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面對問題,否定的自我防禦機制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2020-10-03 夢嫻君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痛苦情感的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心理學家派克

01:一語道破天機

心理學家派克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

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每次只要有痛苦的感受,第一本能的反應就是選擇馬上否認和逃避問題。

但是逃避問題卻往往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只會把問題搞得越來越難以解決,越來越複雜,最後只能把自己搭進去了,搞出心理疾病出來。

所以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天下難事必做於易」。

我認為所謂的難事,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自我防禦機制裡面的「逃避問題」,把本身非常簡單的事情想像的複雜化了,等到我們真正能夠勇敢地面對問題本身後,卻反而發現原來這麼複雜的問題背後的解決方案卻是如此的簡單!

其實用現代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也很簡單。

因為我們的心理有看不見的三層結構:保護層,傷痛層和真我層。

大多數人都在觸及到心理傷痛層的時候,立馬啟動自我防禦機制裡面的逃避問題,本能反彈回保護層裡。然後就一直待在保護層,不敢去觸碰傷痛層所帶來的內在痛苦情感的體驗。

02:勇於改過是真學問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曾經就說過。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們對於自己的過錯,其實很容易發現。

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我們人類就是有一個壞毛病,甚至普遍存在,尤其是修養水平不是很高的人都有。

自己知道,但是就是改不過來。

這個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第二秒還是要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這個毛病一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力回天,大羅神仙也救不了!

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利己利人,否則首先害苦的是自己和身邊的人。

03:自我欺騙加劇了人生的悲劇

人生的悲劇性本身可能不一定會導致我們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是心理疾病,但是很多人卻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是心理疾病,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和更大的悲劇中,主要是因為我們總是想著否認自己人生的悲劇性,這才是根本性的原因。

「你很慘」,「沒有人愛你」,這種事實太難受了,太痛苦了,難以承受,所以我們選擇情願欺騙自己,對自己也對別人說,「我很好」,「我很幸福,其實很多人愛我」。

這種自我欺騙的方式,可能暫時會令我們感到好受一些,但它終究不是事實,而只是我們的想像,最終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豎起了一堵牆,將我們的心與人生真相隔離開來。

