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渤海、北倚燕山,居於咽喉之地的天津大概是中國最具有"反差感"的城市之一了,既經歷過古代的金戈鐵馬,也曾於近代薈萃各國建築、引領風騷,還在新中國脫胎換骨、重塑面貌,每一個時代它都憑藉自己的獨特魅力走向一個新的高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靈,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進的部分,將城市名嵌入校名中的天津科技大學,似乎也將所在城市的"反差感"學了個十成十。
以輕工為特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
河北輕工學院、天津輕工業學院,回顧天津科技大學的歷史,不難看出該校的"輕工特色"。
創建初期,它融合了天津大學製漿造紙專業、原北京輕工業學院發酵工程專業、原無錫輕工業學院塑料成型加工專業,為輕工類學科布局奠定了基礎;後又併入原北京輕工業學院鹽化專業和享有"鹽業黃埔"美譽的塘沽鹽業專科學校,使得該校實力愈加雄厚。
如今,天津科技大學憑藉60餘載努力,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務院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第二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第一批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等院校。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9個學科上榜。輕工技術與工程獲評B+,在全國24所高校中排名第3、北方第1;食品科學與工程獲評B+,在全國79所高校中排名第8、天津第1。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16個研究方向),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85個研究方向),1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建有"發酵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天津市"一流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含2個重點培育學科)。農業科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專業建設方面,該校現有69個本科專業,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7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12個天津市應用型專業……
數十年發展,天津科技大學始終不忘初心,取得的一系列成績似乎都與輕工有關。然而,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文、農、醫、經、管、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才是該校的目標。
近兩年,圍繞國家"雙一流"建設、"新工科"建設、"卓越工程師計劃"等重要教育改革戰略,天津科技大學主動對接國家及濱海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後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人工智慧、智能製造工程等新專業7個,開設人工智慧等5個行業卓越人才實驗班。
今年,央視新聞聯合百度發布了2020年十大熱搜專業名單,其中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物聯網工程、大數據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軟體工程等5個專業,該校均有開設。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就業藍皮書:2020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列舉了7個本科就業綠牌專業(指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其中,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該校也均有開設。
2018年,天津科技大學還與戴爾(中國)有限公司"人工智慧創客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深度融合了戴爾在計算領域以及天津科技大學在科研領域的資源優勢,為展開人工智慧技術研究提供了強勁動力。
今年,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公布了"智能科學技術"專業教育教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天津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位列專業排行榜第四十三名,總體實力定級為A-類。
學術、政界、體育,師生校友文武雙全
一校之重,在於它歲月中積澱的歷史;一校之美,在於那些與它共度風雨的人。
天科大建校之初,就匯集了一大批以金培松先生,陳國符先生、隆言泉先生等為代表的,在國際國內有著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那時執鞭杏壇的他們風華正茂,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奠定了新中國輕工業高等教育的第一塊基石。
人才是高校辦學最寶貴的資源。如今的天津科技大學,匯聚了雙聘院士、國家高層次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家教學名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人選、全國優秀教師等一大批學術大儒、教學名師,他們在這裡弘文勵教,培育英才,成為學校科教事業的中堅力量。
在大師之風的指引下,六十餘載天津科技大學累計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14萬餘名,校友圈"群星璀璨"。
被譽為"現代蔡倫",中國造紙行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中國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的飛彈襲擊中,以身殉國的前光明日報記者朱穎;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黨組書記田力普;陝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國家級釀酒大師賈智勇……他們都曾在天津科技大學汲取知識的營養,"尚德尚學尚行,愛國愛校愛人"的校訓是他們一生銘記的承諾。
天津科技大學還有一群"冠軍校友",你們可能會很熟悉。中國蹦床史上首枚奧運獎牌獲得者,中國蹦床史上首枚奧運金牌獲得者何雯娜,奧運冠軍董棟、陸春龍,世界冠軍郝帥,中國乒壇歷史上第7位大滿貫選手張繼科……他們從這裡走向世界舞臺,事業和心弦與這所學府緊緊相連。
天科大是全國體教結合的首批高校之一,一直在積極探索體教結合的教學新模式,在校園中,你經常可以看到精彩激烈的體育競技現場。濱海校區的體育館是著名的網紅打卡地,配置一流,極具設計感,有機會一定要合影留念哦~
傳承優良傳統,始終走在改革創新前沿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高校大都實行學分制,但真正將學分制落到實處的卻寥寥無幾。
學分制19世紀末首創於美國哈佛大學。1918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在學校實行選課制,成為我國正式推行學分制的首次嘗試。
學分制倡導"自由、個性",天津科技大學於2017年在天津市高校中率先實行學分制改革。本科生入學後實施完全學分制管理,可在人才培養方案範圍內按要求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執行3-6年彈性學制,對休學創業的學生,最長學習年限為8年。實施大類招生、引進優質網絡平臺課程、上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本科生導師制、校內轉專業政策、課程轉換及學分認定政策、學分績點制、學分制收費等20餘項制度,搭建起改革的"四梁八柱"。
2018年6月,天津市通過了《天津科技大學本科生學分制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從當年秋季學期開始,針對新入學的本科生,不再按學年收費,天津科技大學成為天津市第一所實施"按學分收費"的高校。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充分以學生為中心,或許正是因為天津科技大學真正將"口號"落到了實處,近年來該校學子也捷報頻傳。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決賽特等獎(2項)、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決賽一等獎、2017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金獎……
該校本科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率位列市屬高校前列,眾多畢業生進入清華、北大、復旦、南大、浙大、上交等國內"雙一流"高校和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東京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
隱匿於首都光環下,卻是性價比最高的地方
天津作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略顯低調,總是隱匿於首都的光環之下。然而,只要仔細研究中國地圖,認真解讀國家政策就會發現,這裡的優勢是怎樣都掩蓋不了的。
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米以下,平原面積佔全市的94%左右,平坦、開闊的地形為天津的城市建設提供了便利;城市河渠遍布、海河的眾多支流在此匯流入海,發達的水係為天津發展航運提供了可能,天津港連接全球500多個港口,輪船、貨流日夜不息。
1984年,天津被國家列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濱海地區對內依託於京津冀與環渤海的資源與支撐,對外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處於東北亞和亞太經濟圈之中,擁有廣闊的市場。1994年,濱海新區正式設立。天津科技大學也抓住時機,2001年該校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籤訂《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輕工業學院(天津科技大學)合作協議書》。根據協議,2004年9月8日,濱海校區一期20萬平米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天津科技大學成為濱海新區唯一一所整建制普通本科高校。
26年的發展,天津濱海地區創造了發展的奇蹟,曾排名世界第一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在這裡與騰訊、惠普等高新科技企業形成雲計算產業聯盟;摩託羅拉、三星、豐田、空客等數百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這裡入駐……
天津這座城市十分"惜才",今年3月2日,天津市發改委門戶網站發布《天津市支持重點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 )》文件,其中最重磅的包括在購房、落戶方面均放寬。對比第三方機構統計的2020年房價走勢,天津的優勢一目了然。
2019年,天津科技大學有超一半的學生在天津就業,超六成的人選擇留在京津冀地區,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渤海之濱、海河之畔,天津科技大學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一次次打破常規、極具"反差感"的變革、一次次緊跟時代腳步的創新都體現出了學校"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學校怎能不吸引一批又一批人奔赴其中,鑄造下一個六十年的輝煌?
本文素材來源均來自網絡
關注「高校與科研」,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新鮮資訊和原創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