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火紅的年代!集齊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半壁江山,44幅名家真跡都在...

2020-12-14 界面新聞

文:範昕 來源:文匯報

5月12日,由文匯報社與上海中國畫院共同主辦的「火紅的年代——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藝術特展」於上海中國畫院拉開帷幕。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總計40餘幅名家國畫佳作匯聚一堂。

這些作品的作者,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連串熠熠發光的名字:吳湖帆、林風眠、陸儼少、來楚生、張聿光、唐雲、豐子愷、程十髮、賀天健、鄭慕康、董天野、周鍊霞、吳青霞、江寒汀、朱屺瞻、陸抑非、劉旦宅、應野平、張大壯……

開展之前,本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一起來看看他眼中這樣一次展覽有什麼樣特別的深意——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用這樣一個特展,用我們珍藏的一批老藝術家反映上海解放歷史以及共和國初期祖國建設和社會風貌改變的作品來慶祝這個特別的時刻,意味深長。這其中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從舊社會走到新中國,再到進入上海中國畫院,有了自己的尊嚴,感受到翻身當主人的喜悅和獲得生活保障後對生活的嚮往,這是當時一大批前輩畫師們最大的感受。他們是在用藝術作品情不自禁表達那個時代。可以說,黨的溫暖,祖國建設的飛躍發展,對每個畫家都是很大的觸動,成為他們自覺創作的源泉。

第二,這樣的現實題材,尤其是工業類的現實題材,是老藝術家過去從未接觸過的,對每個人都是巨大的挑戰。他們最終探索出了一條超越文人畫、表達生活的創作實踐道路,在中國美術史上書下不朽功績。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再看這批畫作,我們發現,儘管它們在技術層面未必完美,但那種真誠、質樸、飽含熱情的筆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藝術最本質的內容。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思想,這種藝術上的精神遠遠超越技術上的要求。這也給我們今天的藝術家在往後探索中國畫發展以新的啟示。那便是要用真情來探索新的方向,新的突破。

第三,通過這樣一個展覽,相信今天的人們能夠從老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中感悟到一些真諦。藝術離不開生活,藝術離不開思想的感動,藝術離不開勇敢的探索,這些都是現在放在我們每個藝術家面前很好的思考課題。

共和國走過70年,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了,需要今天的藝術家對這些故事進行梳理,用今天的眼光去把這些故事、人物表達出來。這應該是今天藝術家承載的歷史使命。那麼又該如何表達呢?我認為這需要藝術家找到責任心與熱愛,懂得怎樣飽含熱情地去表達。

這次展覽中的很多作品此前都很少露面,甚至是第一次展出。

其中一組直接表現上海解放的八幅作品裝裱成的長卷特別值得一提。畫這些作品的老先生們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他們畫得特別生動。可能畫中有些表達還很稚拙,但今天回頭看一看,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表達生活。

還有一張吳湖帆畫原子彈爆炸的作品也相當經典。山水畫家畫這個題材是很大的挑戰。這樣一位老藝術家,表達從來沒有表達過的題材,而且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很有意思的課題。

鄭慕康、董天野、周鍊霞、吳青霞、朱梅邨、湯義方、潘志雲 1957年 《解放上海組畫長卷》

《解放上海組畫長卷》以八幅連環畫組圖的方式合裱於一張長卷,生動地再現了1949年4月至5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的歷史事件。作者均是上海中國畫院籌備時期人物畫組的成員,八幅作品除一件為鄭慕康、朱梅邨、湯義方合作外,其餘均是每人獨立創作一幅,分別為:《組織起來》、《反駐軍》、《送軍情》、《引路》、《攻掉敵人最後碉堡》、《劉行戰鬥》、《掃雷》和《搶救生產》,作品生動形象,人物造型準確,反映歷史真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人物畫佳作。

上世紀50年代,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以「藝術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通過繪畫創作,創作了大量紅色題材的繪畫作品,這幅長卷就是當時畫院籌建時期的一個縮影。

劉旦宅 1961年 《披著霞珠迎朝陽》

劉旦宅先生最擅長人物,亦精花鳥,兼工山水,尤以人物畫的成就最高。他的畫面多給人以清新雅健之感,這跟他簡潔瘦勁的用筆不無關係。他的線條簡潔凝練,無重複少飛白,清爽利落,加之豔雅的設色,即使在用大筆觸表現寫意人物時,因其筆觸精準洗鍊,亦能清新健雅。

《披著霞珠迎朝陽》是劉旦宅先生於1961年創作的一幅作品,不同於他筆下經常出現的歷代文人雅士、古典仕女的形象,此作所描繪的對象是一群清早迎著旭日朝霞去田裡勞動的農人們,他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有的扛著農具,有的牽著耕牛,有的背著竹筐,輕盈歡快地互相打著招呼,在紅日霞光的映襯下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面容都格外生動活潑,朝氣蓬勃的新社會氣象躍然紙上。

