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在威海路一家健身工作室,私教的資質證書大多是英文的。
上周發生的20歲女子健身房猝死的事件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對於健身房私教的集體「吐槽」。記者調查發現,私人教練,這個聽上去「很上檔次」的職業,由於準入門檻低,加之監管缺位,爆發出了種種問題。
健身未果卻「傷身」
在靜安寺上班的市民張小姐向記者回憶了她的「慘痛」遭遇。去年底,她在五角場某知名健身房買了6節拉伸課,售價近2000元。第二節課上,她藉助瑜伽球俯身拉伸手臂。此時,私教走了過來,還沒等張小姐反應過來,就使勁把她的肩膀往下按。「我痛得大聲慘叫,眼淚都下來了。」張小姐說,她覺得肩膀發麻,整條手臂都在發抖,私教卻安慰說沒事。張小姐的右手休養了近兩個月才恢復正常。
因健身不當引發身體損傷的案例近年來時常見諸媒體。央視在今年5月曾報導,北京一名研二學生珍珍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健身連鎖機構購買了4500元的私教課程。3個月練下來,珍珍右膝蓋開始疼痛,醫院診斷結果是右側膝蓋內側半月板后角二度損害。維權的時候,這位教練拿不出任何職業認證。
實際上,為了儘快出成績、出效果,私教或多或少都存在制定的運動計劃強度過高的情況。私教教齡近10年的業內人士李先生說,強度過高引發的損傷,比較常見的是膝蓋半月板損傷、跟腱損傷、腰部拉傷等。
而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研究生導師陸大江教授則對一些女生為了追求短期瘦身效果,聽從一些私教加量加壓訓練的做法感到痛惜。他告訴記者,有實驗觀點指出,過高強度的運動甚至會影響女性的生育能力。
資質無統一標準
陸大江表示,目前健身行業比較認可的資質證書有兩類,一類是「國職證」,即由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與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培訓、考核後頒發的相應等級的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另一類是民間機構認證的資質證書,或健美比賽的獲獎證書,比如亞洲體適能私人教練證書(AASFP)、美國體適能四大認證等等。
陸大江透露,上海目前持國職資質上崗的專業私教(業內又稱「社會體育指導員」)約1.6萬人,這些專業私教已經接受了12個科目總計105個學時的基礎學習。而有些民間認證機構在專業標準上相對寬鬆。
但是,「國職證」屬於水平評價類,即對達到相關技術標準的教練頒發相應級別的證書,並非強制性的。健身教練想上崗,並不代表其必須通過國職考試,取得「國職證」。換句話說,目前整個健身行業對於私教的上崗資質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私教的從業門檻有多高,完全由各家健身機構自己把握尺度。
辦卡才能查資質
從業10餘年的譚先生告訴記者,業內私教來源大致有三類,一是各大體育院校的畢業生,二是退役運動員,三是社會健身愛好者。「由於從業門檻完全由健身機構自己把握,私教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甚至無證上崗也是很有可能的。」
上海這些健身機構中的私教資質如何?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家。
記者首先來到了威海路上的一家小型健身工作室,在進門醒目位置,掛有多位私教的相關證書,但證書內所寫內容全都是英文,普通人很難明白這些證書標註內容的實際含義。
記者隨後又來到位於寶山大華的一家連鎖健身會所,面對記者提出的教練資質問題,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滿不在乎地回答:「你既然來了健身會所,就不應該質疑教練。如果你質疑我們的教練的話,那麼我跟你說,全上海沒什麼適合你的。」他接著說,如果想進一步了解私教的信息,要辦會員卡,辦了卡,才能提供證書查驗。
需要建立準入制
陸大江表示,健身行業目前基本處於行業自律狀態,的確存在監管盲區,特別是針對私教的監管。他建議,可以參考遊泳、攀巖等高危行業的監管方式,建立健身教練準入制。
據了解,在我國大眾體育健身項目中,遊泳、潛水、攀巖、滑雪等屬於高危體育項目,相關教練資格實行準入制,即從事指導教學的人員必須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才能上崗從事相關工作。
比如,遊泳教練員想要取得「遊泳教練員證書」以及「救生員證」,除了要掌握200米不間歇連續遊、速遊、心肺復甦、多泳姿等技能外,還需要通過教學手勢、技術要點等理論考試。陸大江認為,今後健身教練若要上崗,必須持有紅十字會頒發的急救員證書,以提高私教對意外情況的應急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