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劇學知識:科幻美劇中的量子力學

2020-12-20 美劇集中營
《西部世界》第三季第6集分集標題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美劇《西部世界》第三季第6集用「退相干」(Decoherence)這個量子力學概念做分集劇名,當時為了解釋這個劇名寫了一大堆,後來發現太長,就又重新簡單寫了一下,並說後面會詳細給大家解釋。現在我坐在電腦跟前很後悔,感覺給自己挖了一個坑,還是個深坑……

科幻作品超喜歡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一直以來都受到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青睞,之所以備受青睞,源於量子力學自身與宏觀世界的「矛盾」以及其內核中散發出來的哲學意味,用我們常說的話來講,量子力學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像是「玄學」。

薛丁格的貓

這些玄妙的理論,特別容易讓一部影視作品顯得高深莫測,編劇們大筆一揮——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量子糾纏、觀察者效應、薛丁格的貓就躍然紙上,然後看得觀眾一頭霧水還忙不迭地點頭稱是,沒辦法,咱文化水平不夠,這一大堆方程列出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所以今天就不跟大家講太過深奧的內容(我也搞不懂),單純跟大家聊一聊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幾個概念,等下次編劇們再裝高深的時候,咱們也能明白他們到底在忽悠啥。

什麼是量子(Quantum)

量子不是某一種粒子

雖然量子力學等高深莫測的概念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當中,但量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可能大家都不明白。估計很多朋友會覺得量子跟分子、原子、電子是一類東西,實際上量子並不是粒子

在不牽扯太多高深理論的情況下解釋量子,比較直觀的說法是:量子是一個尺度,或者說是一個範圍。當我們所觀察的物質小到一定範圍之內的時候,它的物理性質就會與宏觀世界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量子力學就為了研究這一現象而出現的。比如說我們所知的電子、光子,都屬於量子的範疇。

《蟻人2:黃蜂女現身》中的量子空間

這一點在漫威電影《蟻人2:黃蜂女現身》(Ant-Man and the Wasp)當中有著比較直觀的體現:蟻人通過皮姆粒子不斷縮小,當他縮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來到了「量子空間」。

剛剛我們說過,當物質小到一定範圍之內,物理性質就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那麼,都會有哪些變化呢?

光的波粒二象性

好玩兒的事情就來了:高中物理曾經提到過「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子既有波的特徵,也有粒子的特徵,是一個矛盾結合體,電子也是這樣。我們都知道,電子是構成物質的基礎之一,如果電子是波的話,那麼我們周圍的所有物質,包括你手裡正拿著的手機,甚至你這個人,都是波嗎?

顯然不是,不僅我們不是波,連組成我們的細胞、蛋白質還有再往小裡去的分子都不是波,它們也沒有表現出波的特徵,但偏偏到了電子的尺度就表現出波的特徵了。所以電子是量子的一種,分子不是,我們也不是。至於為何由量子組成的非量子不具備波的特徵,我們在後面解釋。

量子疊加態(想像圖)

量子們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讓它們值得被物理學家單獨拿出來研究呢?量子最讓人迷惑的,也是最「違反常識」的,就是在坍縮之前他們一直處於「疊加態」(superposition state)之中。

什麼是疊加態呢?

顧名思義,疊加態指的是一種狀態,處於這個狀態中的量子,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打個比方:在你拿出手機來的時候,你有可能點開任何一篇文章,塌縮之後,你點開了這一篇。

薛丁格那隻既死又活的貓

如果說某一件事情處於疊加態中,這很好理解,但你要說一種物質處於疊加態中,那就有點兒「玄學」了。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質疊加態」,莫過於薛丁格那隻既死又活的貓。當然,薛丁格在現實中並沒有虐待那隻貓,這只是一個思想實驗,是為了打擊哥本哈根學派而提出來的。

玻爾(左)與愛因斯坦

疊加態這個觀點就是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來的,這一嚴重違背常識的理論遭到了當時大多數科學家的反對,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愛因斯坦和薛丁格。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領軍人物尼爾斯·玻爾的論戰我們稍後再說,先聊一聊薛丁格。

盒子裡的貓不存在既死又活狀態

「薛丁格的貓」這一思想實驗就是為了證明疊加態的荒謬而提出來的。事實證明,宏觀世界中不會存在既死又活的貓,當然也不存在任何處在模稜兩可狀態的物質。薛丁格琢磨出這個實驗的原因是「疊加態」是不可觀測的,任何觀察行為都會讓疊加態坍縮,也就是讓某一可能性成為現實

人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四個方向上

這就像是你站在十字路口中央對別人說,我能同時往四個方向走,但你不能看,你一看,我就只能走向其中一個方向了……按照我們正常的邏輯來說,這不就是在耍無賴麼,看一眼都不行?你別說,還真不行,別說你不行,薛丁格也不行!