程十髮 1957年 《歌唱祖國的春天》

《歌唱祖國的春天》是程十髮在新工筆畫創作領域的代表作。作品中既有頭戴方巾、放聲高歌的農村老媽媽,也有手握快板打著節拍的農村大爺,還有吹笛伴奏的少年、身著藍布工作服的工人,還有身穿軍裝、懷抱嬉戲兒童的軍人,完美地展現了當時工人階級積極向上的整體面貌與軍民和諧、一派其樂融融的歡欣景象,作品畫技精湛,時代氣息強烈。此畫於當年獲得了全國第一屆青年美術展覽一等獎。

朱屺瞻 1959年 《綠化都市》

上海解放後,市政府將跑馬廳收歸國有,原址的南半部建造為人民廣場,北半部改造為人民公園。1952年國慶正式對外開放,成為當時全市人民重要的活動中心。

此幅是朱屺瞻1959年夏季取材於人民公園的寫景之作,構思巧妙,筆墨渾厚,是其探索城市新生活的藝術風格創造。畫家以「深遠」視角繪前景中綠樹蔥蘢的人民公園。當時的人民公園,小河環繞,河上有小橋十座,橋旁有各式涼亭、石亭、茅亭,遊人可在荷花池觀魚,亦可以手劃木船代步暢遊全園。此情此景盡收眼底。畫家又以「平遠」視角繪有1930年代「遠東第一高樓」之稱的國際飯店。只見南京路上熙來攘往,12路電車穿行其間,行道樹整列街道兩旁,熱鬧一覽無餘。

朱文侯 1958年 《勞動創造一切》

在人物畫積極謳歌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山水畫著力描畫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圖景的時代,花鳥畫以其特有的圖式和格物移情的方式來應對「現實主義」的訴求。朱文侯此作別具匠心之處在於構圖,釘耙、草帽、木鋸、斧頭於平面的層疊中呈現了特殊的透視效果。準確的造型、雅麗的色彩、流暢靈動的線條都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機趣。

周錬霞 1966年 《編草》

「徐行黃草編」作為海派手工藝獨有的代表,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唐朝,記載著錦繡江南的人文歷史。它產生於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民間藝人的巧手下,就地取材的普通野草除了編織成拖鞋、提包、果盒等種類豐富的生活用具之外,還創作成精美可人的手工藝品。20世紀初,徐行草編便遠銷東南亞和歐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發展成當地重要的經濟產業,鎮上幾乎人人都會編草。

1966年初,畫家擇取了大興機械生產時期的傳統手工產業作視角,並親臨嘉定徐行草織廠收集素材,精心繪製出此圖。周錬霞本擅繪仕女,這幅畫中早已褪去美人圖的孤芳自賞之意,代之以編草女工創造新生活的喜氣洋溢。畫風延續了她一貫的清新,設色明淨,尤見生色。

鄭慕康、朱梅邨 1959年 《迎接春耕》

桃紅柳綠,油菜花開,春風拂面,萬物復甦的季節,社員們聚在一起修補農具,為即將到來的春播做準備。畫家鄭慕康、朱梅邨於1959年春深入南匯祝橋公社體驗生活後寫生創作了這件作品。和這一時期眾多反映生產建設的作品相類似,它也呈現出新中國建立十年來農業戰線上的欣欣向榮。這樣明媚的氣息通過畫面的設色以及繪寫工細的人物造型得以充分傳達。

張聿光 1957年 《合作社》

無論從人口上還是從經濟上說,農村在20世紀很長時間內都是重要的存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供給著城市的發展。農民的勞動支撐了國家建設的基礎。農村合作社是50年代初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的產物,新的生產方式生產資料由集體所有,農民集體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張聿光此畫描繪的便是農民將糧食收成送交合作社的場面,在這件作品中的用筆和用色融入了顯著的民俗風味,盡顯質樸之美好。構圖的營造則深受畫家多年的舞臺美術創作影響,一人一景一物刻畫得細緻入微,似一幕生動的舞臺劇,仿佛能聆聽到畫中農民喜獲豐收後的歡言。

張雪父 1960年 《裝卸區的新面貌》

解放前的上海港已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口岸。新中國建立初期,上海港經過國民經濟「一五」時期的調整後,從一個以外貿為主的港口向著一個內外貿並重的港口轉型發展。港口裝卸的機械化程度大大提升,到1960年時基本建設形成第一次高潮。裝卸工人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條件的改善帶來生產面貌和工人思想面貌的極大變化。

《裝卸區的新面貌》便是在此背景之下誕生的佳作。挪威商船上的貨物和「中國製造」的貨箱在技術工人吊車、叉車、冷藏貨車的配合下運轉有序,猶如騰起的蒸汽般呈現一片火熱繁忙的景象。隔江相望的外灘萬國建築還提示著一個走進新時代的「新上海」的到來。長期從事裝飾繪畫和裝潢設計工作與早年積累的中西繪畫實踐經驗所致,在張雪父筆下傳統山水的墨色豐潤、敷色雅麗與理性的畫面構成相得益彰,更與時代的景致糅合一體。

朱梅邨 1960年 《趕裝脫粒機》

此畫描寫1960年秋天上鋼廠工人支援農業,幫助農民趕裝脫粒機,抓緊秋收。產業工人和農民是新中國建設初期最龐大的生產人群,他們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互幫互助,表現出高漲的勞動熱情。麥收時節,一望無際的田野,熱火朝天的秋收場面依託朱梅邨深厚的傳統山水功底勾畫得恰如其分,既凸顯了具體的工農形象,又準確地記錄了工農幹勁十足地投身生產的浩大聲勢。

