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普通話與臺灣的用語屬於同一種語言,因為長時間分隔已衍生出頗大差異。這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造成相當多溝通上的困擾,在臺灣去餐廳稱服務人員為小姐是很正常的,但在大陸則是應該要絕對避免使用小姐的稱謂。對於學術專有名詞的命名與使用的差異不但相當大,而且由於科學的了解與認知常須透過適當的譯名來正確理解其內涵, 由於兩岸的科學譯名差異仍相當大,也經常有誤解產生,有時還需要輔以英文來確認。在目前交流頻繁狀況下,如何存同除異,是兩岸應該立即共同努力的方向。根據大陸的相關報導[1],新興學科(例如計算機科學)的技術名詞兩岸有差異者高達4 成,發展較為成熟的基礎科學(例如物理)也有接近20%的不一致性。詞語差異除了會造成誤解,還會產生許多不方便。兩岸用語的協商早在多年前開始進行,在兩岸官方的催生與民間的堅持之下,《兩岸常用詞典》在2012 年已付梓, 甚至有科技辭典的問世。有識人士早已超越政治立場,協商兩岸用語的一致性,促進兩岸的交流與進步。今日兩岸物理學者也將協商物理名詞用語,讓兩岸物理學術的交流能有更多的進展。
物理名詞的翻譯要能達成「信雅達」的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翻譯只是望文生義,有時會對中學物理的教學產生困擾。例如,臺灣將pressure 翻譯成壓力,中學教師常告訴學生「壓力不是力」,以免讓學生誤以為壓力是力的一種。但「壓力不是力」在學生中常當一種笑話傳誦。物體受力時,描述物體單位面積所受的力即為壓力,雖然壓力不是力,仍勉強含有力的概念,但在描述理想氣體時,壓力是氣體分子動能的表現,此時就與力的概念相去甚遠了。大陸有壓力與壓強兩種用語,壓力是力,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則稱之為壓強,應是有避免讓初學者混淆的用意。
劉源俊教授在《物理教育從名詞談起》[2]一文中指出部分目前使用的物理名詞有可能產生誤解之疑慮,該文章由物理概念的內容論述物理翻譯名詞的適當性,讓我們感受到物理名詞的訂定若是能讓讀者「顧名思義」,將有助於物理的學習。然而如果所有名詞都使用顧名思義原則翻譯,卻有些像在注釋,兩者之間如何平衡需要經驗與智慧。
物理名詞的兩岸差異影響層面甚廣,近年來有一重要的影響逐漸在擴大中, 那就是兩岸主要的大學入學考試—— 大陸的高考與臺灣的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近年來,臺灣有部分學生以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申請進入大陸的大學,大陸也有部分學生以高考成績申請進入臺灣的大學。在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情況下,日後學生直接報考兩岸大學入學考試的可能性大增。然而,在兩岸的試題中,物理名詞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且可能影響考生解讀試題所述的內容,進而可能干擾考試評量考生能力的精確度。
以下用例題說明兩岸試題中物理名詞的差異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1) Rutherford model
大陸高考,2010年上海市物理卷第1題
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這一模型建立的基礎是
(A)a粒子的散射實驗
(B)對陰極射線的研究
(C)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
(D)質子的發現
臺灣指定科目考試,2004 年指考「敏督利颱風受災地區考生補救考試」物理考科第4題
下列哪一個實驗建立了電子繞原子核運行的原子結構模型?
