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導致考後焦慮 18歲的高考生們依然需要關注

2020-07-26 人民日報

成績不如預期,無法滿足理想志願,這些都可能讓考生出現焦慮和抑鬱

高考後,18歲的他們需要「心」關注

本周,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有人歡喜有人愁。心理學專家提醒,每到這個時候,考生很容易因為成績不理想、學校選擇不滿意、家庭情況變故等原因,被壓力過大,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困擾,加之升學「空窗期」缺少學校幹預,高考後到大學開學前,成為考生們心理問題多發期。

多因素導致考後焦慮 18歲的高考生們依然需要關注

留意三個時間段的心理狀態

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心理學教研室王淑合教授看來,「高考結束後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剛考完、出成績前後、查錄取結果三個時間段」。

北京的張女士就發現,兒子高考後一直在打遊戲。「從考完試第一天開始,夜裡三四點才睡,早上十一點才起,然後電腦前面坐一天。」最近兒子眼睛開始不適,李女士才意識到問題,「萬一視力下降厲害,影響了開學後體檢復檢怎麼辦?」

「考試剛結束時,一些孩子有意放鬆、放縱自己,不按時吃飯睡覺、瘋狂打遊戲、熬夜刷劇,整個作息都會打亂,挑戰自己的極限,最終引起生理不適。」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藺秀雲說,由於一些家長也認同考後放鬆,所以對這些影響身心健康的做法置之不管。

放縱之後,考生往往不僅沒有找到新樂趣,反而會情緒低落。「暫時沒有了目標,有的會無所事事,可能會因此低落、迷茫。」藺秀雲告訴記者,還有一些人會後悔後怕,「後悔哪道題沒有做對,後怕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和專業。」

「其實我打遊戲,只是為了麻痺自己,如果空閒下來,我就容易去想,自己哪道題可能做錯,最後分數夠不夠。」張女士的兒子說。

作為北師大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婚姻家庭治療師,藺秀雲遇到過不少因心理問題來求助的考生。「成績怎麼樣,什麼時候查分數,都可能引起一定的焦慮、焦急情緒。」出成績前後往往是考生壓力最大的時間段,「特別是發揮不理想的孩子,一旦成績和預期差距較大,往往造成嚴重的心理打擊。」

在志願選擇階段,一些考生可能會因為報考的院校、專業、城市等和家人意見相左而產生不良情緒。「如果志願填報出現失誤,沒有選上理想的學校和專業,考生情緒上的反應也會很大。」王淑合說。

最反感聽到「別人家的孩子」

「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你看誰誰誰家孩子考上了什麼大學。」今年參加高考的王同學說,「我已經盡力了,不可能超過他們身邊所有『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長期待過高,一旦無法實現就心灰意冷。「有的家長不僅有意無意地挖苦、責怪孩子考得不好,還經常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動不動就你看誰家那孩子考得怎麼怎麼好……」王淑合告訴記者,「孩子們最反感家長拿自己和別人攀比」。

「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考驗,生活的目標不是高考,而是終生的發展。」曾經做過大學班主任的藺秀雲認為,在高考中要努力做到最好,但總有各種因素影響發揮,「家長和學生不應過分強調高考,這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對孩子們而言,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在藺秀雲看來,家長自己首先要放下,接納結果,「孩子們經過漫長的複習,已經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如果成績不理想,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式。」她建議,家長要試著去感受孩子的心態,要知道,發揮不理想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成績不好去否定和懷疑自己。王淑合則表示,如果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效果有限,可以請要好的同學、聊得來的親友去安慰孩子。

這個時候,一些家長常用的「已經這樣了」的說法並不合適,這樣的溝通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感受、被陪伴。專家建議,在和孩子決定是否復讀、選擇何種學校和專業時,都應該採用商量式的溝通,列出解決辦法的單子,分析每個選項的優勢和不足,找出相對最好的三個辦法,從中選擇最優的解決方式。

「學會傾聽孩子」

在《奇葩說第六季》的辯論中,關於「離婚時候要等到孩子高考之後」的辯題,令觀眾唏噓,現場的家長們,不論辯手如何論證,還是齊齊地選擇「等到高考之後」。

正因如此,每年高考後,都有一些家庭面臨重大變故,孩子可能會聽到一些事情,例如家長要離婚,重要親人去世等。對此,王淑合建議,家長不能長時間隱瞞這些問題,但告訴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預先一定要有所鋪墊,待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後,選擇適當的時機告訴孩子。

「得知家中變故後,有的孩子可能會哭泣、憤怒、發脾氣。」藺秀雲說,家長應關注孩子們的情緒,先接受孩子的任何反應,等他們冷靜下來後,再坐下來一起商量對策。

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出現了情緒問題。「家長們容易關注孩子的飲食、睡眠、洗漱等生活情況。」藺秀雲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況,比如親友來了,是否會主動打招呼,「如果孩子失眠,不吃飯,臉也不洗,容易發脾氣,情緒特別不穩定,長時間不願說話,悲傷落淚,說明可能已經有了嚴重的負面情緒」。