張大壯 1974年 《新豆湧到》

畫家張大壯筆下的瓜果蔬菜總是特別鮮翠欲滴。這幅表現豌豆豐收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家尤其喜歡用對角線構圖,以沒骨法的淋漓筆墨描繪出豌豆的新鮮色澤和飽滿水分。豌豆從遠景一直鋪展到近景,仿佛要傾瀉到畫面外了,產生一種視覺的逼迫感,正表現出豐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近景麻袋上的「紅星農場,五七」幾個紅字,有著鮮明的時代感。

俞子才 1959年 《挑燈夜戰》

1959年,上海在確立了閔行建設以機電工業為主的衛星城之後,在大規模建設工業的同時,為本地的職工家庭提供便捷的交通和社會服務,開展積極的城市建設,「閔行一條街」由此而生。新型工人住宅區以「成街成坊」的布局樣式迅速崛起,從開工到建成僅用了78天,創造了當時建設速度的奇蹟。作為那時聞名全國的工人新村樣板,吸引了各界人士來此考察,也成為文藝創作的熱門題材。

《挑燈夜戰》反映的正是這一主題,也是畫家俞子才順應時代要求,深入生活,以簡練概括的墨筆為底、敷設淡彩的畫法的更新題材之作。有趣的是,此畫作於當年始建的上海「十大飯店」之一的閔行飯店。

應野平 1960年 《黃浦江邊鬧革新》

儘管作品題目起得風風火火,但整幅作品仍然看起來清雅寧靜。畫家應野平的這幅新山水,以開闊的江面為主題景色,在中景中,以淡色渲染江面,寫意的筆墨點染幾隻往來漁船。遠景稍多筆墨映襯,接連的房屋和嫋嫋灰煙,好似雲霧遮繞的綿延遠山。推至近景,三艘大船和甲板把空間填得飽滿擁塞,緊密的線條勾畫出複雜的船體和交錯的桅杆。線條豐富的表現力在近景中被充分地展現出來。

這是一幅具有傳統山水意境的新山水,好像將文人畫中的浩渺煙波與風俗畫中的市井勞作無礙得融合在一起,看起來興味十足。

應野平、樂小英 1966年 《上海之春組畫·愛崗勤學習》之一

樂小英是新中國第一代的漫畫家。這件與畫院畫師應野平合作的《上海之春》組畫則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作品,小英畫人,應野平補景,漫畫和國畫的組合,初看略顯生澀,但仔細回味,竟也相得益彰。

謝之光 20世紀60年代 《萬噸水壓機》

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廠成功建成國內第一臺12000噸水壓機,為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填補了一項空白。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師對這項振奮人心的建設成果做出回應,由謝之光執筆創作了《萬噸水壓機》。與真實的萬噸水壓機裡程碑意義一樣,謝之光的這幅作品也在新國畫探索現代工業題材方面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謝之光原本商業美術設計的出身,使得他在處理現代題材方面得心應手。儘管此時,他已放棄了月份牌的繪製手法,但在長期的廣告畫實踐中練就了對形體結構的精準把握。他準確地塑造出空間透視,以墨線勾勒萬噸水壓機的造型。在近景處,仍可以看到畫家對於傳統筆墨的追求,以略帶寫意的筆墨描繪了一臺小型機器。遠景的簡筆舒朗,中景的嚴謹準確,近景的輕鬆意寫,使整幅作品看起來富有節奏。

吳玉梅 1964年 《女社員》

這是一幅帶有民間年畫風格,兼工帶寫的人物畫。作者是一位1960年被招入上海中國畫院的女學員吳玉梅,師從海上花鳥畫大家唐雲。作為成長在新中國的新女性畫家,吳玉梅對於塑造同時代年輕女性沒有任何違和感。

作者與畫中人社會身份和精神狀態的一致性,使得畫中女社員質樸、堅定、樂觀的精神透過健壯的體魄,紅撲撲的圓臉龐以及農家的幹練裝扮被準確的傳遞出來。畫面以S型的對角線構圖,製造出女社員的隊伍逶迤穿越在金色稻田裡的繁榮景象,喻示著新中國新女性建設者的隊伍綿延不絕,不乏後來人。

伍蠡甫 1963年 《南匯秋收圖景》

幅作品描繪的是上海郊縣南匯李橋公社秋收的場景。畫家伍蠡甫是一位跨越中西,學養全面的學者型畫家,他的主業是復旦大學外語系教授。

在這幅表現秋收農忙的歌頌題材繪畫中,畫家巧妙地借取了山水畫的格局,左邊堆積的稻穀佔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以皴擦點染的筆法表現出粒粒飽滿的稻穀的質感。同時作品的畫面敘事又受到了當時方興未艾的連環畫的影響,以人物生動具體的動作語言,小屋裡磅秤的撐杆,田間電線桿上安裝的喇叭及樹枝上飄著的紅旗等一系列「微不足道」的道具,組織起一幅具有情節性的,熱火朝天忙秋收的圖景。

