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我想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的一種情結,有些人恐高,有些人害怕長胖,有些人害怕拋棄,通常來說,適當的恐懼效應可以保護我們。正如小時候我們怕火燙傷,我們不會靠近火,怕電,也會懂得如何避免被電擊。
但是生活中有些恐懼效應已經嚴重影響我們生活,無論是害怕社交,還是過度減肥,當我們被恐懼給控制住的時候,往往帶來無盡的煩惱。今天和大家分享下,心理學4種效應如何幫助我們徹底緩解內心恐懼。
1、告別等待效應,主動積極溝通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做等待效應。當我們在等待某人時候,由於時間流逝,會引起我們心理一系列態度上的變化。
電視劇裡,許多矛盾的引發點就是等待效應觸發,以前最愛看的《東京愛情故事》赤明莉香在等待完治的時候,發現過了很長時間他還沒來,於是她在那長長的列車裡哭泣,她用哭泣默認了他們分手的結局。那時好不惋惜她們之間感情,我在想如果赤明莉香打個電話給完治,會不會改變結局。
其實心理學上,當一個人等待時間越長,他就越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引發內心焦慮。伴隨現代信息的發展,當你內心恐懼的時候,我們不一定做一個被動等待人,而是可以隨時調整狀態,無論是打電話溝通,還是改變自己的行為都能抵消內心消極情緒。
2、告別先入為主的印象
心理學上發現一個人往往會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一旦被這件事傷害的時候,就會形成嚴重的恐懼感,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心理狀態,比如一個人被蛇咬了,那麼自此以後有些人一輩子都害怕蛇,每次看到蛇都會內心膽顫。
所以一旦我們有這種印象,如何破除內心恐懼,我們需要是去走進這種回憶場景中,分析為何恐懼的原因,並尋找相應的專家破解內心的恐懼,以此為出發點,重新建立我們的認知。通常來說,恐懼是源於內心無知,當我們對事物真相了解更多時候,我們就會戰勝恐懼。
3、打破心理定勢效應,重塑認知
心理定勢效應,一般是我們內心的偏見呈現。當我們對事物有了固定印象時候,往往會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態度上都強化這種傾向。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向大學生出示同一個人照片,他們告訴第一組大學生,照片中是一個罪犯,而對第二組學生說,此人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企業家。然後要他們描述對照片人物感受。第一組大學生往往多描述為「兇狠」、「目光貪婪」等詞彙。第二組大學生則描述為「聰慧」、」睿智「,而事實上則只是一個普通人的照片。
所以很多人內心的恐懼也是來源於我們心理定勢效應,我們自認為危險,內心就會不由自主緊張起來,當我們學會真正理性去分析這個危險要素時,我們就可以正確面對內心恐懼。
4、避免過度解釋,重新與自我對話
有些人天生會害怕貓,即使沒有恰當理由可以解釋,他們也會繼續尋找下去,直到找到足夠原因,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是我們心理學上一種頭腦補償機制,我們總是認為一件事發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管理由合不合適,他們都喜歡從自己角度出發,冠以各種各樣的猜測。
所以對於我們內心恐懼,我們可以從最根本的角度問自己,我為什麼會害怕,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很多人社交恐懼症往往也是來自莫名其妙的擔心,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其實最本質就是內在害怕讓他們不敢嘗試,所以要突破內心恐懼就是要大膽進行嘗試,只有你邁出了行動步伐,你才會發現恐懼其實就是紙老虎。
作者簡介: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國際DISC認證講師與顧問。頭條認證心理達人,企鵝認證職場心理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