王淑合說,一旦孩子長時間被負面情緒困擾,甚至出現自虐、自殘行為。家長們要主動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機構的幫助,必要時要去專業醫院就診,防止孩子出現更嚴重的行為。

儘管已經畢業,但不少學校的高三班主任,還是會盡責地在考後與學生交流。專家建議,這時候老師要放棄單純教導式的方法,「學會傾聽孩子,去同理他們的感受,通過商量式的提問,來了解學生高考後的目標和計劃,和他們討論應對方法,給出一些建議」。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多因素導致考後焦慮,18歲的高考生們依然需要關注
    心理學專家提醒,每到這個時候,考生很容易因為成績不理想、學校選擇不滿意、家庭情況變故等原因,被壓力過大,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困擾,加之升學「空窗期」缺少學校幹預,高考後到大學開學前,成為考生們心理問題多發期。
  • 高考後,18歲的他們需要「心」關注
    心理學專家提醒,每到這個時候,考生很容易因為成績不理想、學校選擇不滿意、家庭情況變故等原因,被壓力過大,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困擾,加之升學「空窗期」缺少學校幹預,高考後到大學開學前,成為考生們心理問題多發期。
  • 高考結束,18歲的他們何去何從……
    引言:高考,成績不如預期,未能達到心儀的大學志願,這或許會讓考生出現焦慮和抑鬱的狀態。關注18歲 關注高考生各地高考成績已經陸續公布自行查詢,結果肯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每年的這個時候,考生很容易因為成績不理想、學校選擇不滿意、家庭情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壓力過大,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加上升學「空窗期」缺少有效幹預,大學開學前,這段時間是考生們心理問題多發期!
  • 考後焦慮不要慌!專家提醒:合理規劃時間,多做感興趣的事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6.9%的受訪者認為身邊高考生的心態是「輕鬆,終於解脫了」,20.6%的人認為是「激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來了」,有19.9%的人認為是「幸福,一考定終身的壓力沒了」;8.9%的人則感覺是「沉重,即將開啟未知人生」。從以上數據來看,九成以上的考生考後都是比較放鬆的。
  • 高考生們,別讓近視阻擋你的未來
    考!日!就是今天。高考生們,你們準備好了嗎?在考場這個「戰場」上,你得到的每一分都關係著你的未來!也牽動著萬千家長的心!當然,除了高考分數之外,志願填報和體檢也是決定未來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每年都有不少成績優異的考生,卻因視力問題而被航海、飛行等專業退檔。那麼,2020年哪些專業是有視力「門檻」的呢?
  • 讓00後高考生們放棄學醫的兩大現實因素,總結的很到位!
    畢業季、高考季,這兩天剛剛結束高考後的考生和家長們又陷入了報考志願的難題,選擇什麼大學、什麼專業成了大家最困惑的、最頭疼的難題。如果說一般的高考生不選擇學醫還可以理解,那麼父母一輩從醫工作,本應成為「醫二代」的高考生更多的選擇「拋棄」醫學卻不能不引人深思。據媒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78%的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他們常常自嘲「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而在對待下一代職業的選擇上,不由得表現出了明顯反對或者不贊成、不支持的傾向。
  • 心理學:考後焦慮如何化解?1000萬高考生值得一看的考後心理指南
    據統計:高考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每年都有超過60%的考生會產生程度不一的焦慮,其中有近20%的考生會因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走向極端,人們把這種經歷大考之後的焦慮狀態稱為「考後焦慮症」。導致考後焦慮的原因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考生的自我加壓高考之後,考生們往往會先經歷一個短暫的「放縱期」。從繁重的考試壓力中徹底釋放:喝酒、唱K、遊戲,叛逆而又自由。短暫歡愉之後,興奮的情緒會慢慢趨於平靜。
  • 高考生家長小結:家長如何克服高考焦慮
    目前,孩子高考已經結束,美術生校考還有1天全部結束。通過自己陪伴孩子高考和藝考的經歷,簡單總結一下個人克服高考焦慮的體會,供未來的高考生家長參考。 01 父母對孩子的合理期待,是減少焦慮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高考之所以焦慮,主要是擔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和未來的前途。 成績好的學生家長擔心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名校,浪費了前期的努力和孩子的高分。
  • 導致焦慮的幾大因素,你也遇到了嗎?
    積極的焦慮是我們對未知事物的主觀感知而產生的情緒,可以讓我們謹言慎行,避免自己陷入危險處境。當我們談論焦慮的時候,主要是針對過度焦慮,即消極的焦慮。比如:財富焦慮,職場焦慮,健康焦慮等,回過頭仔細想想,你有多久沒有真正開心過了?看看導致焦慮的這幾個不良習慣你是否也有?
  • 心理因素 認知焦慮導致楊浩然成績戲劇性下降