謝之光、陸儼少、唐雲、方增先 無年款 《東方的曙光》

這幅由上海中國畫院四位著著名畫家聯袂創作的合作畫《東方的曙光》描繪的是位於今天新天地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畫面中,我們又回到了幾十年前的上海街頭,遠景中甚至還有煙囪在噴發出嫋嫋的濃煙,喻示著新中國生產建設的蓬勃。

畫面中著墨最多的是中景裡一大會址的石庫門建築,畫家以極其工整的筆法清晰的交代出房子的結構。仿佛有一束光照射在這棟建築上,紅色的門頭和二樓正廂房的朱紅門窗,鮮豔明亮,閃耀著革命聖地的光芒。一群來自亞非拉的朋友剛下轎車,正要進入會址參觀。

吳湖帆 1965年 《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是一幅創作於特定時代,表現特定事件,但同時又獲得了超越時代性的永恆藝術價值的經典繪畫作品。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無人區爆炸成功,這無疑是一件令舉國上下振奮的大事。但在第二年——1965年,吳湖帆創作這幅表現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作品時,仍然以極具表現性的傳統筆墨表現出蘑菇雲升騰的抽象意向,在寫實中將文人筆墨的抽象性意趣推向極致,意外得獲了一種抽象表現主義的特徵。更有意思的是,也許我們還能在這股直衝雲霄,逐漸散開的雲煙中看到幾分太湖石的意象。

湯義方 1962年 《北山道中》

《北山道中》是湯義方先生對1962年遊於浙江金華時所見所聞的描繪。畫中,一隊挑柴姑娘行進在山路上,面容活潑歡快,歌聲笑聲仿佛躍紙而出,作品富有鮮活人氣,極具時代感。

畫家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準確表現出其所看所想,每個人物不管從臉部還是肢體語言都透露出歡樂愉悅,瀟灑靈動又不失遒勁之感。山石、樹木、流水與人物、乾柴形成對比,使整張畫面平衡且穩定。湯義方也是一位涉獵多種題材的連環畫好手,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展現出栩栩如生之感,這和他始終堅持的嚴謹創作態度和生生不息的創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唐雲、張守成、陸儼少 1965年 《青山著意化為橋》(毛主席詞意)

這是由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唐雲、張守成、陸儼少創作的一幅合作畫,畫上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詞句源自毛澤東同志所寫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1958年,新中國消滅血吸蟲病有了階段性的勝利,毛澤東同志獲悉後欣然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表達喜悅之情,對中國勞動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煥發出來的改造山河的英雄業績給予了熱情讚揚。畫家們化詞意為畫鏡,雲蒸霞蔚的桃花如輕雲水霧又似滾滾波浪,綿延直至青山之下、碧波之畔,田園村舍掩映在這一片綠水青山之間,儼然一副恬靜安寧的景象。

馬公愚 1964年 《甌柑豐收》

甌柑以溫州的別稱「甌」而得名,溫州(舊稱永嘉郡)是甌柑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悠久。甌柑自古便是果中珍品,梅堯臣有詩言:「禹貢書厥包,未知黃柑美。競傳洞庭熟,又莫永嘉比。」詩中的黃柑,即是甌柑,可見浙江永嘉甌柑之美,早已名滿天下。馬公愚先生系浙江永嘉人,以甌柑為題入畫,足見畫家對故土的留戀和熱愛。

《甌柑豐收》是畫家虛歲七十二歲時的作品,畫面結構端莊,落落大方,簡潔整飭。畫中枝葉落墨靈動,又不失風骨。畫中籮筐,佔畫面的比重最大,同樣是以小寫意入筆,逶迤皴擦,力度非凡,然而在整齊中又不見重複,虛實相生,使得畫面既整體又不流於單調。畫上有題:「甌柑豐收」,落款為:「馬公愚寫於溫州」,短短十一字,盡顯馬公愚書法的功力。馬公愚,本名範,初字公禺,後改公愚,他書畫印俱佳,素有「藝苑全才」的美譽,此幅作品論書論畫,皆具神韻,相得益彰。

孫雪泥 1958年 《西郊豐收》

孫雪泥工山水、花卉,尤擅鱗介、蔬果、梅花等。《西郊豐收》,便是他最為人稱道的蔬果繪畫。畫面以冬瓜、豇豆、番茄、青椒諸品組合而成,或置於農家竹籃中,或置於空地之上,瓜果氣息清新雅致,同時又凸顯了農家豐收之意。青綠色的青椒與朱磦色的番茄高下低昂、錯落有致地安排於畫面下方,不僅在造型上方圓有度,更巧妙地以右高左低的對角形式展開排列。

畫面上方描繪了編織細密的農家竹籃,並置放條狀豇豆於其中,嫩綠色與胭脂色相間的豇豆自然垂下,宛若千萬絲絛,儀態萬千。畫家巧妙地安排了一大塊輕盈虛空的冬瓜作為畫面上下兩部分的分割物,不僅充實了畫面的題材,更平衡了畫面的疏密開合,讓人看了出乎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看似平淡天真的農家題材繪畫,實則包含了畫家的匠心獨運,完全體現了孫雪泥晚年清新雅淡的獨特風韻。

