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華盛頓11月28日電 題:熊貓飼養員的「小奇蹟」日記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看著大熊貓「美香」走到籠舍門口停留了一會兒,飼養員馬蒂·迪裡中斷了採訪,「她想出去走走了」。隨後,通往戶外的籠門開啟。
8月21日,大熊貓「美香」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誕下一隻雄性幼崽。園方日前為其取名「小奇蹟」,11月29日它即將迎來出生第100天。
「美香」在院外吃著竹子,而「小奇蹟」正在「產房」內四腳朝天呼呼大睡。「我真希望你能看到我的笑容。」戴著口罩的迪裡對中新社記者說,他是第一個抱起「小奇蹟」的人。那是在9月13日,當時幼崽的體重還不到1.5磅,而現在已達到10.4磅(4.72公斤)。
為了與公眾分享「美香」母子動態,動物園官方網站開設了熊貓直播頁面,熊貓飼養團隊也以「熊貓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小奇蹟」過去3個多月來的成長點滴。
「小奇蹟」出生第5天,鏡頭第一次捕捉到它的清晰畫面。熊貓館館長布朗-帕爾斯格魯夫在日記中寫道,「幼崽被放在地上只有幾秒鐘。在聽到幾聲尖叫後,『美香』立刻抱起它,輕輕舔了幾下。」
布朗-帕爾斯格魯夫說,「熊貓幼崽持續而響亮的叫聲是健康的標誌,對熊貓飼養團隊來說如同音樂一般。」
在「小奇蹟」出生後,「美香」母子的健康狀況受到高度關注,外界一度出現動物園「照顧不周」等傳聞。為此,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園方多次就「美香」產後不進食、生活空間狹小等情況作了科普和說明。
飼養員妮可·邁考克在熊貓館工作近21年,已是第4次照料「美香」所生的幼崽。她說,「同樣的飼養員團隊,同樣的食物,同樣的產房。這100天對『美香』來說,和前幾次的產仔幾乎是一樣的。我們所做的只是讓它們母子之間建立起聯繫,並找到日常的餵養節奏。」
「這次『美香』產仔如果有不同的話,就是我們不能面對面分享『小奇蹟』出生所帶來的喜悅。」布朗-帕爾斯格魯夫透露,熊貓館有41臺視頻設備用於實時觀察熊貓的生活情況。但出於疫情防控需要,以往由志願者負責切換鏡頭的工作只能空缺。這可能也是外界對「美香」產子後近況產生誤解的原因之一。
目前,「小奇蹟」前肢和背部的黑色斑紋已十分明顯。邁考克在3周前的檢查中,發現它的上門牙已經萌出。用腳支撐短暫離地的動作,也預示著它很快能夠學會行走。
迪裡在最新的一篇日記中寫道,隨著「小奇蹟」不斷健康成長,「美香」開始越來越多地將它帶到室內籠舍活動。「有一次,『小奇蹟』就在『添添』的視線範圍內,但爸爸太專注於飼養員有沒有食物,我們不確定它是否注意到了自己的兒子。」
2000年底,「美香」和雄性大熊貓「添添」抵達華盛頓開啟旅美生涯。自2005年以來,它們分別產下的3隻幼崽「泰山」「寶寶」和「貝貝」,已先後回到中國。
在熊貓幼崽獲命名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表視頻祝福說,「小奇蹟」的出生是一個真正的奇蹟,在疫情期間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振奮。「在我們小大使的成長過程中,在共同的歡樂和友誼中,我們再次聯結在一起。」
華盛頓國家動物園主管史蒂文·蒙福特表示,大熊貓在美連續成功繁育,證明美中大熊貓保護研究是非常穩固、長期的科學和專業合作。「小奇蹟」也是美中科學合作、知識共享和科研交流的象徵。
蒙福特說,「這隻神奇的熊貓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誕生,象徵著希望。它告訴我們,生活在前進,一切會變得更好。」
「我最期待的時刻還沒有到來」,邁考克說,「大熊貓就像我的家人一樣。我期待看『小奇蹟』第一次走出戶外的樣子,看他第一次觸碰青草的樣子,如同看我的女兒第一次踩上沙灘的瞬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