    這種水平的差距不應該是技術原因導致的,而更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奧運會第一天我在分析杜麗失金的原因時提到,對於老運動員來說,需要從對比賽結果的執著中解脫出來才行,但導致楊浩然比賽失常的原因卻與杜麗不同。賽後記者問他:「臨近奧運會是不是對自己的期望比較高呢?」他說:「期望倒還好吧,畢竟自己比較清楚自己的狀態,賽前做好了打艱苦戰的準備。」
  • 高考生睡覺半夜被憋醒350次 腺樣體肥大導致呼吸暫停
    (記者伍偉 通訊員馬遙遙)18歲的高考生鄭立(化名)已經快一年沒睡過一個完整覺了,半夜裡經常被憋醒,每次都感覺瞬間沒呼吸了,感覺像要憋死過去。待緊張的高考過後鄭立才肯上醫院,經醫生診斷為腺樣體增生導致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 。家住後湖的鄭立長得有些胖,一年前,鄭立開始出現晚上睡覺被憋醒的情況,每隔兩三個小時就感覺呼吸困難,憋醒後還能繼續入睡,且睡覺時鼾聲如雷。那時,鄭立和父母都覺得是備考太辛苦,人很疲憊,精神壓力大,晚上睡覺打鼾、憋氣很正常,就一直沒有太在意。
  • 心理學:中考、高考生焦慮、心不在焉,請放下過高的期待
    心理學:中孝、高考生焦慮、心不在焉,請放下過高的期待文,王彥輝高考、中考臨近了,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家長反映孩子壓力大、焦慮不安的情況,詢問該怎麼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減輕焦慮。今天我們就講一講考試焦慮和緩解壓力的精準原則和相應的兩種辦法。
  • 小升初實行「公民同招,民辦搖號」後,家長為什麼依然如此焦慮?
    按理來說,沒有了民辦學校的「小升初」考,家長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焦慮。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這屆的家長依然很焦慮,在和家長的溝通中,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問到小升初的問題。家長的焦慮並沒有減少在新政剛實施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沒有了小升初的考,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就會輕了,至少不用提前去學奧數,去超前學了。但是到了六年級,家長發現小升初帶來的焦慮依然沒有減少。
  • 下一站,新生,鼓勵每一個18歲的你
    為了給予更多年輕人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導演付彬彬攜手自然堂為這屆新生帶來一份禮物——《下一站,新生》,講述了三位高考生的故事。她是來自偏遠小鎮的女孩陳禧,十八歲。為了能離開腳下這寸土地,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她努力了十二年。可就在決勝高考的關鍵時刻,疫情的暴發讓她只能擠在小賣部裡上網課。筆尖的沙沙聲沒有停止,前路再難也要負重前行。
  • 別再給考清北的學生製造焦慮了
    近日,網友在熱議「高考不到700分無緣清北」的相關話題,不少專家也對這個話題進行解讀,認為考清北的競爭比以往更加激烈,給學生造成了過重的壓力。 這個話題一下就引爆了許多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情緒。眾所周知,先有投檔線排名,後有投檔線。高校並不是按照分數錄取學生,而是按照排名錄取。
  • 中國「最牛」高考生,語文忘寫名字,英語2次睡覺,依然考了狀元
    文/寧媽育兒經 每一年的高考,無論是考生還是家長、老師,或者是社會上的其他人,都對這場考試十分的關注,畢竟高考對於一個考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了你將來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以及人生的走向,所以大家都是打著十二分的精神去面對高考的。
  • 中國「最牛」高考生,語文忘寫名字,英語2次睡覺,依然考了狀元
    每一年的高考,無論是考生還是家長、老師,或者是社會上的其他人,都對這場考試十分的關注,畢竟高考對於一個考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了你將來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以及人生的走向,所以大家都是打著十二分的精神去面對高考的。但是偏偏有這樣一位考生,在高考的考場上考語文時不僅忘記了寫名字,而且考英語時還2次睡著,真的是讓人驚呆了!
  • 同樣考的全國卷一,這3個省份的高考生難度增加,600分上不了211
    今年全國的高考報名總人數達到了1071萬人,可想而知今年高考生們的壓力會有多大。而且從今年各省市的高考成績來看,高分數段的考生人數明顯增加。單單只是3個省份,高考成績破600分的就已經超過10萬人了,而985、211高校的錄取名額是有限的,由此可見600分的成績考不上211工程大學也不為過了。
  • 在線心理諮詢師:三類高考生及大學畢業生的心態分析與焦慮對比
    山東省金牌心理諮詢師芳飛老師解答: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也是許多高中生和大學生以及家長都會關注的問題。由於高考的巨大壓力,普通高中生的焦慮情緒相當嚴重,而更多的人也把目光聚焦在「家有高考生」的焦慮狀態中。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大學生的就業焦慮。
  • 高考生,如何調節負面情緒,家長該怎樣做?
    而且開學之前,學生們仍需保持當前這種線上上課、自主學習的模式。對於有些高考生及家長來說,開學時間不確定帶來的焦慮以及自控力差、學習效率低等因素導致的恐慌情緒依然存在。高三學子及家長如何應對這一特殊時期的焦慮情緒,實現開學前的「平穩過渡」?看看有哪些應對「高招」。 各位不妨把這些貼心建議轉告給學生和家長~希望能夠幫助高三學子們備考中有一個穩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