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很重要嗎?為什麼要放假?」這是記者在採訪某大學大學生「如何過端午節」時的回答,此類現象在當代年輕群體中不在少數。反映出當前年輕群體對於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不了解,逐漸退化為「假日」。這既是端午節正面臨的危機,也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文化面臨的危機。因此,重建節日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愈加緊迫。
傳統節日是一種紀念日,內涵豐富。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有一整套人們喜聞樂見、代代相傳的節日習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與集體記憶,具有提高民族認同感,增進家庭凝聚力,表達人民情感寄託與祝願等廣泛的社會文化功能。
重建節日文化,需要營造良好氛圍。當前,傳統節日不僅出現被淡忘,更出現了「異化」現象。以「闔家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節,成為維繫社會社交資源的平臺。以「祈福、乞巧」為主題的七夕節,成為中國情人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於傳統文化與民俗知識缺少普教教育;另一方面是商家、學者、媒體的推波助瀾,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缺少慶祝傳統文化節日的良好氛圍,一律成為了「購物節」。造成年輕群體對節日內涵的曲解,長遠來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利,文化自信,民族復興更是無從談起。因此,營造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不僅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更需要豐富文化的內涵。
重建節日文化,要不斷創新。《禮記》中記載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在強調「新」的重要性。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同時,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轉型,並獲得國際認可。韓國之所以能促進傳統節日文化轉型成功,關鍵之處就是不墨守成規,積極開拓創新。首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立足創新創意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其次,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文化,創造新價值。如電視劇《大長今》蘊藏飲食文化、《新十八娘》蘊含家族文化和婚俗文化等。因此,必須通過創新的方式,讓傳統節日煥發活力。
重建節日文化,要豐富節日內涵。從大學生小洪對哪天是端午節一臉茫然;到白領高潔的「只要有假期,端午節還是清明節都不重要」的節日態度;再到劉哲借端午節契機贈送「含金」月餅……折射出傳統節日的內涵被民眾淡忘甚至異化。「吃」「放假」「送禮」「看電視」成為了傳統文化節日的過節方式。導致國人對「吃」為主基調的過節行為模式越來越質疑,呈現出對傳統民俗內涵遺忘與節日氛圍缺失抱怨的矛盾心理。因此,加強對民眾節日內涵的教育;更要提供更豐富的過節的方式或者平臺。
南宋朱熹曾說「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對於增強民族自信,重建節日文化仍有警示作用。重建節日文化既要做到「自敬」,做好保護傳承,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又不能「自慢」,要做好創新。為已踏上新徵程的我們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