《彗星來的那一夜》海報

關於疊加態,有一部科幻電影曾經有過非常有意思的解讀,這部電影就是《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其實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就是疊加態,但不知道為什麼中文給出了這樣一個翻譯……

電影中提到的平行宇宙概念,其實就是疊加態的一種: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彗星的到來引起了坍縮,導致平行世界相互融合,最終造成了電影中的奇妙劇情。

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

《危機邊緣》海報

在描述疊加態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提一個重要的前置條件——觀察。很多美劇也都曾經利用這一概念來大做文章,其中對「觀察」這一行為描述最詳盡也最恰當的,要算是美劇《危機邊緣》(Fringe),相信看過這部美劇的朋友都記得劇中有一堆光頭,被稱為觀察者(Observer)。

《危機邊緣》中的觀察者

觀察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蹲在一邊兒悄咪咪的看著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還拿著小本本記錄下來,通過他們的「觀察」和記錄,來保證重要歷史事件「坍縮」成為現實。是不是有一種非常唯心的感覺?難道我不看,歷史就不會發生了嗎?

你別說,在微觀世界還真就是這樣,這一現象被稱為「觀察者效應」,觀察者效應被發現也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大名鼎鼎的實驗——楊氏雙縫幹涉

楊氏雙縫幹涉,可以看到明顯幹涉條紋

這個實驗證明了上文中提到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當一個光子對著兩條豎縫發射出去之後,會在屏幕上投射出幹涉條紋,這是波的特徵。一個粒子是怎麼同時穿過兩條縫隙的呢?相信如果做實驗的是你,你也會有這種疑問。

於是實驗人員將楊氏雙縫幹涉升級為「楊氏雙縫幹涉2.0」:在兩條縫隙上面安裝了觀察裝置,想要搞清楚一個光子是如何穿過兩條縫隙的,然後奇妙的事情就來了:幹涉條紋消失了!光子只通過了其中一條縫隙,不再具備波的特徵!

你能想像實驗人員有多吃驚嗎?光子竟然「害羞」了!光子只是一種粒子,它不具備思想,但是當出現觀察者的時候,它卻對觀察這一行為作出了反應!這一現象同時也證明了疊加態是客觀存在的——觀察之前,光子處於穿過兩條縫隙任何一條的可能性之中,觀察之後,穿過兩條縫隙可能性坍縮成穿過其中一條。

那麼,光子為什麼會「害羞」呢?最初的科學家們想破了腦袋,給出了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觀察這個行為對光子產生了幹擾,造成了其坍縮。看上去這個解釋很合理,因為人類感受世界的手段無外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以及味覺,想要明確知道光子的路徑,就需要使用視覺,觀察裝置最終也要轉化成光信號才能被人感知,光信號自然也與光子有關係,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因為光信號的幹擾導致光子路徑產生了變化,事實上是這樣嗎?

最下方是量子擦除實驗

並不是,因為科學家們又做了一個「楊氏雙縫幹涉3.0」,也就是著名的「量子擦除實驗」:仍然保留觀察裝置,但是不輸出觀察結果,結果乾涉條紋再次出現了!有沒有一種恐怖的感覺?好像無形之中有一雙眼睛在觀察著實驗人員,在知道不會輸出結果之後,幹涉條紋再次出現!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一現象呢?

