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的農村人,我來談談我的看法,遊子在外的心情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我雖然在不同城市也有房子,但是對於家的概念還是在那個生我養我和給我童年快樂的農村。
在城市從讀書到現在也十五六年了,但是始終找不到家的感覺,雖然老婆孩子也在身邊,父母也經常來,但是城市總沒有家鄉的味道,或許是念舊,更多的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根在農村,所以自己的戶口一直留在農村,孩子的戶口也落在農村。對於我來說這一方面是主要的,所以農村的房子自己一直想建,只是沒有多餘的錢,但是父親現在已經在建二層。
另外一個方面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深入,農村變得不再是那個讓所有農村人想逃離的地方,因為城市生活的壓力和物質的豐盈,大家越來越嚮往山清水秀和有鄉土氣息的農村。
還有一方面,農村宅基地和土地的流轉經營,讓本是農村的人或農村有土地的人牢牢地抓住自己的土地,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享受到一些好處的人和事,更是讓大家不願放棄自己手中的土地,尤其是自家的宅基地,即使是沒有太多的錢,大家建房的心都是有的,所以很多人都會拼命地去建一棟自己的房子。
還有一方面就是攀比,農村人因為大家都熟悉,不像城裡人大家不認識,大家為了生活更加務實,農村人就不一樣了,你這輩子不建房子在村裡都抬不起頭來,還有生活壓力小一點,穿的、吃的可以隨便和簡單一點沒人會說你,你房子不行大家背後就會議論你。
我自己也認為農村的宅基地才真的是自己的固定資產,無論什麼時候回去,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心靈的放鬆,自家現在也在之前的基礎上加了二層,還在施工中,現在建3層不允許,新建的只能建一層。這個政策一處,當地建房,翻建的就更多了。我爸的回答更是,吃喝玩錢一下就用完了,建一棟房子擺在,後代人還能享受。
所以說即使一年住不了幾次,或者沒幾個人住,也會建一棟擺在,這農村來的人自然都有同樣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