消費體驗,自然也贏得了更好的銷量。

依靠擁抱CD帶來的銷量大漲讓Tower Records開始了瘋狂擴張。90年代早期,他們的海外業務非常成功,此前於1980年在日本札幌開的第一家海外店鋪被搬到了澀谷的一幢八層大樓,每個月營業額達到數千萬美元。到了 1990 年代,Tower 進入了自己的全盛期,當時在全球開設的店鋪多達200間。

"當數字革命來臨的時候,唱片業靠著CD跳進了洪流,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造成了它自己的死亡。"當數位音樂平臺Napster出現的時候,它們才仿佛真正認清這場數字革命的巨大威力,而橫亙在它們面前的已然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你怎麼和"免費"競爭?

對於Tower Records來說,不管有沒有Napster,過度擴張傷害到了自己發展,大量的債務、貸款利息,讓它不得不面對銀行的清算壓力。從1999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到2000年銷售停滯,當Tower Records陡然意識到危機時,它已經走得太遠。最終,2006 年8月20日,Tower Records申請破產,美國國內的店鋪全部結業。

一代傳奇,就這樣在時代的風中逝去。

從雜貨店一角到跨國企業,Tower Records的商業密碼是什麼?

Tower Records的逝去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它的時代印記,那種在洪流之下的無力感加深了我們對它的惋惜。但其實,它在商業上的成功同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湊巧",也就是所謂的趕上了好時候。

從雜貨店一角到跨國企業,Tower Records的成功首先在於它準確讀取了每一個時代的商業密碼。

60年代,搖滾樂迎來第一次井噴,湧現出了一張又一張新潮大熱的專輯,那是一種對音樂藝術性追求的極強表達,《Sergeant Pepper》和《Pet Sounds》等專輯接連發行,唱片購買由單曲主導轉為專輯主導,銷量一路向好。就在這第一波熱潮中,Tower Records有了第一家店。

70年代,社交網絡、社交媒體還沒有出現,零售業就是生活中的主要社交場景。當人們相約來到唱片店,花幾個小時一起在唱片筐淘唱片,這就是個極佳的社交場所。於是,當所有人開始泡在唱片店社交,Tower Records將店開到了好萊塢,距離洛杉磯唱片業咫尺之遙的地方,吸引著一大批知名音樂人走進來。

80年代,被迪斯科擾亂的市場被MTV音樂臺和MJ拯救,音樂開始了視覺化宣推,Tower Records則剛好在70年代末建立了自己的廣告部門;90年代,CD取代黑膠成為主流,Tower Records則積極擁抱變化。

其次,商業成功帶來的情懷源於它對人們生活上的某種壟斷,雖然情懷是虛幻的,但是籠罩其下的歲月卻是真實存在過的。Tower Records誕生的時候,那是一個十幾歲孩子都有一堆45轉黑膠唱片收藏的年代。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迷惘叛逆的年輕人,他們需要一種聲音告訴他們並不孤獨,而這一代人聽到的就是唱片中的音樂。

當時,6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人人都在參與反主流運動,Tower Records則從方方面面都體現著它的嬉皮士精神,吸引著年輕人走進這裡。

Tower Records不僅接納留長髮的、穿破洞的年輕人,甚至僱傭他們。同時,Solomon 給了 Tower店員極大的發揮空間,他們有權決定進貨的品類、當月主打專輯與店內的陳設風格等。公司的每個人幾乎都是從職員做起,曾經在倉庫裡點貨的嬉皮,可能後來就成了倉儲物流經理。

而從職員到採購、主管、經理的過程,他們會從中學到所有需要學習的東西。於是,每位店員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股子酷勁兒,以及他們海量的音樂知識又不斷吸引著客人。在臺灣,滾石電音藝人發展總監葉雲甫、《Play》的總編輯孫淑雲,以及樂手秀秀(骨肉皮樂團、楊乃文的吉他手)、老猴(前Nice Vice樂團團長)、小曾(四分衛樂團貝斯手),都曾是Tower的員工。