唐雲、陸一飛、王仲清合畫 1961年 《圍墾崇明第一船》

這幅作品是「傳統」與「現代」的神妙結合,也是誕生於新中國的上海中國畫院所特有的畫師合作畫的典範。在傳統花鳥畫鋪陳的大背景中,以新人物畫技法勾勒的畫面主體——參加圍墾的人們佔據了畫面的中遠景。近景以逸筆勾畫的花鳥展現出海派花鳥畫的氣質,為這幅現實主義的作品增添了幾筆傳統國畫所講求的意境。

儘管合作畫聯合署名,但我們依舊能夠在畫面各部分的典型風格中辨認出海派花鳥畫大家唐雲,當時先後師從山水畫大家吳湖帆、陸儼少的陸一飛,和擅長人物畫的王仲清的筆墨。

陸儼少(1909-1993) 1966年 《上海港》

陸儼少,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陸儼少先生擅畫山水,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極為少見的是,《上海港》是陸儼少1966年創作的一幅工業題材作品,這與當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美術界的「新國畫運動」息息相關,畫中大型貨輪停靠在繁忙的上海港碼頭上,車流穿梭不息地吊裝運輸著貨物,輪船煙囪蒸騰出的煙氣飄聳入雲,遠處黃浦江畔鱗次櫛比的外灘建築在雲水之間若隱若現,鋼鐵貨輪、城市樓房、馬路汽車的線性結構和朦朧縹緲的煙氣、雲水形成了對比。

20世紀50、60年代,畫家們為了響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將工業建設、城市風景納入到山水畫創作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巨變,輪船碼頭、公路汽車、高樓大廈,這些現代城市元素出現在傳統中國畫中,這不僅是畫家們對傳統中國繪畫融入現代符號的藝術探索,也表達出他們對所處時代的關注與思考。

林風眠(1900—1991) 20世紀50年代 《軋鋼》

在20世紀50年代全國社會主義大建設的氣氛下,林風眠完成了《軋鋼》這幅以工業及工人勞動為題材的畫作,這在其作品中也是尤為特別的一件。林風眠在中西藝術間以比較、吸收的方式進行融合、出新,他的繪畫不重造型準確,而表達的是中國畫中恬和柔美的意境,《軋鋼》中的鋼鐵雖是剛堅之感,畫家通過柔和恬淡的描繪,反而多出了一份自然的美感。

畫中人物造型提煉概括,造型極具幾何感和構造性,形象明晰。畫家用刀劈斧鑿利落的描繪手法,塑造出具有力度的藝術形象。林風眠以其獨特的風格呈現出當年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景象,也是其高超繪畫技藝的由衷表現。

陸抑非(1908—1997) 1964年 《秧擔》

陸抑非先生的花鳥畫所涉獵的題材相當廣泛,其繪畫技法以兼工帶寫為主,但無論工筆、沒骨、大寫意等不同形式的作品都能做到簡繁有殊,風姿各具。《秧擔》是陸抑非先生於1964年國慶節時所創作的作品,畫家用一擔秧苗以小見大地描繪出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欣欣向榮之感。

觀其構圖,畫中疏長挺直的扁擔和竹籃與細碎的禾秧形成簡繁的對比,用幹稻草綑紮的秧苗也寫盡精英,繁而不亂,層次分明,渾然天成而少安排的跡象。此幅作品看起來鬆散而有節奏,靈動又不失穩健,扁擔、竹籃與秧苗的線條相互穿插,抑揚頓挫,每一筆線條都脫去繁縟,疏密聚散兼備。

李秋君、俞子才、邵洛羊 1958年 《祖國社會主義大建設》

《祖國社會主義大建設》是由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李秋君、俞子才、邵洛羊於1958年一起創作的山水畫作品,當時正值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的時節,面對日新月異的祖國山川,畫家們充滿了描繪祖國社會主義大建設的創作激情。畫中層巒疊嶂的青綠山水之間是一片開闊的水域,湖面上遊弋的機械輪船,建於河道之上的堤壩,掩映在山石樹木間的工廠和起重機,環山而建的公路,這些從未出現在傳統山水畫中的現代化元素,無不顯現出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熱火朝天的強烈時代氣息。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巨變,新景觀肯定會帶給藝術家與古人不一樣的感覺。如何將工廠、堤壩、塔式起重機等現代符號融於傳統山水之中,這對畫家來說是一種新鮮而具有挑戰的嘗試。

來楚生 1958年 《收菜籽》

來楚生的繪畫以寫意花鳥畫為主,加之以書法入畫,畫面渾厚古拙,富金石味。《收菜籽》是來楚生先生於1958年創作的一幅人物畫,畫家巧妙地選擇了收菜籽的農村姑娘的背影來展現社會主義農業生產大豐收的喜悅,人物造型極為簡略,前方的抬著菜籽的人甚至只有腿腳出現在畫面上,畫家以剛勁有力、明朗爽快的筆觸生動地呈現出的農民收穫菜籽、滿載而歸的喜悅場景。