概率!所謂概率,指的就是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光子在被發射出來之後,光子在一定範圍空間內存在的概率是相等的,觀察這一行為則對概率進行了重新排布(比如增加了出現在左邊縫隙的概率,相應的出現在右邊縫隙的概率就降低了)。

打個比方:你向著球門把腳下的足球踢了出去,在你踢到球之前,這個球可能出現在你前方的任何位置(當然,太遠了也不現實),然後根據你踢的位置、力度、風速、草皮摩擦力等等,足球落地位置的概率逐漸變化,最終坍縮到它落地的位置。觀察行為就起到了力度、風速等的作用

《危機邊緣》中觀察者的記錄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危機邊緣》的編劇還是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在他們筆下的觀察者並不是一味的觀察,還伴隨著記錄這個行為,這就等於把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概率變成了100%

與《彗星來的那一夜》一樣,《危機邊緣》中也有「平行世界」概念,其實也是從「概率」這個概念上引申出來的。關於平行世界這個概念,也可以單獨寫一篇文章,等我回頭再寫(又給自己挖了個坑……)。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疊加態」這個概念很不可思議?這個理論放到宏觀世界中的來說的話,是不是我沒有看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沒有發生過的?

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在你看到這篇文章之前,這篇文章是不存在的(我的頸椎和腰椎表示嚴重反對),在你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它才「坍縮」成為真實的存在。換句話說,這一理論好像顛倒了我們正常認知中的因果律:因為你看到了這篇文章,所以我才寫了這篇文章。這種理論是不是有些太「玄學」、太唯心了?

放心,哥本哈根學派在薛丁格拿出那隻貓之後就給出了解釋:雖然宏觀世界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但微觀粒子之間因為量子糾纏導致退相干,所以宏觀世界不會呈現出疊加態

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量子計算機

重頭戲來了,薛丁格和愛因斯坦都曾經質疑過量子糾纏理論,但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的是,時至今日引領尖端科技的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技術,都離不開量子糾纏理論。

在解釋量子糾纏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一個概念——相干性(Coherence)。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直接理解相干性,所謂相干性,指的就是相互幹涉的特性。在微觀世界當中,量子會體現出相干性,也就是說量子具備波的特徵(可以相互幹涉)。

所有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然後問題就又繞了回來,微觀粒子具備波的特性,為何宏觀物質卻沒有體現出這一特性呢?我們首先來明確一點:物質世界是由無數微觀粒子組成的,在人類眼中兩種不同的物質,在微觀世界中是一樣的,都是由微觀粒子組成。

我們以薛丁格的貓來舉例,如果現實中真的可以做這個實驗,那麼那隻貓必須是活的,我們就要保證盒子裡面有空氣,貓在呼吸的過程中就與環境產生了交互,組成空氣的「量子」與組成貓的「量子」糾纏到了一起。同時盒子裡的空氣還會與盒子交互,也糾纏在了一起。

人在外界觀察盒子,盒子的狀態是確定的,因盒子與空氣糾纏,所以空氣是確定的,空氣又與貓糾纏,相干性消失,貓就變成了純物質形態,不再具備波動性,也就不會處於「既死又活」的疊加態當中,這就是退相干

量子糾纏的一種

這裡的「糾纏」是量子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兩個(至少)耦合之後的微觀粒子,在你觀察A粒子的狀態時,B粒子必然會呈現相反的狀態。以電子舉例,電子有上旋和下旋兩種自旋方式,我們將兩個電子耦合,然後觀察A電子發現它是上旋狀態,那麼B電子必然是下旋狀態

舉個例子:耦合之後的粒子就像是坐在了蹺蹺板上,當一個粒子向上移動的時候,另一個粒子必然向下移動。這就像是你在路上遇到一個人(耦合),當你在路口向左拐的時候,他必然向右拐。但是問題來了,電子沒有意識,它們也不可能提前商量好,這種糾纏狀態簡直比疊加態還要「玄學」。

愛因斯坦

於是愛因斯坦緊跟著用ERP佯謬向他們發起了第二輪攻擊,所謂佯謬就是悖論:假設量子糾纏存在,那麼當耦合之後的兩個粒子距離足夠遠的時候,你觀察A粒子,如果B粒子呈現相反狀態的話,就會出現「超距傳播」——B粒子「得知」A粒子狀態並作出「反應」的速度會超過光速。但相對論證明,光速無法超越,於是量子糾纏就陷入了悖論當中。

當大家紛紛佩服愛因斯坦的聰明才智,認為他終結了一場「世紀辯論」時,科學家們並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終於在2015年一場實驗不僅證明了量子糾纏,還證明了量子糾纏所產生的信息傳遞速度確實可以超過光速!好了,這下徹底玄學了……

德洛莉絲帶出來的意識球

美劇《西部世界》第三季第6集用它的劇情,給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課:從西部世界園區帶出來的德洛莉絲的意識球之間存在相干性,她們之間會相互幹涉相互作用。但當她們來到現實世界時候,每個意識都會與更多的人產生交集。