Tower Records的開放式制度不僅充分給予了員工自由,也給予了他們互相學習的機會。Solomon認為,這種家庭式的學習讓公司獲得成功,他總在強調,對於那些有想法的人,要注意傾聽。天生具有冒險性格的他,可以讓毫無管理經驗的國際貨運部員工去日本店鋪做負責人,也可以在廣告部成立不久後便放手讓提出建議的年輕人去做雜誌,而日本市場和《Pulse》雜誌也的確沒有讓人失望。

最後,商品的品種數量對一家商店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顧客總是想要在一家店裡買齊所有的東西。Tower Records最讓人驚訝的是它好像擁有無限種類的音樂,不論是朗誦、喜劇、音效,還是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有。"它不僅是一個百貨的集合,它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小商店的集合。"

Solomon對系列連鎖店的經營理念是把它們當作販賣音樂的超級市場,儘可能地迎合各種消費者的口味,並加強商品類別的豐富度,從早上九點至深夜十二點全年無休地為顧客提供服務。這個賣場形式的唱片店不但實現了 Solomon 長久以來的夢想,也確立了日後的經營方針,更讓Tower 贏得了"Category Killer(品類殺手)"的稱號。

線上回歸的Tower Records有搞頭嗎?

據了解,原計劃Tower Records打算在西南偏南音樂節期間作為快閃店推出,但由於疫情,它選擇了先以線上商店的形式回歸。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並沒有將Tower Records的回歸計劃擱置或推遲,反而,其新任執行長Danny Zeijdel認為2020年是最佳時機。

在疫情爆發期間,許多在線商店都選擇只向顧客出售必需品。Zeijdel卻說,這是向音樂愛好者發行黑膠唱片的絕佳時機。他認為,儘管流媒體音樂十分便捷,但流媒體並不能捕捉到觀看專輯插圖、注釋以及了解藝術家靈感的經驗。

Zeijdel的看法不無道理。在這個連生命都轉瞬即逝的特殊時期,人們或許迫切需要一些切實可觸的物件來保留心靈受到的震顫。而且,正如人們當初在CD來臨時,厭倦了黑膠唱片一樣,如今的年輕人也渴望著與數字世界的脫節,以一種傾注全部注意力的方式去重新聆聽音樂。

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發布的《2020 年年中美國音樂產業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黑膠銷量超過CD,這是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首次超越。事實上,黑膠唱片的回潮早有端倪,據尼爾森音樂報導,2017年美國黑膠唱片銷量為1432萬張,連續第12年保持增長;英國2017全年黑膠銷量為410萬張,刷新過去26年的紀錄。

我們也看到,2017年6月30日,在停止生產黑膠近30年之後,索尼宣布將再次生產黑膠唱片;同年,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唱上海公司也投入黑膠生產;2015年就決定要做"黑膠復興計劃"的星外星唱片公司,也在2017年正式啟動這一計劃;此外,越來越多傳統設備廠商也開始復產或推出新的黑膠播放機。而華納音樂早在2008年第一屆"世界唱片店日"舉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傾力支持黑膠唱片的售賣。

值得一提的是,在Tower Records宣布破產之前的2002年,當時唯一獲利的日本市場就已經獨立出來經營。由於之後及時改變了運營模式與理念,再加上日本版權保護和唱片公司截然不同的運營方法,Tower Records 至今仍是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唱片連鎖店之一,尚存80多家店鋪。而日本Tower Records的差異化之路,正是容易處在鄙視鏈底端的"偶像生意"。

日本對版權的嚴格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位音樂的侵襲,全球三大唱片之一的索尼音樂曾是對數位音樂最強硬的唱片公司。即便如今,也並非所有日本音樂上遊公司都願意發布數字版音樂,傑尼斯就沒有完全開放旗下藝人的數位音樂下載。女子偶像團體中知名度最高的AKB48、乃木坂46等,則採取了被稱為"AKB商法"的策略——把握手會的門票與CD捆綁銷售。