來楚生曾云:「寫意講神似,有三部曲;寫生能形似,意會能理解,減筆以簡為上,二筆能解決者決不三筆。」筆墨簡練、色彩明快也透露出他雋逸清新的藝術趣味。

江寒汀、孫祖勃 1957年 《龍華春濃》

「花光處爛漫,塔影轉玲瓏」,桃紅柳綠映襯下的龍華寺塔,也許是上海這座城市最古老的記憶。這座始建於三國孫吳時期的千年古剎,歷經歲月洗禮,仍屹立於斯。在江寒汀和孫祖勃兩位畫師的筆下,寓古出新,給人以欣欣向榮的蓬勃之感,也預示著上海的風貌越來越美。

江寒汀 1959年 《杜鵑鸚鵡》

江寒汀擅長花鳥畫,尤以描繪各種禽鳥著稱於世。他的繪畫繼承傳統又加以自己的理解進而嬗變;在技法上他認真研究,廣泛吸取大量的傳統中國畫的精華,認真研究歷代花鳥畫,上溯宋元,下至明清,八大山人、徐渭、陳白陽等人的畫作,在他的學習和傳承下均擅長和運用自如。

這件《杜鵑鸚鵡》是江寒汀特為紀念上海解放十周年所作。從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江寒汀的喜悅和自豪迸發而出。展翅的鳳頭鸚鵡和爛漫綻放的杜鵑,一白一紅,相應寫照,以花鳥表現的現實主義題材,頗為捉襟,可在江寒汀高超的畫技下,則顯得遊刃有餘。

姜大中、陸一飛、 朱梅邨 1960年 《準備出發》

《準備出發》是由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姜大中、陸一飛、朱梅邨於1960年國慶節前共同創作的作品,此圖描寫的是馬橋人民公社的社員們檢查農業機械準備出發去農田勞動的生動場景。農業生產是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畫畫家們關注的重要主題之一,時值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全國各地都掀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化的浪潮,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創造新生活的熱情感染和鼓舞著藝術家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豐富著中國畫創作題材和創作手法。

畫中,馬橋人民公社的社員們無論男女,面容都洋溢著勞動者的生機與朝氣,他們正在有條不紊地認真檢查著農業生產機械,為一天的農業生產做著出發前的各項準備,畫家們抓住了這一生動的瞬間,用畫筆記錄下了普通勞動者的忙碌身影。

賀天健 1951年 《飼牛圖》

人物在賀天健的繪畫中常以點景的方式出現,而主體描繪人物的作品在賀天健的創作中極其少見。早年的賀天健偶爾也繪製傳統仕女,在創格上主要是為了彌補創作內容的不足,並提高技法的表現力。

而這件《飼牛圖》則是賀天健進入新中國以後為數不多的新人物畫作品。畫面中三個人物分別置於前景、中景、遠景,一位農民老媽媽正在為幾頭水牛的食槽添食,而一旁另一位農民正在搗飼料,遠處有一位正在挑擔的農民,夏日炎炎,帶著鬥笠,一派情趣盎然的農村生活景象。人物和水牛的造型略帶誇張,但筆墨線條講究,層層遞進,一絲不苟,可見老畫家在創作時的奇巧構思和認真態度。

胡伯翔 1959年 《人民公社奶牛》

胡伯翔在上世紀30年代繪製月份牌,並與郎靜山一起研究攝影理論,是中國最早的攝影家。因此,胡伯翔的西畫和構圖能力很強。1959年創作的這件《人民公社奶牛》是其國畫代表作。

畫面整體以養牛場職工和奶牛鋪陳為主,不設背景,這種構圖既簡明扼要地反映了繪畫的內容,也直觀地傳遞了現實主義題材反映社會風貌、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美好的主題思想。以如今的眼光來看,脫離傳統構圖又運用傳統技法,畫面給人的感受又非常現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豐子愷 1962年 《飲水思源》

豐子愷的畫最大的特點,就是畫面的寓意深刻。他在創作中始終追求通過易懂的畫面給人以直白的感受,但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弦外之音往往發人深思。不論是他筆下的人物,還是風景,都是如此。

這種意趣不但是豐子愷深厚文學素養的體現,也是其童心未泯的自然流露。他以一顆童心在繪畫道路上前行,以生動有趣的畫面傳達著童趣,這便是豐子愷畫作的崇高境界,也是其藝術人格的體現。這件《飲水思源》是豐子愷的代表作之一,以漫畫風格表現的紅色題材,確是給人一番別有不同的感受。

樊少雲 1958年 《衝雪送糧》

樊少雲20歲後從陸恢學山水,畫多取惲壽平、王翬筆趣,旁及原濟和華喦,走的是秀麗清靈一路。其後縱觀宋元明清諸家真跡日多,畫路開豁,風格趨向茂樸。樊少雲擅長江南景色,翠堤新柳,煙雨江村,月夜歸漁,為其常寫之景。

《衝雪送糧》畫的是一戶農家在雪天牛車送糧的場景,鵝毛紛飛、煙雲繚繞,畫的雖是現實,卻直出古意,使人觀而壯之,覽而得之。畫家將「遷想妙得」的畫思悟之於理,行之於筆,誕生了一件不朽的佳作。