(A) 湯木生荷質比實驗
(B) 夫然克—赫茲實驗
(C) 康卜吞效應實驗
(D) 陰極射線管實驗
(E) 拉塞福實驗
這兩道試題皆是測驗Rutherford model 的內容,然而對於人名的翻譯,大陸高考以盧瑟福稱之,臺灣指定科目考試則稱之為拉塞福。雖然兩道試題中皆有提示電子繞原子核運行的原子結構模型,Rutherford 的譯名仍是答題重要的關鍵詞。
(2) Electric Potential
大陸高考,2010年上海市物理卷第9題
三個點電荷場的電場線分布如圖所示,圖中a、b 兩點處的場強大小分別為Ea、Eb,電勢分別為φa、φb,則
(A) Ea > Eb,
φa > φb
(B) Ea < Eb,
φa < φb
(C) Ea > Eb,
φa < φb
(D) Ea < Eb,
φa > φb
臺灣指定科目考試,2003 年指考物理考科第9題
如圖所示,甲電荷+q 與乙電荷-q,兩者相距4a,若取兩電荷連線上之s 點處的電位為零,則圖中距O 點2a 之P 點處的電位為何? ( 已知庫侖定律為F = kq1⋅ q2/r2 )
(A) 0
(B)kq/√2 a
(C)kq/2√2 a
(D)-kq/√2 a
(E)2kq/3a
這兩題都是測驗electric potential 的量值,大陸高考稱electric potential 為電勢,臺灣指定科目考試則稱之為電位。前述的臺灣指定科目考試試題可從選項中猜出電位的定義,但是大陸高考試題在題幹與選項中都沒有對電勢的定義有任何提示,所用的物理量符號也與一般普通物理原文書不同,考生非要確知電勢所指為何才能答題。
(3) Magnitude of Magnetic Field B
大陸高考,2010 年大綱全國II 理綜卷第18題
如圖,空間某區域中有一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方向水平,且垂直於紙面向裡,磁場上邊界b 和下邊界d 水平。在豎直面內有一矩形金屬統一加線圈,線圈上下邊的距離很短,下邊水平。線圈從水平面a 開始下落。已知磁場上下邊界之間的距離大於水平面a、b 之間的距離。若線圈下邊剛通過水平面b、c(位於磁場中)和d 時,線圈所受到的磁場力的大小分別為Fb、Fc和Fd,則
(A) Fd > Fc > Fb
(B) Fc < Fd < Fb
(C) Fc > Fb > Fd
(D) Fc < Fb < Fd
臺灣指定科目考試,2008 年指考物理考科第9題
如圖所示,一直角三角形線圈兩邊長分別為a 及l、電阻為R,以等速度v 通過一範圍為d(d > a) 強度為B 的均勻磁場,磁場的方向為垂直射入紙面,在時間t=0 時,線圈的前緣恰接觸磁場的邊緣。則線圈上的感應電流i 與時間t 的關係圖是下列何者?(設電流逆時針方向為正)
這兩道試題都是測驗Faraday’s Law of induction (臺灣譯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兩題都是使封閉線圈進入一均勻磁場,進而求封閉線圈所受的磁力(magnetic force, 臺灣譯為磁力,大陸譯為磁場力)或感應電流。由題幹敘述可看出兩岸對於magnitude of magnetic field B 的譯名不同,大陸高考試題譯為磁感應強度,臺灣指定科目考試則稱之為磁場強度。雖然能從試題文字猜出磁感應強度與磁場強度是相同意義,若是試題中的物理名詞不是考生平時所熟悉的,考生應試時可能需要較多時間推敲物理名詞的意義。
物理教育相關文獻指出,在大學基礎物理課程中,學生原有對於物理現象的錯誤認知很難改變,而且會影響到其對物理課程的學習[3]。舉例來說,學生通常認為物體持續運動,則該物體必定持續受到力的作用。即便大學基礎物理課程教完了牛頓運動定律,這樣的錯誤認知改變幅度仍是有限的。因此,在物理名詞的使用上應力求言明物理意涵,以避免學生植入錯誤的認知。
前述測驗相同概念內容的兩岸試題呈現了物理名詞在使用上的差異,考生對試卷中物理名詞的認知極有可能會影響其作答,進而影響得分。在兩岸物理名詞尋求一致的標準化時,也應考慮該名詞在物理意涵表達的適切性,例如電勢可能優於電位,磁場強度可能優於磁感應強度。誠如前述,物理名詞若能清楚描繪所代表的物理意象,對學生學習與考生應試都能提供相當的幫助。
兩岸物理名詞若能加強共通性,未來大學若要大規模的招生對岸學生,在入學考試試題中的兩岸物理名詞則更能互通,兩岸考生能正確的解讀試題,才能使考試發揮最佳的選才功能,兩岸人才也能有更多的交流。兩岸名詞應該優先考慮將中小學物理學名詞儘快能夠存同合異,如無法達成,也最好能將相異之處於書後以對照表列出,從而有助於考生之移地應試之機會。
參考文獻
[1]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6/5/7/102065799.html?coluid=6&kindid=30&docid=102065799&mdate=0406111725,2012 年4月6 日
[2] 劉源俊. 物理(雙月刊,臺灣),2005,(4):621
[3] Halloun IA,Hestenes D. Am. J. Phys.,1985,5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