換句話說,目前日本音樂市場中發達的偶像工業支撐著唱片不死。於是,Tower Records的運營也緊緊圍繞粉絲經濟,在日本擁有84家連鎖店的Tower Records唱片店成為偶像與粉絲接觸的實體空間。據統計,2016年,僅在東京澀谷總店,平均每天都有約3至4場活動,如小型演唱會、見面會、籤名會等。

此外,日本在1977年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後,就進入了90年代的泡沫破裂,讓日本經濟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滯漲時代,其間產生的"副產品"就是品味。日本在吸納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在孵化自身的品味特徵。如後來成為Tower Records"第二logo"、令全世界樂迷都張口即來的Slogan——"No Music No Life"也是日本店的創意。而在中國感知最深的可能是日本的工匠精神和侘寂美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Tower Records是Solomon真正的血脈子嗣。第一家日本Tower Records誕生於1980年,不僅早於紐約店,而且,自開張以來,日本一直是Tower Records在全球收益最好的市場,甚至比美國本土都好得多。

雖然日本市場一直在音樂實體消費領域獨樹一幟,但黑膠的全球性回潮標誌著全球的唱片環境正在發生同步變化,版權環境、偶像工業和品味消費,已經是全球性的趨勢。所以,在破產14年後決定回歸的Tower Records,縱然無法再獲得與當初同等的聲量,或許仍有機會獲得一脈生機。

但是,不定期推出的快閃店或許終究無法滿足那些對Tower Records充滿著情懷的消費者,而是在提醒著他們這是一間回不去的店鋪。畢竟自誕生以來,Tower Records就不僅僅是一間唱片店,年輕且熱愛音樂的員工、一淘就是幾小時的社交空間,才是它走向巔峰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紀錄片《All Things Must Pa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ower Records(2015)》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請聯繫微信:chumo_01。