董天野 1957年 《青春結伴到農村》

董天野的連環畫,畫面與背景並不複雜,往往以人物表現為主體,突出所繪人物的特點。其筆下的人物情趣盎然,栩栩如生,既寫實又通俗,因此受到了廣大的讀者的喜愛。董天野是一個多產的畫家,畫風認真,造型略有誇張又乾脆利落。

這件《青春結伴到農村》便是董天野嘗試用傳統繪畫技法表現新時代風貌的經典之作。上世紀50年代,大量知識青年下鄉參與勞動生產,此畫表現的便是這一歷史時期。畫面中鄉親們歡欣鼓舞地歡迎著下鄉青年的到來,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青春結伴,充滿朝氣,時代氣息蓬勃而生。

相關焦點

  • 陳少梅美術館開館 21幅陳少梅真跡首次公開展出
    陳少梅美術館開館 21幅陳少梅真跡首次公開展出 2019-05-23王昊昊 攝   中新網衡陽5月23日電 (王昊昊 周健)23日,位於陳少梅故鄉湖南省衡東縣的陳少梅美術館正式開館,由陳少梅子女珍藏的21幅陳少梅真跡首次公開展出。
  • 濟南展出近40幅明清書畫真偽對比展,鄭板橋真跡在此
    該展覽展期半年,展出近40幅館藏明清書畫真偽之作。其中包括戴進、高鳳翰、高其佩、鄭板橋、王翬、李鱓、黃慎、汪士慎、王鐸、劉墉、何紹基、董其昌等明清書畫大家的真跡20餘幅,以及10餘幅後人的仿作。其中,經國家鑑定確認的國寶級文物3件(套),一級文物56件(套),三級以上文物近2000件。其中書畫類在館藏中數量較大,尤以明清時期為大宗,更有宋元佳作。  在館藏書畫中,宋人仿郭熙筆意《山水圖軸》,是山東省文博單位現收藏年代最早的絹本畫作。元代倪瓚的《枯木竹石圖軸》,以及盛懋《秋溪垂釣圖軸》,筆意高古,氣勢超凡,堪稱其代表之作。  明代繪畫,名家輩出。
  • 齊白石誕辰150周年紀念真跡展暨
    北京是第一站、鄭州為第二站,屆時將展出白石先生價值過億的真跡和上百幅齊派第三代掌門人齊白石嫡孫齊由來老人歷年來創作的齊派真跡孤品。  據了解,80歲高齡的齊由來及家人為緬懷其祖父白石老人誕辰150周年,傳承齊派藝術,現場許多作品僅按文化部評估價每平尺3萬元的1/4收取潤格費,這是第一次普通人都能收藏起的齊派藝術真跡展,本次畫展,央視《鑑寶》欄目專家蔡國聲、單國強親臨鄭州,助陣畫展並現場免費鑑寶,中國書畫院副院長劉寶山親臨現場助陣並現場揮毫贈送墨寶,活動方還為到場的朋友準備了豐厚禮品和現場抽獎環節。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解味中國書畫夜場京津畫派書畫精品
    【印文】齊大【鑑藏印】七十翁於豐勝二眼審定白石悲鴻真跡【展覽】「誠貴堂——於豐盛從藝六十年藏中國近現代書畫印文:蠡縣黃胄【展覽】「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5月1日-5月8日。
  • 流失日本的4幅書法作品,一幅是王羲之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古代就非常的受歡迎,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大家都喜歡中國的傳統書法文化吧?要問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人?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還有楷書鼻祖鍾繇,趙孟等知名的書法家,正是在這些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不僅影響著我國的後世書法愛好者,就連日本這樣的國家也非常的喜歡收藏中國古代的字畫。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4幅流失日本的古代名家作品,其中一幅那可是王羲之書法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 王羲之4幅書法作品,有幅真跡珍藏在日本,名氣不輸《蘭亭序》!
    文 / 小白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書法文化時,大家肯定也會非常的感興趣,在我國的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比如楷書鼻祖鍾繇、唐朝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歐陽詢、張旭,這些書法名家的名氣那也是非常的大,要說哪位書法家的名氣最大,那當然是書聖王羲之了
  • 五本都市重生文,重回過去,譜寫出一部現代社會男人的夢幻奮鬥史
    現在的小說雖多,但反而越來越找不到對自己口味的小說了,小編這次也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今天小編特意整理出了幾本精彩好看的都市重生文,重回過去,譜寫出一部現代社會男人的夢幻奮鬥史!新老書蟲都愛看,書荒的朋友別錯過哦。1.
  • 畫老虎,張大千不敢畫,齊白石不會畫,畫了兩幅像「病貓」
    張大千傳統美術史上的畫虎大家層出不窮,但近現代繪畫的頂級大家中卻罕有以畫虎聞名的大師,人人皆知的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這一批名家都沒有一個是以畫虎著稱的,而且,甚至在當代流傳一個關於畫老虎的順口溜:張大千不敢畫齊白石不會畫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在知識創新工程中,我們部署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這一綜合性的科技史項目,希望能由此更好地認識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道路和規律,以利於新世紀實現「科教興國」的歷史重任,對發展科學技術史學科,發揮國家科學思想庫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向社會開放,60件達·文西真跡在展
    目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現有藏品一萬三千餘組件,絕大多數來自美術學院自1956 年以來歷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會賢達的捐贈。品類包括書畫、染織、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其中,陶瓷類藏品兩千七百餘組件,時代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包括紅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以及色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和彩繪瓷。