夏洛特「退相干」

這種交集就可以理解為量子糾纏,隨著糾纏的日益加深,某些意識就會產生出脫離這個群體的想法,退相干因此產生。當然,這只是一種粗淺的解釋,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科普精神,讓這部美劇變得更加迷人。

比較直觀的量子糾纏解釋

關於量子糾纏到底為什麼會產生目前眾說紛紜,目前普遍能夠被接受的一種理論是:糾纏態的粒子之間從高維空間看其實是一個整體,高維空間不受距離的限制,也就是說粒子之間存在一個「高維蹺蹺板」。當然,到現在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給出一個「科學的解釋」。

但這並不能阻止量子糾纏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比如說利用疊加態理論的量子計算機,理論上量子計算機的並行處理能力是現在計算機的數倍;利用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超過光速的信息傳播速度想想都讓人覺得振奮。

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weix

2018年,我國發射了全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我們現在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說是全球第一也不為過。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墨子號所涉及的並非「超距傳播」,而是綜合量子糾纏以及觀察者效應而產生的量子加密手段進行信息傳播,這種手段被譽為絕對安全,無法被破解也無法被竊聽。

如果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還不錯,同時也對量子計算機的原理和量子通信原理感興趣的話,我會考慮再寫一篇相關文章(又挖了一個坑……),今天這篇文章就到這裡了,如果您真的看完了這篇文章,在這裡謝謝您的耐心,感謝。

(完)