相關焦點

  • 破產14年後,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線上回歸
    文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丨Echo、範志輝11月13日消息,宣布破產14年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以線上唱片店的方式回歸全球市場。據悉,黑膠和周邊產品將成為其銷售重點,並計劃不定期在線下做快閃店(Pop-Up shop)。
  • 2020世界唱片店日延期 | 盤麼?即將發售的爵士唱片讓人尖叫
    唱片店日始於2008年,從此以後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就成為了不少樂迷、碟友參加的儀式性活動(今年唱片店日延期到6月20日舉行)。在那一天,全球上千家零售唱片店參與慶祝活動,促銷的,辦音樂會的,喝酒,喝咖啡,甚至做飯的都有。唱片公司也加入這個特別的慶典,每年的RSD,都會發行專輯的特別版本,這些專輯在指定唱片店限量、限時銷售。賣空不補,錯過這村就沒這店啦。
  • twice日本專輯《TWICE3》,位居TOWER RECORDS第一位
    TWICE16日在日本發售的第3張專輯《#TWICE3》創下了6萬7808點的紀錄,在9月15日發行的oricon每日專輯排行榜上佔據了第1位。另外,以15日為基準,在當地最大的唱片店tower record的每日銷售排行榜上也登上了最高峰,展現了作為「K - pop代表女子組合」的地位。
  • 世界唱片店日丨全球黑膠迷必去打卡的唱片店
    還記得你最近一次走進唱片店是什麼時候嗎?唱片店,一個消融煩擾的音樂空間,消磨時光的好去處。但隨著唱片工業萎縮,不少曾經讓人流連忘返的唱片店已經消失。走進唱片店,精心挑選自己喜愛的唱片已經慢慢成為集體回憶,唱片店承載著我們那些有意思的青春歲月,對音樂的熱愛和實體音樂的眷戀。
  • 唱片地圖(31)鼓樓東大街裡的唱片店——北京站①
    廠牌工作,後來到摩登天空工作了好幾年後接手了鼓樓附近的一家唱片店,一開始只是純粹地當作下班後和朋友一起玩的據點,房租到期後,郭誠也面臨過是否堅持開下去的選擇,但一直喜歡收集唱片卻經常買到盜版的他經過慎重的考慮後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愛好,於是有了現在這個音樂愛好者的朝聖地——獨音唱片。
  • 弄堂盡頭的白色聖誕節,是他未曾遺忘的深情|深夜唱片店 Vol.5
    果不其然,老齊跟著我進店後把它攤開放在桌子上問我:「這是我家裡的,放了很久,前兩天翻出來插上電發現不動了,你看看還能修嗎?」這是一臺磨損嚴重的老式唱機,早已看不清銘牌。「唉,」我在心裡嘆口氣:「又是個麻煩事。」
  • 網際網路大潮下的唱片店,不僅有「過去的CD」
    (2009年,陳奕迅在北京一家音像店舉辦《上五樓的快活》專輯籤售會。 中新社錢興強攝)15年前,北京有3000多家唱片店。專輯琳琅滿目,年輕的顧客視線來回遊移,徘徊在貨架前,不知該把有限的零花錢,留給哪張。
  • 你有多久沒逛實體唱片行了?唱片行聖地日本「澀谷」旅行攻略
    被暱稱為「淘兒」的Tower Records在1960年發跡於美國,不過現在的日本淘兒唱片全數由日本公司所經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連鎖唱片行。Tower Records澀谷店高達8層樓,每一樓層都有明確的主題與音樂類型。3樓主要為日本國內的流行音樂商品,6樓則有爵士、雷鬼、藍調等作品。
  • 打卡必去唱片店:能堅持的,一定對接年輕潮流人情味兒
    逛唱片店跟老闆聊聊天29歲的武漢姑娘阿鼓是一個超級唱片迷,上學時就是「小宋CD」的常客。畢業後去其他城市工作、旅行,阿鼓必定會打卡當地的唱片店。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實體唱片店受影響較大。有一個南京唱片店的老闆就『拒絕』我了,他覺得這些收藏品是固定的受眾或者愛好者才會去買,不希望有太多人『打卡』。」作為每家唱片店的「靈魂人物」,店主的態度決定了一家店的氣質和底色。位於北京鼓樓東大街的「獨音唱片」,成立於2011年,目前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獨立搖滾唱片店之一。
  • TME live新現場溫暖首發 陳楚生「忘不了唱片店」線上音樂會深情開嗓
    12月4日20:00,TME live攜手環球音樂呈現陳楚生「忘不了唱片店」線上音樂會,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四大平臺同步放送。
  • 碟仕|019號 專訪臺北「唱片店教父」
