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新研究:可使晶片功耗降低到原千分之一以下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7日電據清華大學官網消息,5月12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運用電子突觸進行人臉分類」(「FaceClassificationusingElectronicSynapses」)的研究成果,將氧化物憶阻器的集成規模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首次實現了基於1024個氧化物憶阻器陣列的類腦計算。該成果在最基本的單個憶阻器上實現了存儲和計算的融合,採用完全不同於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體系,可以使晶片功耗降低到原千分之一以下。

類腦計算示意圖。

據介紹,由於「馮`諾依曼架構」存在「存儲牆瓶頸」,現有計算平臺無法高效實現相關算法,功耗成為制約人工智慧發展的因素。相比之下,人腦可以快速、低功耗地完成各種學習任務。人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之間通過成千上萬個神經突觸連接起來,構成複雜的神經網絡。人腦的突觸能同時進行記憶和計算,這與「馮`諾依曼架構」存在著顯著不同。2008年憶阻器的發現,可以將存儲和計算在同一個器件實現,憶阻器因此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電子突觸器件。通過在器件兩端施加電壓,可以靈活地改變其阻值狀態,從而實現突觸的可塑性。此外,憶阻器還具有尺寸小、操作功耗低、可大規模集成等優勢。因此,基於憶阻器所搭建的類腦計算硬體系統具有功耗低和速度快的優勢,成為國際研究熱點。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課題組的研究基於電子突觸陣列搭建了神經網絡硬體系統的原型,並提出了與新型硬體架構相匹配的操作方式,用來實現在線學習,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論文採用耶魯大學人臉圖片庫(YaleFace)實驗驗證了系統人臉識別功能。實驗表明,該原型系統達到了與現有CPU接近的識別率和泛化能力,相較於現有的基於「馮·諾依曼架構」的Intel至強(Xeon)Phi處理器,該原型系統具有1000倍以上的能耗優勢。

近年來,錢鶴、吳華強課題組致力於類腦計算晶片研究,尤其是基於氧化物憶阻器的電子突觸器件的製備和優化,以及基於憶阻器件的神經網絡算法的硬體系統實現。課題組在《納米快報》(NanoLetters),《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科學報告》(ScientificReports)等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博士生姚鵬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吳華強副教授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是與史丹福大學的合作成果,並得到了北京市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支持。