相關焦點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近年來,量子力學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火爆詞彙,「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成為了科普作品評論區幾乎必備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量子力學,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一、什麼是量子力學很多小夥伴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都會感覺太科幻了,簡直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其實,量子力學在我們身邊是非常常見的。我們知道,物理學分為兩大部分。以牛頓、伽利略為代表的,我們已經研究透徹的經典物理。
  • 生僻詞 · 量子力學版——這回是真看不明白了 | Lewis博士
    「我們量子力學的術語有特別多,不管你多學霸,總有你不認識,人類智慧的精華,一字一句都是知識……」好吧,這回是真看不明白了……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費米曲面共形反常我們量子力學的術語有特別多不管你多學霸總有你不認識人類智慧的精華一字一句都是知識現在全世界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不相信的就看看貝爾不等式聰明的人會發現上帝ta真的擲骰子疊加狀態隧穿效應
  •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陳建、伍定邊,王院士講的經典物理物理量子都有。潘慶,趙凱華等的近代物理。斯坦福的量子力學理論。上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說幾個選修課,理論物理四大力學:電動,量子,量子統計,熱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龐加萊),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佔理論物理課很大一部分比重。形式論,微分拓撲,代數拓撲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是一門令人感到深奧、違反直覺的理論,但這個理論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不可思議。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 《彗星來的那一夜》看部電影,你竟然和我扯量子力學
    小成本科幻片和我們平時印象裡那種「科幻大片」有著根本性的差別。後者往往靠耗費大成本的投資來試圖完成某種「造價一塊錢」的視覺奇觀,讓觀眾有一種「經費在燃燒」的強烈觀感,從而樂意掏出口袋中的鈔票,最有名的例子就像《阿凡達》這種視覺系大片,這時候影片的軟/硬內核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
  • 看美劇學英語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沒有之一
    美劇裡出現的單詞、短語和表達方式都是實實在在的英語,都是有用的英語,那才是真正的英語!在我看來,具有初中的英語知識就足夠了,想要英語真正有所突破,就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出國生活幾個月每天與外國人交流,另外一條路就是通過看美劇學習英語了!
  • 【科學素質】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部分,涉及從炮彈到網球、汽車、火箭和行星等移動的東西。
  • 量子力學
    在量子力學中,它指的是分配給特定物理量的分立單位,例如靜止原子的能量(見圖1)。粒子是具有波狀性質的分立能量包的發現導致了物理學中關於原子和亞原子系統的分支,這一分支今天被稱為量子力學。它是許多物理和化學領域的數學框架的基礎,包括凝聚態物理、固體物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量子化學、粒子物理、核化學和核物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方面仍在積極研究中。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於量子計算來說是基礎
    量子科技革命的發展,將加快量子計算對人類未來產生巨大影響的步伐。「量子力學愛好者團隊」為大家整理了量子計算機的基礎理論知識,為2019年量子物理專業的同學打下基礎。基本量子力學,量子態和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的測量過程,對稱性和守恆定律,薛丁格方程,海森堡、狄拉克方程,基本拓撲結構,基本微分流形,廣義坐標和廣義動量,格林函數,波動方程,量子場論,薛丁格方程和相干態,能量弦10種量子態表示,低能薛丁格方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於量子計算來說是基礎吧。人工智慧的基礎量子力學你是躲不掉的。量子信息跟計算機領域的量子計算機進展是分不開的。
  • 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都有方法,實現起來有難度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想要擁有一種特殊技能,或是隱身術,或是分身術,有了這些技能中的一項,現實中的人就會和科幻電影裡的人物一樣變得十分強大。實際上已經有科學家從兩個不同的學科對穿牆術進行解釋,分別是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說到經典力學,很多人就會聯想到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因為現代科學家認為經典力學是牛頓創立的。之所以將其這門物理學科稱為經典力學,除了因為它的歷史悠久之外,還因為它普遍適用於地球上許多力學現象的解釋。
  • 量子力學是什麼?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恐怖?
    引言:最近有一種營銷手段特別出名,那就是量子波動速讀。人民網,新華社等國家媒體相繼報導,讓量子力學又一次出現在大眾的眼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聊一下量子力學,講講量子力學中比較著名的實驗——電子雙縫幹涉。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物理學中有些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性原理,就源於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其原理是什麼?量子糾纏是指量子態的一種性質。它是量子力學疊加原理的後果。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
  • 曹則賢跨年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還有相對論,這些百年前的頭腦風暴,今天應該成為受教育者的知識標配。2019年12月30日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在物理所做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本文為演講人親自撰寫的文字稿。看視頻請戳頁面左下角藍字「閱讀原文」。
  • 什麼是量子力學?愛因斯坦起到什麼作用,量子力學就在我們身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見量子力學?恩?量子力學,那不是一個搞不懂的領域麼?咱們往下看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行為的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的研究對象涉及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質,而且包括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量子力學在近代許多學科和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它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
  • 量子力學是介於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理論
    糾纏的粒子有驚人的特性,所以它被量子力學拒之門外。這些特性無法被廣義上的量子力學描述,所以一般認為這些特性還不是量子力學的一部分。量子力學不主張非慣性系下的第二宇宙速度,很難用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解釋成薛丁格方程,超弦理論和弦論尚未形成其自洽體系量子力學本身有一些體系設定是與經典力學有衝突的。
  • 揭秘量子力學理論,看完真是漲知識了!
    量子力學理論並不是來自於一個瘋狂的想法,而是來源於電燈泡。他嘗試去測量一個發熱的物體發出各頻段光的多少,但是他的實驗結果和基於電磁學的預測不符,在之後他的"絕望之舉"中他拋棄了現有的理論,並回歸於測得的實驗數據。這些數據使他發現了物理學的新大陸,也就是不同波長的光會攜帶不同單位的能量,高頻光攜帶較高單位的能量,而低頻光攜帶較少單位的能量,光是一份一份的。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所以我們能在「量子計算機」這個未來算力突破的至關重要領域,取得階段性的世界領先地位,是十分振奮人心的,這是踏出長徵之路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考慮到很多人對於「量子力學」這個神秘科學領域仍然還是十分陌生,雖然大多數人都聽過量子力學,但基本都不清楚量子力學是個什麼東東。
  • 不自量力=不要自學量子力學
    一些理科類的文章,文章中包含了各種即使翻譯成中文也聽不懂是啥意思的單詞。對於經常閱讀英文文獻的的理科生來說也並不是所有的單詞都能無障礙認出,更不用說長期脫離理科知識的文科生們。看到巨多陌生而且長得奇怪的專業詞彙,我們的心裡已經開始崩潰,更令人崩潰的是,查完有道詞典發現這些單詞即使翻譯成中文也不知道說的啥。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最近,我國量子計算機「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的新聞刷屏。「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光路系統原理圖雖然生活中、新聞裡經常會聽到量子力學這個詞,但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清楚量子力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 從零開始讀懂量子力學
    ——吳嶽良(中國科學院院士,前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量子力學是當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市面上已經有了很多對量子力學的「戲說」,我們現在更需要像本書這樣的「正說」。希望讀者能從本書中得到知識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