    目前除了從事本行旅遊服務業,低調的他也開立了獨立唱片店-impo(位於臺灣臺大/公館區域),同時還參加各式路跑,真的是活力滿滿。浣熊唱片力邀這位臺灣傳奇唱片店幕後推手接受了我們專訪。與音樂結緣的1966-1986年幼時因為長姐在唱片店打工,自然家中播放著各式各樣的音樂黑膠,總是有大聲的器樂從音響中流瀉出來。70年代的臺灣,大家所聽的流行音樂也正是英國與美國的搖滾樂,而那源自輝煌的60年末衍生出精採多元的時代,依舊令人神往。
  • 「影音堂」閉店之後,武漢還有唱片實體店嗎?
    為偶像而來,把唱片當做收藏的年輕人,是顧客的大多數身份。在所有人還沉浸在這種亞文化薰陶的06年,或許是因為對工作過於厭倦,龔老闆選擇走進漢陽電子市場,嘗試開設一家屬於自己的無名小店。從擺攤走向正規直營店,龔音響唱片擁有了更大的空間,也擁有了自己的名字——Dragon Groove,據說是得自前英國領事衛亭瀚。在生意越來越好的背後,其實實體唱片店還面臨著更大的問題,數字唱片對實體行業的衝擊,不僅僅是改變人們的聽歌習慣。
  • 聖誕快樂,紅衣女郎|深夜唱片店 Vol.4
    去年的今天,這些被冷落的聖誕唱片被一位紅衣女郎悉數買走。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去年的12月9日,店鋪外面有條水管意外爆裂。那天有不少人都溼了鞋,繞不開路的客人淌過水流才能進來,晚上人多起來後地面泥濘不堪。
  • 唱片地圖(29)魔都的唱片店——上海站②
    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上海三家純粹的唱片店,這一期,為大家帶來那些在書店或是酒吧中存在的唱片店。ZiWU誌屋的一樓就是黑膠唱片區,雖然唱片數量不似純粹的唱片店那樣多,但風格上還是比較多樣,爵士、搖滾、人聲……而且基本上都是全新未拆封,在每一張展示的黑膠唱片旁,都有一個小臺牌對黑膠唱片進行介紹,還是非常值得唱片愛好者來這裡逛一逛
  • 女裝品牌艾格回應破產:成衣線離開,內衣線回歸
    女裝品牌艾格回應破產:成衣線離開,內衣線回歸  olivia chan • 2020-11-14 12:09:15 來源:前瞻網
  • 傳奇甜品店Fauchon申請破產!這些法國名牌都要離開我們的視線?
    那些大受影響的法國品牌傳奇甜品店Fauchon申請破產這兩天最令小編吃驚的事情莫過於法國頂級甜品店Fauchon申請破產的新聞了。況且在疫情之中,LVMH集團旗下的一眾奢侈品牌也找到了新的出路:線上銷售+漲價。法媒稱,LV的產品在疫情期間上漲了5%至6%。想買包包?線上都有!不過生產成本高了,價格又上漲了一點哦!雖然貴,但是不少消費者依舊錶示真香!
  • 女裝品牌艾格回應破產 成衣線離開內衣線回歸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裝品牌艾格回應破產 成衣線離開內衣線回歸 近日,女裝品牌艾格破產登上熱搜.11月10日,上海破產法庭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則雙11特輯,推的是正在破產程序中的艾格品牌,在淘寶上有一些款式1折變現.
  • 唱片地圖(48)香港站——浮沉百年③
    如今,香港的文化雖已不復當年輝煌,但還是會有一些人為之堅守。」Rock Gallery 搖擺廊創業於1984年.的搖擺廊是一家專注獨立音樂及電影的店舖. 裡面收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作品的CD, DVD,藍光碟和黑膠唱片,版本有香港,臺灣,日本,美國,英國,亞洲,韓國等等,種類齊全。
  • 首爾最大黑膠唱片店+獨棟音樂圖書館,打造另類音樂消費空間
    「快餐音樂文化」的盛行,卻無法阻擋黑膠唱片的全球復古潮,這種現象被稱為 Vinyl Revival(黑膠復興),近年來愈趨明顯。   據國際唱片業協會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6年十年間,全球黑膠產業營收翻了近10倍。另據福布斯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黑膠唱片產量達到4000萬張,新千年以來銷售總額也首次逼近10億美元。
  • 喜歡唱片封面的,都是有故事的騷年丨大象歌單
    在一堆唱片裡,像尋找初見情人般挑出想要的唱片,回家坐在地板上細細看一會封面,然後小心拿出封套裡的唱片,豎起耳朵聽指針裡流出的第一個音符——不用快進,不用歌詞。直到聽完一整張唱片,夕陽剛好印在窗下的地板,一切變得非常安靜,只有唱片機獨自轉動的「沙沙」聲。這也許是在唱片時代不可多得的一種和音樂相處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