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是我們居家生活中比較常見、而且是我們最為討厭的生物之一。有時在家裡的某些角落特別是廚房裡,我們會看到成群結隊的蟑螂,在它們的聚集之外還會發現大量的蟑螂卵以及蛻去的卵鞘,每每這時我們很多人的雞皮疙瘩估計都會起來。蟑螂不但攜帶很多的病菌,而且還糟蹋食物,損害家具、衣物等,可以說對我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把蟑螂與老鼠、蒼蠅和蚊子一起列為「四害」,成為人們重點殺滅的對象之一。
我們在家裡發現蟑螂之後,第一反應肯定是想方設法用東西將其弄死,比如用腳踩、用拖鞋拍、用紙巾按壓等,在此過程中有很大的可能會將蟑螂的身體擠爆,最後我們再對「戰場」進行清潔,成功完成一次對蟑螂的「剿滅」。不過,聽很多人介紹,殺蟑螂不能用腳踩死,據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雌性蟑螂的體內,有很多蟑螂卵,如果用腳踩死,那麼蟑螂身體爆裂過程中,這些卵會隨著衝擊力迸射出來,很多會粘到鞋底之上,還有一些可能會噴濺到比較遠的地方,當清潔不到位時,這些卵就會孵化出小蟑螂來。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蟑螂的學名叫做蜚蠊,有的地方也叫它們為偷油婆,全世界的種類可達上萬種,有名字和相應詳細記載可查的差不多有6000種,其中在我國分布的就有200多種,最為常見的種類為美洲大蠊(美國大蟑螂)、德國小蠊(德國小蟑螂)、黑胸大蠊、東方蜚蠊。
無論哪個種類的蟑螂,其繁殖能力都超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次產卵量較多,雌性蟑螂在交配以後,在其尾部就會長出卵鞘,卵鞘中發良有卵。每隔7-10天,雌性蟑螂就會產出一個卵鞘,每個卵鞘中一般都含有10-50個卵。
二是性成熟時間短,小蟑螂在孵化以後,只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可成年,之後就可進行交配繁育後代,拿平均壽命最短的德國小蠊來說,在其4個月左右的存活時間內,則至少可以產出10個卵鞘,後代個體的數量可達100-500個;而對於壽命相對較長的美洲大蠊來說,它的有效繁殖期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所以理論上最多可以產出80多個卵鞘,其後代個體的數字最多可達40000個。據測算,一隻雌性蟑螂,在其生命周期內,至少一共可以繁衍上萬隻後代(包括後代的後代等等),最多則可以達到十幾萬隻。
三是卵的耐受性很強。這主要歸功於外部包裹卵的卵鞘。當卵鞘內的卵快要發育成熟時,即便脫離了母體環境,那麼也會在卵鞘的保護下,具有較強的防水、防高溫、防衝擊等能力,處於這種狀態的蟲卵,一般是很難消殺乾淨的。
四是雌性蟑螂一次受精,即可終生產卵。這一點是非常可怕的,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雄性蟑螂,那麼只要是以前受過精的雌性蟑螂,也可以自行產卵孵化。
不同種類的蟑螂,其繁殖方式有一定的差別,多數是尾部產出卵鞘、然後置放在巢穴中的方式,而有的種類則是尾部攜帶方式或者腹部留置方式,這兩種方式都通過母體向其持續輸送營養直至卵完全發育,卵鞘脫落小蟑螂鑽出。那麼,我們在用腳踩死蟑螂的過程中,有較大的機率,被踩死的蟑螂是雄性、或者雌性蟑螂體內沒有卵鞘、或者雌性蟑螂攜帶著卵鞘但卵距離發育完全還有很大的差距,那麼,在這幾種情況下,蟑螂被踩死就被踩死了,不會出現蟑螂卵被噴濺到其它地方,然後很快孵化出小蟑螂的情況。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用腳踩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呢?當然也不是。畢竟雌性蟑螂每次產出一個卵鞘的時間僅為一周到10天左右,而卵的成熟和孵化時間也僅有半個月左右。一旦我們所踩的蟑螂,正好體內有卵鞘,而且其中的卵也剛好處於馬上就要孵化的成熟階段,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一定的機率,使小蟑螂從部分卵鞘中提前被釋放出來,而且會隨著蟑螂身體的爆裂,這些小蟑螂被衝擊到四面八方,由於小蟑螂的體形很小、顏色又很淺,而且出生就能夠快速行動,我們很難及時發現、清理或者消滅它們。
所以,居家消滅蟑螂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幾種措施的綜合應用,首要的就是及時進行室內的深度清潔,不留衛生死角,不在明面放置食物和油料。同時,在家裡的適當位置和角落裡,放置一些蟑螂藥、蟑螂筆、蟑螂粘捕盒等,從而逐漸減少家中蟑螂的數量。而一旦在地面上遇到跑動的蟑螂,首選方案就是拿紙斤或者抹布壓蓋住,然後再行處置。如果來不及也可以用腳踩,不但踩,而且要用力多踩幾次,事後記住一定要全方位做好清潔工作,鞋底當然是重點,另外所踩點位周圍數米之處,也要立即認真查看和清掃,儘量消除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