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把瓢蟲叫做「花大姐」,好名字!瓢蟲,朱紅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圓點,特別漂亮。圓點是有定數的,不能瞎點。小圓點,叫做「星」,有七星瓢蟲、十四星瓢蟲……星點不同。有的瓢蟲吃蚜蟲,是益蟲;有的瓢蟲吃馬鈴薯嫩葉,是害蟲。我說,吃馬鈴薯嫩葉的瓢蟲,你們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蟲嗎?」——汪曾祺《昆蟲備忘錄》
幫孩子選擇這本《MOVE圖鑑昆蟲》是源於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汪曾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在小學三年級的課本裡,有一篇課文《昆蟲備忘錄》就是講各種各樣的昆蟲知識,汪老非常喜歡這些小東西,寫出來的文字也是頗有童趣。讀到他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蜻蜓、瓢蟲、獨角仙還有螞蚱,是不是令人一下子回到小時候?
現在的孩子整天困在課堂上,很多娃對這些小昆蟲已經沒有感觸,兒子在學到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很多疑惑,「蜻蜓的複眼是怎麼回事?瓢蟲為什麼口味不同呢?獨角仙的力氣真的很大嗎?螞蚱為啥會吐口水?」
這些小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日本講談社出版的《MOVE圖鑑昆蟲》裡找到答案。這是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養老孟司審定的一本面向孩子們的昆蟲科普書籍。超大開本、超清寫實照片和詳細示意圖,讓你一拿起就捨不得放下。不僅如此,書中對於昆蟲的分類和命名以及生活習性,都講解得非常專業。
細節之美:目錄
《MOVE圖鑑昆蟲》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從目錄就可以看出來。首先是講解「本書的使用方法」,每一種昆蟲介紹頁面都分為:生態頁和標本頁兩部分。其中穿插著「昆蟲檔案」「專欄」「放大鏡」等小工具,圖片的尺寸標註也清晰明了。
其次按照不同的昆蟲科目來編排順序,比較貼心的是採用了各種彩色長條來做分割,這對於喜歡各種色彩的孩子來說,很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書中將昆蟲分為13大類: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脈翅目、蜻蜓目、蜉蝣目、直翅目、螳螂目、竹節蟲目、半翅目、蜚蠊目和其他節肢動物。每種條目下面都詳細列出所屬的昆蟲名稱,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蝴蝶,就屬於鱗翅目;而蒼蠅蚊子則屬於雙翅目;螢火蟲和天牛則是鞘翅目。怎麼樣,是不是一目了然?
目錄攤開,就是一幅高清大圖。字體大小適中、錯落有致,留白處穿插的9幅實物昆蟲照片更是賞心悅目,讓孩子一下子就情不自禁地翻閱下去。
汪曾祺筆下的昆蟲長啥樣
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汪曾祺在語文課本裡提到的這三種可愛的小昆蟲吧。
獨角仙:
獨角仙的學名叫做犀金龜,犀金龜是一個大家族,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長有堅硬的前翅(鞘翅)和圓乎乎的身體。只有雄蟲的頭胸部才有角,與同類爭奪雌性時,角是它們最重要的武器。
世界上最大的犀金龜是美洲的一種是金龜。全世界共有1600多種已發現的犀金龜,有的犀金龜頭部和胸部,長著數根發達的角,非常震撼。不僅美洲,亞洲和非洲也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犀金龜。
瓢蟲: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瓢蟲,瓢蟲可是畫家的最愛,比如齊白石就很喜歡。瓢蟲家族各個成員所吃的食物是不同的,有的是肉食類都是草食類,前者主要捕捉蚜蟲,後者食用植物的葉子。難怪汪曾祺的課文裡面寫,希望它們能換換口味呢。
瓢蟲喜歡集體過冬,他們會聚集在石頭下,倒木下、建築物的廊下等處集體抵禦寒冷的冬天。瓢蟲的大家族也比較多,除了我們最熟悉的七星瓢蟲,還有十三星瓢蟲、馬鈴薯瓢蟲、四斑裸瓢蟲等等。
螞蚱:
學名叫蝗蟲。蝗蟲喜歡吃草,它們大多生活在草叢裡,非常善於隱藏自己,一般在晚上出來活動。蝗蟲家族的身體沒有什麼武器,但它們可以用粗壯有力的後足使勁蹬向地面,借勢跳得很高,以此來逃脫天敵的捕食。
雌性蝗蟲的身體比雄性大,它們的頭部很大,觸角較短。蝗蟲還有著一對複眼,在光線明亮時眼睛是淺褐色的,在昏暗的地方是深褐色的,所以黑夜裡照樣能看清東西。
夏末秋初的時候,雄性蝗蟲會在黃昏時分發出美妙的聲音,吸引雌蟲來交配。難怪這段時間走到小區草坪那,都能聽見一陣「唧唧」的聲音呢,原來是它們在求偶呀!
可以從小讀到大的《MOVE圖鑑昆蟲》
書中還介紹了其他昆蟲的習性,比如蜻蜓、蝴蝶、蜜蜂還有蜘蛛等,對照著這本《MOVE圖鑑昆蟲》再去看小學語文課本上關於昆蟲的篇目,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
哪怕就是看看圖片,也是超級養眼的。大孩子和小孩子看起來都很好,這本書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就算是成人,讀來也是非常有趣的,所以呢,這不僅僅是一本適合兒童的繪本,更是更是不分年齡的科普書。
孩子為什麼要讀科普書呢?很簡單,這樣的書能夠幫他們去發現生態之美,親近自然,繼而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求知慾望。達爾文小時候也是從迷戀昆蟲開始,慢慢進入科學的世界繼而發現了進化論的。
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裡,離自然太遠,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來讀一讀這本圖鑑。帶著這本書,回到山野裡,和孩子一起發現昆蟲之美、生命之美。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新物種等著他們去探索呢!
現在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一頓飯錢帶孩子走進奇妙的昆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