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棒球帽」,身著「夾克服」,腳踏「運動鞋」,頗具運動範兒的地勤官兵即將帥氣亮相。記者今天從總後軍需物資油料部獲悉,經總後首長批准,海、空軍將於今年換發新型地勤工作服。
資料圖:中國空軍地勤女機械師。
記者了解到,新型地勤工作服,海、空軍同為深藍色,包括夏、春秋、冬地勤服裝和標誌服飾4個系列,共19個品種。樣式上,夏服、春秋服配棒球帽式長簷帽、運動鞋式地勤鞋,上衣同為短款夾克式,褲子膝部加寬,靈活利落;冬服配套頭式針織帽、冬地勤靴,上衣為活裡活面短大衣,便於冷暖調節,褲子加防風高腰,防止蹲姿露背。
資料圖:美國空軍地勤人員。
用料上,夏服採用滌棉混紡材料,吸溼快幹、涼爽舒適;春秋服採用滌棉帆布材料,抗靜電、耐穿著;冬服採用超薄保暖絮片材料,領口加絨,褲子加防風塗層,輕便保暖。首次增加可粘貼的機種胸標、航空機務專業等級胸標、航空機務專業崗位臂章3種標誌服飾。
「新型地勤工作服更加與國際接軌,向品種系列化、配套合理化、穿著舒適化、防護功能多樣化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有助於提升地勤官兵威武形象,激發責任榮譽感和工作戰鬥熱情,更好滿足執行任務穿著使用需要。」據總後軍需物資油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型地勤工作服計劃今年12月換發冬服品種,明年5月換發夏服、春秋服品種。(王玉勝張歌)
【延伸閱讀】70餘年前戰地畫作:還原中國空軍英勇抗日(組圖)
1938年8月,為了更好地表現飛機空戰的場景,梁又銘或是站在空曠的地面上,用相機捕捉天空中的戰機;或是爬到高處,手拿畫筆速寫眼前的情景。頭上飛機掠過,四周不斷地傳來爆炸聲……
2015年7月,國家博物館展廳裡,觀眾通過牆上梁又銘當年的畫作,將時光又再次撥回到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餘勇可賈》裡興致勃勃地講述戰鬥場景的飛行員、《槍林彈雨》裡冒著炮火向前衝的士兵、《遙送徵鴻》裡期盼勝利歸來的母子以及武漢、南京等地激烈的空戰場景……梁又銘以寫實的藝術手法還原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空軍的英勇無畏。
「父親當時做這批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鼓舞國民士氣,加之向民眾普及航空知識。因為當時很多人遇到空襲,還跑出來看飛機,很危險。」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裡,梁又銘的兒子梁政均接受《中國航空報》記者採訪時說。
儘管梁又銘這個名字沒有像張大千、徐悲鴻等畫家一樣如雷貫耳,但早在1942年,他們就已同是第三屆全國美展籌委會的籌備委員。梁又銘(1906—1984),20世紀抗戰時期以畫筆作武器的現實主義畫家,本名協文,別號愛蓮軒主人,廣東順德人,出生於上海。他早年專攻西畫,後來涉足中國畫,與雙胞胎弟弟梁中銘跟隨兄長梁鼎銘學習水彩、油畫和素描。梁又銘、梁中銘和梁鼎銘三兄弟在畫壇影響甚大,被稱為「梁氏三傑」。在北伐戰爭時期,因政局動蕩,梁又銘受文學家蕭伯納「藝術應與現實結合」觀念的影響,毅然投筆從戎。他曾赴廣州黃埔軍校任職,主編《革命畫報》。在很長一段時間,梁又銘均供職於軍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宣傳科編纂股上尉、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中國的空軍》藝術主編等,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宣傳。
1936年,梁又銘擔任國際新聞社社長。期間除了拍攝照片、搜集資料,也進行一些記錄當時軍事和民眾的藝術創作。1937年「筧橋空戰」大捷,他聽人說這些飛機都是美國人打下來的,作為中國人,他有些失望。和好友周至柔(周當時是航空委員會主任)提起此次空戰,周至柔告訴他:「這些敵機都是中國空軍飛行員打下來的。」並把他帶到了明故宮機場,向他介紹了參與空戰的飛行員。周至柔對他說,「我們對空軍的宣傳不夠,老百姓對防空知識也很匱乏。希望你能對這些空戰和英雄事跡進行宣傳。」梁又銘被這些空中英雄所感動,決定開始創作一批與飛機、空戰有關的畫作。
當時中國方面什麼飛機都有,為了更詳細地了解飛機,他跑到機場收集資料、實地考證。為了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梁又銘從陸軍轉至空軍。
航空類的藝術創作不同於普通繪畫創作,不僅要會畫畫,還要對飛機的各個方面有精確的理解,讓飛機這種冰冷的工業產物傳遞情感更是需要構思巧妙。由於對航空、對空軍的不了解,梁又銘經歷了很多挫折。開始的時候,畫完給飛行員看,大家都說:「小梁,你這雖然是飛機,但像貼在牆上的,不會飛。」可想而之,跨領域跨專業的知識需要怎樣的時間精力去補習。梁又銘懷著一腔愛國熱血,一邊看書研究航空機械學、空氣動力學,一邊和飛行員實地學習相關知識。修改後的畫又拿給飛行員看,他們說:「嗯,你這飛機可以飛了,但是不會打仗。因為飛行員作戰有一定的隊形、翻滾等動作,你的畫不符合空中作戰的實際情況。」於是梁又銘又去補習空中作戰的戰術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