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媽媽曬出了在城南小學上學的女兒給「聖誕老人」寫的英文信,還有「聖誕老人」的回信,而這個「聖誕老人」就是這位媽媽冒充的。記者發現,朋友圈裡有各色類似「變身」聖誕老人的家長,掏空心思將這個西方節日變為教育孩子或滿足孩子天真幻想的難得機會。
不少朋友忍俊不禁,也有人為媽媽的苦心點讚
前天,城南小學四年級學生許露苗如往年一樣,給聖誕老人寫了一封英文信,許下聖誕願望。第二天,回信與禮物便出現在她的床頭。這是她與聖誕老人通信的第四個年頭。她懵然不知,每封回信都是媽媽的一片苦心。
「聖誕老公公,聖誕節臨近,我有幾個小願望,你能幫我實現嗎?」今年11歲的許露苗,在媽媽的鼓勵下,平安夜用英語給聖誕老人寫了一封信。「我的英文還不好,寫信還查了不少單詞。」許露苗的願望很簡單:帶鎖的鉛筆盒、漂亮的螢光筆和一個文件夾。她說,聖誕老人並不是每年都會幫她實現願望。若沒有實現前一年的任務,她就只能得到一封鼓勵信。還好,昨天早上,禮物如期降臨在床頭。
據了解,這是許露苗與聖誕老人通信的第四年了。「其間,她對聖誕老人是否存在也有過懷疑。」露苗媽媽陳女士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有時會叛逆,也會嫌媽媽嘮叨,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她想到每年這時候給孩子寫一封信,以聖誕老人的口吻,默默地鼓勵和教育孩子。
今年,陳女士想鼓勵女兒學英語,但苦於自己不懂,於是就在回信中說:「我想我寫這麼長的英文信,你一定看不懂,只能像以往一樣用中文寫。希望你努力學好本領,在不久的將來,我也能用英文寫信給你。」兩封信發到朋友圈,不少朋友忍俊不禁,也有朋友為媽媽的苦心點讚。
「一個禮物可以讓孩子聽話兩個月,很值得」
然而,當了多年「聖誕老人」,將聖誕節當做絕佳教育機會的家長,並非只有陳女士。昨日,記者隨機採訪30位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孩子的家長,其中29位家長表示,聖誕節會給孩子準備禮物,7位透露自己已堅持扮演聖誕老人4年以上,21位表示會在給禮物前設立條件,如給聖誕老人寫信、乖乖去幼兒園、早點上床睡覺等。「一個禮物可以讓孩子聽話兩個月,很值得。」受訪家長葉女士說。
>>>當「聖誕老人」遇上不同的孩子
天真孩子:對著窗戶許願一個月
「聖誕老人,你快點從窗戶進來給我送禮物吧。」在過去的一個月,3歲半的Melody幾乎每晚都對著家裡的窗戶許願。
林女士說,自從女兒聽了聖誕老人的故事後,就一直對聖誕老人的來到充滿期待。「故事裡的聖誕老人是從煙囪爬進來的,我們家沒煙囪,我就告訴她,聖誕老人會背著禮物袋從窗戶爬進來,後來她就開始對著窗戶自言自語。」
看到女兒對聖誕老人充滿幻想,林女士就準備讓老公扮成聖誕老人,在孩子睡著的時候放下禮物,然後拍照存證,第二天再給孩子看。「不過,平安夜那天,我老公改變了主意。」
當晚8點半,林女士的丈夫裝搭好給孩子的禮物滑梯後,就把自己裝扮成聖誕老人,敲開了孩子的房門。「她看到聖誕老人高興壞了,一邊跟他合照,一邊認真地跟他約定明年一定還要再來,一點都沒認出聖誕老人就是爸爸。」林女士說,「她長大後,可能就不會再有這種童話夢了,這份童真很寶貴。」
愛幻想的孩子:相信了破窗送禮之說
6歲的樂樂昨天特別高興,因為自己家真的「來了」聖誕老人。
前日,樂樂媽媽不小心將陽臺上的紗窗拉壞了,故事也就從這個紗窗開始了:樂樂媽媽給樂樂準備了她想了很久的浴桶當聖誕禮物,然後告訴樂樂,浴桶是聖誕老人送給她的,因為禮物太大,聖誕老人不小心把窗戶都擠壞了。樂樂聽完深信不疑,一臉興奮地看看浴桶,又跑到陽臺看看窗戶。樂樂媽媽將這件趣事發到朋友圈裡,說相信昨天女兒的幼兒園裡,肯定會流傳著聖誕老人破窗送禮的傳說。
聰明孩子:堅決不「受騙」
董女士說,平安夜那天,她帶著2歲半的兒子家家去商場和來自芬蘭的聖誕老人合影,聖誕老人送了一個蘋果給他。董女士回家後告訴家家,聖誕老人晚上會來送聖誕禮物,沒想到,家家斬釘截鐵地說:「聖誕老人只給我送了一個蘋果,聖誕禮物是媽媽送的。」最後,董女士只好承認聖誕禮物是自己買的。
「我跟他說,聖誕老人從窗戶爬進來,把禮物放下,他說不是,是媽媽爬進來,還問我是怎麼爬的。」董女士直言被聰明兒子「打敗」了。
>>>短評
用「心」過節也是一種態度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感受,每逢節日一種無助感油然而生,為買禮物發愁,為訂位置發愁,更為錢包發愁。
其實,關於過不過節,特別是過不過洋節,專家們早已爭論不休。態度堅決者如溫州市教育局,今年聖誕節前夕,該局發通知要求,「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聖誕有關的活動」,理由是「希望學校能對傳統節日引起重視,而非如現在這般只是一味推崇西方節日」。通知發出後,許多網友點了贊。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全球一體化以及商家強有力的推動,洋節往往比傳統節日「紅火」。面對眾多的洋節,你當然可以選擇視而不見、閉門修煉,但更多的人願意隨大流、湊熱鬧,看看平安夜的人流和車流,便足以說明一切。套用那句經典臺詞,「你過或者不過,節日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既然無法拒絕,那麼新命題來了——我們應該怎麼過節?在我看來,單純拼禮物講排場,顯得簡單粗暴又土豪,要是能多花點心思,或許更值得回味。
比如,忘記給孩子或愛人買禮物怎麼辦?大多數人的做法可能是過去就算了,或者第二天補買一份。永嘉的一位媽媽不這麼做,她半夜起床以聖誕老人的名義給女兒寫了一封信,許給她一個期待一整年的願望,字裡行間充滿著濃濃的愛意。
又比如,準備什麼樣的聖誕樹?大多數人的意見肯定是,買唄!市區一位爸爸嫌市面上的聖誕樹醜陋且不環保,買了一大堆蘿蔔、西紅柿和花椰菜,和孩子一起動手,花幾小時裝扮出一棵獨一無二的聖誕樹。
這些細節平淡而溫馨,可能多年後回想起來,仍會會心一笑。因此,與其去爭論過洋節還是傳統節日,倒不如用心過節,至少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