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國家,關於這一點,沒有人否認。
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國是一個大政府,小社會,好處就是能集中力量解決非常大的事情,讓很多國家羨慕不來。就是,舉國體制。
這個優勢很明顯,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運動會;2020年新冠疫情,是最早防控疫情的國家。
這些所有的優勢,都在於我國財政部龐大的財政支持。
我國財政部的資金確實比較充裕,其它國家可能很難想像到,畢竟14億人,每個人交1元,就有14億。當然,這麼大國家,有這麼多錢,如何使用一直以來都像謎一樣的存在。
因為龐大的資金,加上中國地域遼闊,中央每一次撥付大量財政資金,都需要考慮運用到基層或落實受益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央也是竭盡全力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加快資金的傳遞效率。
今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強大直達,這一點,財政部也可能是根據過去的情況,做出了一個很大的改變。1萬億元新增赤字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合計2萬億元財政資金,要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民利企。截至8月中旬,扣除用於支持減稅降費的3000億元,其餘1.7萬億元資金中,中央財政已下達1.674萬億元,其中省級財政已分配下達1.558萬億元,形成實際支出5097億元,其中約96%為市縣基層支出。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8月2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披露上述信息。他表示,2萬億元直達資金中,3000億元用於支持新增減稅降費,具體由稅務部門精準落實,通過財政減收來體現;其餘1.7萬億元則通過財政支出體現,中央已下達分配1.674萬億元,佔比達98.5%。
扣除用於支持減稅降費的3000億元,通過財政支出體現的1.7萬億元直達資金,中央財政已下達1.674萬億元,實際支出5097億元;允許地方將年內難以形成支出的資金調劑至其它具備條件的項目、將特別國債資金用於彌補前期抗疫經費缺口。
應該說,財政部的效率在迅速提升,能快速傳達。
不過,問題也是存在的,快速發放財政資金,落實基層容易,落實到受益人可能就沒有那麼簡單。
最近,對今年要求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民利企的2萬億元新增財政資金,財政監控和審計工作均已同步跟進。近期多地披露了直達資金下達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未按要求將資金直接撥付給受益人、「錢等項目」等現象仍較普遍等。
財政部此前已明確直達資金應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關規定直接撥付到受益對象。但財政部福建監管局核查發現,一些市縣在困難群眾救助資金發放中,依然按照原有撥款流程,由財政部門先將直達資金轉至縣民政局、縣社保局單位、鄉鎮或街道辦事處的實有資金帳戶上,然後再撥給受益對象。「這增加了中間環節,影響了資金撥付進度,並且存在資金被截留挪用的風險隱患。」
一些地方未按要求將直達資金直接撥付到受益人帳戶,存在資金被截留挪用的隱患;由於項目前期準備不充分等原因,錢等項目現象仍較普遍;一些地方將資金一撥了之,支出進度偏慢或偏快的情況都應引起重視。
可以看到,中央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還是相當到位的,基本上都能做到同步,做到事後監督,讓財政資金迅速抵達到受益人。
不過,我國基層數量龐大,中央也只能通過數據跟蹤,不可能一對一的跟蹤,這就需要我國加大對地方基層的監督和制約。
當然,對於這種情況,我國需要目前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來實現,就是將所有受益人能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基層只負責數據採集,上交中央,中央進行核實,加強事後監管,事中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