  • 年年有餘鯉魚九魚畫名家真跡,國家美術師張洪山作品欣賞
    每一個「如」都是寓意吉祥如意之物,「九如」就成為了後世人對他人祝福的最崇高境界,後來因為諧音「九魚」,而發展為今天的「九魚圖」。將國畫九魚圖掛在客廳、玄關、酒店裡面,可以將長久,福氣,吉祥,招財等寓意展現得非常徹底;掛在書房、辦公室裡,這裡就要取其躍龍門的含義以及荷花的清潔含義了,對自身來說都是一種激勵。當然了,將名家手繪國畫九魚圖作為開業、升職、喬遷等贈禮,表示祝願生意興隆、財源亨通、步步高升、吉祥如意等等,也是極為不錯的。  擅長畫九魚圖的畫家——張洪山
  • 《蘭亭序》真跡現京,專家估價5個億!
    據文章描述,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眾所周知,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真跡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臨摹本,比如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 近300幅名家畫作亮相廣東畫院新址
    展覽梳理畫院60年學術軌跡在位於廣州白雲新城文化中心區的廣東畫院新址內,六大展廳中分別展出了方人定、王肇民等7位藝術大家,關山月、王玉珏等7任院長,以及14位藝術顧問和12位在職藝術家的近300件代表作。名家薈萃的作品展成為廣東畫院新址裡最亮眼的一處。
  • 廣東近現代女性美術形象特別值得關注
    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博士生導師。進入近現代,藝術創作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賦予特殊的符號性意義。一個多世紀以來,廣東作為思想開放的前沿地區,在一代代畫家筆下,女性形象也成了重要的圖像元素。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在接受收藏周刊採訪時,梳理了一條有關繪畫中女性形象的清晰脈絡,他認為:「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在廣東近現代美術系列中,其實是一個特別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 10日自貢大安老鹽場1957開園 帶你看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真跡
    屆時,還將舉行首屆世界鹽都嘉年華,活動將持續到3月2日,將為遊客帶來一場不一樣的自貢文化盛宴。活動期間,遊客除了能感受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色鹽品,還能親眼見到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等大師的真跡。據悉,大安鹽廠始建於1957年,曾是自貢最大的製鹽廠,位於大安區舊城核心區,與毗鄰的燊海井、吉成井等古鹽場一起,構成自貢井礦鹽生產的時間序列和工藝路線。
  • 大千世界君臨天下--香港佳士得「中國近現代畫」專場精粹
    佳士得香港本季春拍『中國近現代畫』專場將於5月29日舉行,356件近現代書畫作品涵蓋了張大千、李可染、黃賓虹、徐悲鴻、齊白石、吳冠中、傅抱石、溥儒等名家力作,整體來看,該場可謂「大千天下」,估價前三十的拍品近一半悉數出自張大千之手。當中矚目者有《觀泉圖》和《喬木芳暉》等。
  • 估價五億,王羲之「真跡」《蘭亭序》現世,專家:五塊錢都不值!
    譽為中國書法歷史上第一神品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驚現於世。宣布這個消息的是一個叫文保匯的民間草臺班子,和北京的一家量子科技公司。他們自稱用所謂的什麼量子檢測方法。對一位來自珠三角的藏家提供的祖傳《蘭亭集序》做了所謂的科學年代檢測檢測。
  • 量子科技鑑定《蘭亭序》「真跡」 驚天發現還是鬧著玩?
    據文章描述,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 眾所周知,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真跡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臨摹本,比如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 淺談:近現代美術語境中的嶺南傳統畫家
    基於此,筆者搜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報刊、筆記、畫跡等原始資料,儘可能還原當時的美術語境,以便讓更多的人對這段鮮為人知的美術史有深入的認識。雙方因爭論而「頓劃鴻溝」,形成了各自的陣營,在近現代嶺南畫壇上成為兩大堡壘。這種論戰雖然激烈,但持續時間並不長,及至抗戰事起,方、黃兩人聚於香江,握手言歡。不過兩大流派因主旨、創作理念及其傳派等因素所造成的隔閡在三四十年代再次引發過論爭,直到今天這種鴻溝仍然是依稀可辨的(15)。「國畫研究會」與「嶺南畫派」間的論爭對於現代美術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他們所討論的範疇。
  • 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暨中國近現代藝術名家作品展在798藝術...
    11月21日,「碰撞 交融 生長——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暨中國近現代藝術名家作品展」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展覽共展出42位藝術名家的87件藝術珍品,涵蓋了海上畫派、嶺南畫派、金陵畫派、京津畫派等代表人物的優秀作品,可一窺近現代中國畫家在「救亡圖存,奮發圖強」的特殊歷史時期,以開放的世界觀,積極汲取西方先進的思想與方法,創造新時代的藝術作品,展示了近現代中國畫藝術家的情懷與自信,奮發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