這樣我們的心越來越缺乏活力和精神營養補充,仿佛已經不是真實的自己了。

最終這顆心再也不敢觸碰人生的任何一個真相,而活在想像的虛幻世界裡。慢慢的,那些所謂的心理疾病也就出現了。

因為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一些體驗,一旦產生,我們如果不接受它,強行壓制它,否認它的存在,不讓它通過心理的途徑來表達,那麼它必然就會通過身體的途徑來表達,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這是必然規律。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心理防禦機制:讓你理解他人也更懂得自己
    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了解心理防禦機制的相關內容。逃避機制逃避機制是一種消極性的防禦機制,有壓抑、否定、退行、潛抑四種類型,主要是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到的痛苦。相比壓抑而言,否定是更為原始和簡單的防禦機制,主要表現方式是扭曲個體在創作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和感覺去逃避痛苦,甚至否定已經發生的事實,當它不存在,以此來獲取心理上的暫時安慰。這種防禦機制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而中國許多的典故也都說明了這一點。最常用的比喻就是「鴕鳥精神」,指個體因無法面對現實而像沙漠中的鴕鳥一樣,把頭埋於沙堆中,當做沒這回事一樣。
  • 心理學:「自我防禦機制影響人格的發展」人的10種防禦機制
    焦慮將無意識地激活一系列的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從而達到緩和和消除不安和痛苦的目的。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之本能,換句話說,人是一種善於自我保護的動物。當面對焦慮和不安時,會運用這些防禦機制來為自己辯解。其次,導致焦慮的原因有很多。
  • 心理專家:這些防禦機制用多了容易產生心理疾病,需慎重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那麼防禦機制有哪些形式呢?一共是有以下7個形式。否認否認指的是拒絕承認外部威脅或曾經發生過的創傷性時間的存在,從而不必面對生活中哪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以減輕內心的焦慮。例如掩耳盜鈴,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這個就是否認的表現。
  • 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天智心理諮詢在古代修建萬裡長城是為了抵禦敵人的進攻,生病了免疫系統發動集中對抗病毒······在心理學上,這叫作心理防禦機制,為了解釋人想要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尷尬、罪惡而做出的各種心理調整用心理學術語來解釋防禦機制: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心理學: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是落後的,它並不能解決問題
    無論是個體的獨處中,還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總是難以避免地產生各種心理防禦機制。比如當人們失敗之後,總是習慣將問題歸因為他人或者外界條件,從而避免揭露自我的缺陷。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外化,是一種將責任推向外部的防衛方式。之所以這種機制是落後的,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作用下,個體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認知能力,將會讓個體變得自以為是,剛愎自用。
  • 全面理解心理機制——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
    各位想要考編的小夥伴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防禦機制知識點。自我防禦機制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自我防禦機制是指人們在面對挫折和焦慮時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它主要通過對現實的歪曲來維持心理平衡。因此,屬於精神分析學派用語。
  • 自我防禦機制之投射
    很多考生在備考社會心理這一部分既饒有興趣但又容易迷惑的便是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結合廣大考生的需求,以及「投射」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分享。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禦機制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提出。「防禦機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經和精神病聯繫,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症尤其是癔症中將「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
  • 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方法;個人在精神受幹擾時用以避開幹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壓抑、升華、替代、拒絕、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本文以《道歉大師》為例,在第一部分解讀「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我將藉助布萊克曼的「電路說」來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原因;第三部分會結合影片和實際,談談「降低自我防禦機制」,從容地向他人道歉的三個階段。01、《道歉大師》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防禦機制的種類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防禦機制的種類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那可能是心理防禦機制在作怪。想要了解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或者想要打破這種逃避心態,我們需要了解四個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逃避哪些情緒?第二,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心理防禦機制都有哪些類型?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
  • 心理防禦機制測試題,防備心理測試!心理健康測試題!
    防禦方式的理論研究是以精神分析心理學為基礎,其不只研究防禦方式的表現形式,更關注潛意識層面使用防禦方式的動機。最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接觸了很多有著讓人費解的心理困擾和症狀的來訪者,比如:極端害怕馬且不敢獨處的小孩、經常出現軀體症狀但在醫院又檢查不出問題的婦女等。
  • 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是我們之前所講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是通過研究精神病人從而得出他的理論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帶著一絲絲的神秘感去學習。我們在這裡選取了幾個最典型的,在咱們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最容易出現的自我防禦機制來給大家講一下。分別是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移情與紋飾。
  • 心理學:通過憤怒來逃避他人的責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基於心理防禦機制,個體的許多反常行為大都為了應對他人對自己毫無成就的責備。人們在某一年齡階段,如果對自我評價過低的話,會發生許多反常行為。有些人會越來越敏感,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火。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的價值不確信,會導致個體迫切需要他人的肯定。
  • 心理防禦機制(一)——逃避機制
    接觸過心理學的人想必對「心理防禦機制」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經常會看到它,而陌生是因為書本上對它總是一帶而過,缺乏更詳細的解釋。所以從今天開始,檸檬帶大家走進心理防禦機制專題,希望大家可以對此有些了解。
  • 心理防禦機制對人的影響
    個體處理事件和它所造成的心理應激的應對能力,依賴於他的應對經驗、手段、心理防禦等。其中心理防禦是一個最直接,卻是讓我們最不易察覺的因素。奧地利s.弗洛伊德最早發現並提出了自我防禦機制(defence mechanism),並將之作為了其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 想要修復親子關係,打破「自我防禦機制」是關鍵
    這種說法是心理學上面的一種說法,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他主要是講的我們將不愉快的情感通過大腦移除到意識之外的一種心理操作,也就是說我們把不好的感覺排除到大腦的意識之外,讓我們刻意的忘記這件事情。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不少家長犯了錯誤之後面對自己的寶寶總是輕描淡寫,或者通過其他的方法來搪塞自己的錯誤,而這些人在做出類似動作的時候其實都是啟動了自我防禦機制。
  • 101種心理防禦機制
    101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指個人在精神受幹擾時用以避開幹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如壓抑、壓制、否認、投射、轉移、文飾、解除、自居、補償作用等。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但是有兩個相同的特徵,一是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而是在潛意識中運作,通常是意識不到的。那麼防禦機制有哪些形式呢?一共是有以下7個形式。
  • ——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 2016-12-15 16:37 來源:APCLUB 作者:韓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