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術進入中考已經成為定局,唯一的問題是如何考?佔中考總分的比例是多少?對升學有多大影響?
11月30日,廣州市招考辦發布了《關於做好2020學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部分錄取參考科目考試的通知》。對此有了明確的結論。
通知明確規定,音樂、美術現場操作考試由學校負責組織實施。考試方式為現場操作,學校隨堂考試和上機考試或閉卷筆試成績兩部分組成。
其中,音樂現場操作考試時長由學校自定,考試內容為學生演唱一首教科書中的歌曲。滿分30分,評分維度有音準、節奏、歌詞表達、流暢度、表現力。
美術現場操作內容為學生手繪創作一幅作品,考試時間為40分鐘,滿分30分。評分維度為有主題、造型、構圖、線條或色彩、表現手法。
音樂、美術上機考試或閉卷筆試成績均為70分,加上現場操作的30分,總分均為100分。在成績呈現方面,從高到低分為5個檔次,分別為A(25%),B(35%),C(25%),D(10%)和E(5%)。
音樂、美術任意一項成績為E檔的,不能被普通高中錄取;音樂、美術任意一項成績為D或者E檔的,不得被重點高中錄取。
音樂、美術進入中考,本意是為了讓學生全面發展,但在中考直接以考試的形式加入這兩類科目,且直接影響到升學,多少有點不妥當。
l專項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衝突
現在全世界的人才培養方向都由過去的全面型轉為專業型。這是因為,隨著現代科學分工越來越細,全面型的人才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科技發展的任何一個分支,涉及的知識都非常繁雜,多樣,足以耗費一個人所有的精力,大百科全書式的人才根本無法勝任任何一個領域的深耕。
新高考作為高考的改革方向,用選科代替了傳統的文理分科,本質上也是一樣的思路,也是為了培養專項人才。
而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顯然和高考的專項人才培養方向是矛盾的。對於具有音樂、美術專長的學生,可以走藝考生這條專用通道。強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藝考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
l音樂、美術進入中考必然加重學生負擔
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已經非常沉重,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了。教育部一再發出減負的通知就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
但把音樂、美術納入中考無疑會加大學生的負擔。如果說將體育納入中考是為了通過考試倒逼學生加強鍛鍊,增強體質至少從理論上還能說得通。
把音樂、美術加入中考除了加重學生負擔以外,實在沒有什麼積極意義。在文化課已經壓力極大的情況下加入這兩項考試,只能擠壓學生的睡眠時間,反而影響學生的健康。
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藝術修養首先來自於興趣和愛好,選修已經足以達到這個目的了。任何考試都不可能培養出興趣和愛好,只能使得學生對考試內容更為厭煩。
l對於部分不具備藝術天賦的學生極不公平
不是全面發展的學生才稱為人才,術業有專攻。學生也是一樣,總有部分學生在某些方面缺乏一定的天賦。
音樂、美術有一個D檔就不能被重點高中錄取,那麼學習成績極為優秀,但五音不全,唱歌跑調的優秀學生怎麼辦?就因為不會唱歌,不會畫畫就不能進重點?這是選拔人才還是抹殺人才?
更為困難的是,文化課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提升改變結果,但藝術類的東西,沒有這個天賦真的不行,不管你再努力也是一樣。
l音樂、美術會大大增加家庭的經濟壓力
儘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在學校會開足音樂和美術的課程,只要通過學校學習就足以應付這些考試。
但有一個問題,難道文化課學校就沒有開足課程嗎?為什麼依然有這麼多學生去參與課外培訓?上海市的官方數據,至少50%以上的學生參與了課外補習。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什麼理由認為音樂和美術就不需要課外補習呢?難道學校有足夠的把握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拿到滿分?那為何還要考試?都是滿分,考試的意義在哪裡?
在中考這種分分必爭的考試中,哪怕只差半分,都有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前途和命運,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和家長可以無視這些分數。
藝術類的東西,絕大部分家長根本沒有能力輔導,為了追求高分甚至滿分,除了去補習班還有其他出路嗎?這必然大大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
一些思考:
世界人才培養的方向必然是向專才方面發展,這已經是不可逆轉的鐵律了。即使在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向著這個方向在靠攏。
但中考強行把音樂和美術加入必考項目,實在是有點畫蛇添足,多此一舉。除了給學生和家庭增加負擔外,並不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無非是多2類應試而已。
更麻煩的是兩項各15%的D檔和E檔,使得相當部分的學生直接無緣重點高中,這部分學生中必然有文化課成績極為優秀的學生,他們的命運直接被改寫,這公平嗎?
霍金如果在中國,以現在的各種考試制度,估計他能被直接扔進垃圾桶。事實上世界上的著名科學家,同時具備音樂天賦和美術天賦的幾乎沒有。
音樂、美術作為藝術修養,開足課已經足夠了。即使考試,分個等級也不是不行,但把這個成績和升學結合在一起,顯然是過分了。
廣州的官方標準已經出臺了,其他省市是否會參照呢?時間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