相關焦點

  • 免換電池,無線射頻晶片顛覆者將低功耗藍牙模塊功耗降百倍
    9月22日,謀思科技(Atmosic Technologies)(以下簡稱Atmosic)線上舉行媒體交流會,介紹了其Atmosic的M2和M3系列低功耗無線物聯網(IoT)晶片產品和解決方案,並與媒體共同探討物聯網無線技術的發展。「我們希望實現免換電池的永久續航,更希望實現無需電池的物聯網連接方案。」謀思科技執行長David Su博士表示。
  • 如何降低功耗FPGA功耗的設計技巧
    為幫助大家了解如何降低功耗,本文中,小編將對降低 FPGA 功耗的設計技巧加以闡述。 新一代 FPGA 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密度變得越來越高,邏輯資源也越來越多。那麼如何才能確保功耗不隨這些一起增加呢?很多設計抉擇可以影響系統的功耗,這些抉擇包括從顯見的器件選擇到細小的基於使用頻率的狀態機值的選擇等。
  • 晶片功耗 晶片的三大類功耗知識詳解
    本文在介紹一些基礎知識的同時,旨在為團隊中的每個人提供全球概覽,重點關注功耗(以及即將發表的文章中的減少)。隨著MOS尺寸的減小,晶片製造領域變得容易受到量子效應的影響,這可能會對功耗造成嚴重破壞。 它們是:動態功率,短路耗散和漏電功耗。下面將詳細討論這些類別及其組件中的每一個。請注意,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下面的描述僅涉及NMOS,也可以為PMOS導出類似的解釋。
  • 新「電子紋身」可直貼皮膚 僅千分之一毫米厚
    原標題:新「電子紋身」可直貼皮膚 僅千分之一毫米厚  在英國《自然》旗下《柔性電子》雜誌13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中國和美國科學家介紹了一種低成本製造「電子紋身」傳感器的方法。這種新的金屬傳感器厚度僅千分之一毫米左右,可監測人體關鍵健康參數,如心跳、皮膚溫度等。
  •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研究如何降低RFID晶片的成本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宣布,其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Paul Franzon,已獲得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提供的445713美元的研究基金,進行用AC-powered 數字電路的方法降低RFID晶片成本的研究。本研究探索用消除大部分的電路,節約晶片的復甦動力,來實現降低晶片成本的目的,據該大學報告稱。
  • 海歸教授創辦類腦晶片公司,即將全球首發量產
    一直以來,AI 晶片在性能、功耗、延時方面的表現,主要依賴晶片算法、架構和工藝製程創新。人工智慧時代的計算晶片,已從傳統的 GPU 和 CPU,發展到專用的晶片 TPU /NPU 等,但這些晶片仍然在採用馮諾伊曼架構。
  • 一文吃透AI晶片技術路線,清華尹首一教授演講全文 : GTIC2020
    以下為尹首一教授演講實錄整理: 一、2025年全球AI晶片市場規模將達700億美元 AI晶片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五六個年頭,現在進入攻堅階段。
  • 英特爾最新成果:晶片尺寸可縮小1/5,兼顧能耗降低
    相比於傳統 CMOS 集成的微處理器,採用 MESO 的微處理器能效可以得到顯著增強,大約將提升 10 倍至 100 倍;另一方面,器件的尺寸是 CMOS 器件的五分之一,這也意味著 MESO 一旦能成功應用與微處理器的製造,其尺寸也將大大縮小,而這樣的新型器件將是延續摩爾定律的不二之選。
  • 一文吃透AI晶片技術路線,清華尹首一教授演講全文 | GTIC2020
    AI晶片的不同研究方向,並對AI晶片進行了階段性回顧和展望。他總結道,目前AI晶片仍處起步階段,在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方面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而中國AI晶片產業創新正與國際同步,未來大有可為。以下為尹首一教授演講實錄整理:一、2025年全球AI晶片市場規模將達700億美元AI晶片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五六個年頭,現在進入攻堅階段。
  • 特稿:清華晶片往事
    三、十三創企新勢力,領銜晶片業換風向巧合的是,同屬AI晶片「四小龍」,深鑑科技和地平線的創始團隊都有著清華電子系的身影,其中深鑑科技又因「清華師徒四人」聯合創業而常被人津津樂道。今年7月剛被晶片巨頭賽靈思收購的深鑑科技,從四大聯合創始人到員工,團隊中有將近一半的人都是清華出身。
  • 雙發機制有效降低TWS耳機功耗 讓性能與功耗背向而行
    為此,記者採訪到了紫光展銳泛連接事業部總經理王瀧,他表示紫光展銳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對功耗進行調優。「我們在性能和功耗上,要在最好的性能上達到最低的功耗,而並不是選擇以降低性能的情況下來降低功耗。以紫光展銳的晶片為例,它是超低功耗設計,帶載功耗在9mA以內,此外對於TWS的小巧設計可以支持4小時以上連續播放。」
  • 清華系造芯這一年!孵出5個種子選手,還有一批先頭部隊
    一、從清華團隊孵化出的五家晶片創企過去一年間,一家CPU安全防控創企和四家AI晶片創企從清華不同院系的研究團隊中脫胎而出。硬體安全防控、稀疏量化協同、新型阻變存儲器、可重構計算晶片、類腦計算晶片……他們所專攻的均屬國際學術的前沿領域,同時又兼具實用價值,為方興未艾的AI產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 廣西理科探花、清華電子系學霸、阿里AI晶片帶頭大哥、新...
    今天(12月12日),ACM新一批Fellow入選者公布,有7位華人面孔:  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陳熙霖、中科大計算機學院院長李向陽、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禮棟、雪梨大學教授兼優必選首席科學家陶大程、UCLA教授呂松武,以及UC伯克利教授——安全領域大名鼎鼎的Dawn Song……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謝源。
  • 5款晶片已經面世,可重構架構是AI晶片的新風潮?
    在這裡領域,魏少軍教授牽頭的清華大學可重構晶片課題組在這個計劃提出的十年前就開始了研究,課題組現在的成果比ERI設定關鍵性能的指標更高。從60年前可重構概念的提出,到2019年有可重構AI晶片量產,可重構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卻是一個挑戰眾多的技術。這種挑戰很大程度來源於,動態可重構晶片既要有CPU和GPU級別的軟體可編程性,也要有FPGA級別的硬體可編程性。
  • Intel:首款神經擬態研究晶片功耗可比CPU低1000多倍
    與訓練人工智慧系統的通用計算晶片相比,Loihi 晶片的能效提升了 1000 倍。」英特爾高級首席工程師、英特爾研究院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 Mike Davies 在 12 月4 日的 2020 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表示。2017 年,英特爾首款自主學習的神經擬態研究晶片發布,名為「Loihi」。
  • ETA9697+MCU高耐壓低功耗蘋果藍牙TWS耳機移動電源充電晶片
    ETA9697新型充放二合一藍牙充電倉解決方案,採用ESOP8封裝,該晶片是在原有ETA4056+ETA1061混組方案上的又一次集成,非常適用於高端的藍牙耳機盒子相對於傳統的藍牙充電盒電路,ETA9697具備超高的可靠性和極致的體驗。
  • 清華可重構技術再下一城!對話清微智能CEO,視覺晶片月出貨數十萬顆
    一、脫胎清華微納電子系,深挖洞、廣積糧 清微智能AI晶片的核心技術可重構計算,源自清華可重構計算研究團隊過去14年的積累。 自2006年起,由清華大學魏少軍教授、尹首一副教授帶隊的清華可重構計算研究團隊就在持續深入研究可重構計算技術,並基於這一技術設計出數款Thinker系列終端AI晶片。
  • 嘉楠科技推出一代AI晶片勘智K210功耗僅0.3W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算力需求一定的前提下,計算效率和計算面積比越高,對成本降低和能效比的提升越有利。在諸如CPU、MCU等傳統的計算架構中,由於通用指令集的限制,單次計算需要多條指令的組合才能完成,計算效率低。而且,傳統晶片的計算單元面積佔比小,算力優勢並不突出。
  • 浙大研製新型存儲器 面積僅幾十分之一
    今天,浙江大學公眾號發布消息稱,浙大團隊研製新型存儲器,面積只有目前電路器件的幾十分之一。文中表示,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和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出了一種低成本、低功耗的新型存儲器。課題組利用鍺獨特的表面性質,在鍺表面生長憶阻器材料,形成一種新的器件,研究人員稱之為「記憶二極體」。 官方稱,這項基於可工業化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的工作, 或將大幅提高數據交換速度,為降低網絡晶片製造成本提供解決方案。
  • 36氪首發 | 可重構計算助力AI晶片,「清微智能」獲近億元級天使輪...
    為了在設備功耗約束下實現高能效AI計算能力,廠商一般會從算法、計算架構兩個維度切入。清微智能就是通過可重構架構來提升AI晶片的能效比,在保證AI計算效率和精度前提下降低功耗。什麼是可重構架構?為什麼選擇用可重構計算架構呢?雖然現在有不少AI晶片出現,但是都是在某些具體任務上具備超越人智能的能力,處於對特定算法的加速階段,在通用性和適應性上尚差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