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不少朋友,不僅有囤蔬菜、水果的習慣,平時還喜歡「囤肉」。
「囤肉」不是壞事,但肉類即使放入冰箱,也是有保質期的。
囤久了的肉,質量、味道都會變差,如果存放的時間更長,很可能就會變成「殭屍肉」。
除了自家的冰箱之外,「殭屍肉」還搖身一變,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各宵夜攤檔、餐廳等。
據春城晚報報導,雲南省河口縣一犯罪團夥在3年多的時間,走私了14087噸「殭屍肉」,包括無確切來源的冷凍雞爪、冷凍牛肉等。
「殭屍肉」聽起來有一點兒可怕,到底怎樣的肉屬於「殭屍肉」?
「殭屍肉」:冷凍時間過長的肉
一般來說,「殭屍肉」是屬於非法走私的凍肉,肉的種類多樣,如牛肉、雞爪、豬肚等,其質量遠遠得不到保障。
注意,「殭屍肉」主要來源於以下三種途徑:
1
冷凍多年的肉
這種肉的保質期早已經過了,但一直被放在冷凍室內反覆冷藏多年,這會使肉的表面滋生大量的細菌。
2
添加了超標化學防腐劑的肉
有一些肉經過人工加工處理,為了達到長期保鮮的效果,加入了不及格或超標的化學防腐劑。
3
「動物病肉」
來自於禽流感、豬疫、狂牛症等地方的肉,這種肉不僅不安全,還極易致病。
「殭屍肉」在走私運輸途中,不斷解凍又重新冷凍,衛生安全、食品質量堪憂。
若不小心吃了,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損傷智力,甚至有致癌風險。
因此,大家一定要到正規的超市、市場選購值得信賴的新鮮肉類,或標有國家檢驗檢疫標識的肉製品。
「殭屍肉」=「冷凍肉」?兩者有區別!
「殭屍肉」與冷凍肉都是經過冷藏的肉,那麼它們是不是就差不多呢?
大家不需要太過於擔心,「殭屍肉」與冷凍肉是不一樣的。
國家對冷凍肉的保質期也有嚴格的限制規定,平時超市、市場買到的肉,只要有確切來源與質量保證,基本上都不會是「殭屍肉」。
從看、摸、聞上判斷「殭屍肉」與冷凍肉的區別:
「殭屍肉」解凍後——
顏色呈灰白色;用手輕輕按一按,表面較難復原,且有脂肪脫落;聞起來有一股腐爛的味道或消毒水味。
冷凍肉解凍後——
顏色比新鮮的肉淺,呈正常的紅色;摸起來帶有一點硬,手指輕輕按下去可以復原;味道聞起來與新鮮的肉無差異。
其營養價值與新鮮肉類一樣,只是由於冷凍時肉類的水分流失,導致口感、香味有些許差別。
從冷凍保存技術上看:
「殭屍肉」的保鮮過程是得不到有效監控的,根本就沒有食品安全保障。
冷凍肉採用的保鮮技術複雜,整個流程、工序經過了科學驗證,能夠最大程度減少肉類在冷凍保存的過程中的損耗。
所以,「殭屍肉」並不是「冷凍肉」,兩者的區別可大了!
大家要記住,冷凍肉保質期一般是6~12個月,家裡冰箱的肉就別囤太久了。
各種肉類:越快吃完越好
很多家庭的冰箱裡,就存放著不少冷凍時間過長的肉。
肉品專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李興民表示:
不同類型的肉冷凍保存時間不同,一般來說,家用冰箱存半年以上就有些長了。
那麼,各種肉類到底可以在冰箱裡存放多久呢?
根據國家標準和國外FDA等要求,常見肉類的冷藏時間不宜超過1年;水產肉類貯存期不得超過9個月。
圈圈建議大家,在冷凍肉買回後,越早吃完越好。
冷鮮肉(即屠宰後24小時內將肉的溫度降至0℃~4℃,並冷藏銷售)最好現買現吃。
如果當天沒吃完,可在0℃~4℃的環境下冷藏,3天內吃完。
熱鮮肉(屠宰後不經過任何冷藏、冷凍,直接拉到市場賣的肉),買回後當天就應吃完。
高溫下,微生物很容易汙染肉類並快速生長繁殖,安全性相對較差,尤其是夏季。
不同肉類的存放時間表:
1、雞、鵝、鴨肉——至多保存8~10個月;
2、豬肉、牛肉:至多保存10~12個月;
3、羊肉:保存時間不超過6個月;
4、魚、蝦、蟹肉:不超過1個月,長期存放易發黃、變質;
5、扇貝肉:保存時間不超過4個月;
6、醃製的鹹肉:可保存6個月。
吃肉的6個禁忌
1
別吃病死豬肉
病死的豬肉往往帶致病微生物,並且極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汙染,家庭烹飪難以殺滅病菌。
去正規超市和農貿市場購買,不要貪便宜買那些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的肉類,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買到病死肉。
2
別吃燒煮過度的肉
在200~300℃下,肉類食物中的胺基酸、肌酸酑、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
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3
忌食用高溫油炸的鹹豬肉
鹹肉含硝,油炸油煎後,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基吡咯烷。
因此,食用鹹魚、鹹肉、香腸、火腿等食品時,忌煎炸。
4
不要吃肉疙瘩
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食用則易感染疾病。
5
切忌解凍後又冷凍
解凍肉類時,最好提前從冰箱冷凍層拿出,在冷藏室放一夜,自然冷藏化凍,風味和肉汁損失最少,但化凍後忌二次冷凍。
反覆凍融的話,細菌的繁殖將變得更加瘋狂。
6
不宜用熱水浸洗
用熱水洗豬肉會影響豬肉的味道,可以先用乾淨的布將豬肉表面擦淨,然後用冷水快速衝洗乾淨。
來 源: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