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屬於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以戰爭為主描繪了從東漢末到西晉初近百年的歷史風雲,述說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和魏、蜀、吳三國間的軍事和政治鬥爭,最終由司馬炎一統三國並建立晉朝的故事,以此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且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以往在看《三國演義》時為了深化印象會記錄一些讀書筆記便於後續理解或回味。隨著思維導圖工具的出現,更多人會選擇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製作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相比傳統段落式的讀書筆記可以針對性的記錄重點內容,而非成段式記錄,以減少記錄所需時間。通過思維導圖發散性的特點還能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記憶。然而我們該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製作《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呢?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茂的技巧把各層級之間的隸屬關係清晰的展現出來,把主題與各層級建立聯繫並連接起來。思維導圖以其發散性特點還能從側面體現出製作者的思考邏輯與思路,因而從不同角度思考繪製的思維導圖內容也會有明顯的差異。
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繪製角度
角度一:文章五大部分
三國演義全文大致可以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對社會或各軍事力量有著深刻的印象。這可以作為三國演義思維導圖的其中一個角度進行製作。當然了,這五大部分的發生時間有前後順序之後,所以還可以適當的添加「優先級」來表示先後順序。
角度二:十大戰役
三國演義中發生過十次決定歷史人物命運和改變歷史進程,且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大戰。包括:北方統一戰、江東統一戰、西川統一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合肥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由於每一次的戰役都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在繪製時可以把時間、主要人物、結果、意義等內容展現出來。
角度三:國家分布/人物關係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關於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公、家室、謀士、武將等。可以以此作為三國演義思維導圖的「切入點」分析各國家之間的實力等。
角度四:章節回合
三國演義是長篇章節回合小說,全篇共有120回,每一回合的內容都生動形象,也可以以此為角度製作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但由於名著回合較多,在製作時可以適當調整思維導圖製作範圍。
角度五:內容分析
除了以上四個角度外還可以對三國演義通篇內容進行分析,從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內容簡介等多個方面統一且全面地對內容進行分析製作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以上就是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的五種製作角度。當然了,能夠製作的角度還有很多,可以自行探索喲。
二、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製作要點
想必有小夥伴會問「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角度」有什麼用呢?思考角度在思維導圖中尤為重要,關係到思維導圖是否囉嗦、有無邏輯等。分析角度就如同整個思維導圖的主題,而分析的內容則是以該主題為主的下一層級(可以理解為下一層級就是對主題內容的解釋)。
在製作時注意不要把主題和下一層級的關係混淆,主題的範圍是大於下一層級的,但是有部分小夥伴在製作思維導圖時會把主題與下一層級的內容畫上等號或小於,導致出現邏輯混亂的情況,所以在此特別提醒思維導圖層級關係之間的理解。具體可以參考《思維導圖簡單畫法》。
以上就是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的製作方法了,傳統讀書筆記製作的內容通常是任意選取片段進行摘抄,在整體上相對零散構不成整體。而思維導圖通過上一層級與下一層級相連的方式把三國演義的內容貫穿起來製作讀書筆記,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小夥伴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