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做工作報告。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7日透露,2020年,該局將強化全國震情監視跟蹤與趨勢研判,充分吸收中外先進理論和新技術,聯合地震系統內外相關單位,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2020年全國地震局局長會議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鄭國光在工作報告中部署2020年重點任務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強調,中國地震局將嚴密監視全國震情動態變化,做好重大活動、重點時段地震安保工作,完善滾動會商機制,提高年、季、月尺度趨勢會商的質量。同時,完善基於預測指標體系的地震風險概率預報技術,開展地震分析會商技術系統業務試用。
鄭國光介紹說,中國地震局今年的重點工作還包括:夯實地震監測業務基礎方面,出臺地震臺網規劃,規範指導全國地震臺站建設;實施北京周邊老舊地震觀測設備升級改造和青藏高原監測能力提升項目;籌建國家地震計量站,提升對全國地震監測設備統一規範管理能力;推進海洋地震監測體系建設;探索建設煤礦和非煤礦山等地震監測系統,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測能力。
構建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格局方面,健全抗震設防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抗震安全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督機制。
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方面,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印發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總體工作方案,繼續開展重點地區地震活動斷層探察,開展地震災害風險區劃試點,推進減隔震、工程地震安全檢測技術應用。
深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制改革方面,重點做好核電、大型水電站、生命線工程等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全覆蓋,全面推進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
鄭國光表示,中國地震局2020年將組織編制國家地震科技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推進「地球深部探測」、地震科學聯合基金等國家科技項目立項和實施。圍繞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加強科技攻關,爭取在深井觀測、地震孕育發生機理、城市風險區劃和地震預警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備受關注的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方面,今年將完成10個左右數百米至千米深井鑽探,發展深井陣和深部綜合觀測技術,完善科學數據共享機制,打造開放合作的地震科技創新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