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體育鍛鍊,可增強孩子免疫力。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幼兒園即將開學,很多家長的心不由自主地提了起來:小孩一上幼兒園就生病,怎麼辦?「每次開學都很擔心,孩子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一個學期就發生好幾次。」家長陳女士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
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容易生病,這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和兒科醫生的「共識」。如何預防和應對?記者採訪了我市兒科專家。
現象
幼兒園開學季就診患兒往往明顯增加
「一般情況下,幼兒園開學大概2周左右,我們會明顯感覺到兒科就診患者增多,高峰期兒科日就診量甚至達1000多人次以上,而且這個高峰期往往會持續到寒暑假假期開始一兩周以內,尤其是在某些傳染病如流感、秋季腹瀉、手足口病等流行季節,兒科不管是病房還是門急診普遍都超負荷運轉。」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副主任醫師張麗蓉說,近半年由於加強疫情防控,就診量降到原來的1/5-1/3,家長接受了健康宣傳教育,學校的防控措施也進一步細化,說明科學防控及合理救治對傳染病的控制是非常有幫助的,廣大家長也不用擔心開學後疾病會較大範圍傳播。
張麗蓉說,兒科常見多發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咽頰炎、百日咳、肺炎、手足口病、病毒性腸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它們具有傳播快、流行廣且不可預知等特點。
探因
抵抗力差、密切接觸等導致幼兒疾病多發
張麗蓉分析,幼兒園內人員較密集,孩子相互之間密切接觸,傳染病容易傳播。幼兒活動量相對較大,生活作息相對不規律,好奇心強,玩耍時手部的使用也較多,然而衛生意識不夠,自理能力有限,讓他遵守社交距離、戴口罩的防控措施比較困難。
其次,3-6歲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身體各系統發育還不完善,自身抵抗力比較差,容易受各種疾病因素的幹擾。
另外,環境的改變可能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環境中可能存在某些致病因素或者致敏原,許多過敏的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咳嗽、喘息,寒暑假就緩解。另一方面是孩子需要適應環境的改變,在適應的過程中會出現作息紊亂,分離焦慮,睡眠不安等表現,心理的不適應會對機體的免疫力造成影響,導致疾病的發生,同時心理的不適有時也會以軀體不適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腹痛、頭暈等,也增加了孩子因病就診的機率。
支招
如何較好地預防孩子上幼兒園生病?
張麗蓉認為,要減少孩子上幼兒園後生病的機率,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和配合。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都需要注意學習有關傳染病的相關預防知識。」張麗蓉說,通過現在學校實行的「晨午檢」制度和家長家中的自查(如口腔有無潰瘍、有無皮疹、發熱、腹瀉等症狀),在傳染病流行季節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家校聯合,通過繪本故事、唱兒歌、話劇表演等方式讓孩子學習疾病預防的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主動抵禦疾病的能力,比如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知識的宣傳,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都學會了「七步洗手法」,懂得通過戴口罩可以預防病毒感染。
當然,學校也需要按相關規定及指引做好幼兒園教學及活動場所、用具等的清潔消毒工作。
作息規律提供均衡營養:開學前儘量及早鍛鍊孩子規律的作息習慣,同時,學校與家長在給孩子準備膳食時,需要注意三餐的合理分配、食物種類的多樣化及均衡營養,這就需要學校和家長學習和了解營養的相關知識,或在兒童保健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對孩子的飲食做一些調整。
加強鍛鍊增強免疫力:適當的體育鍛鍊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無論是什麼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鼓勵多參加體育鍛鍊,可以教幼兒做簡單的體操、跑步、拍皮球、扔沙袋、蕩鞦韆、滑滑梯等體育運動或體育遊戲,多到郊外、戶外活動,儘量少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活動。
定期體檢防患於未然:張麗蓉認為,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家長應按時帶孩子接種疫苗,因故漏掉某些疫苗的接種要及時補種。接種疫苗後有個別孩子會產生輕微的臨床症狀如低熱、接種部位局部紅腫、硬結等,大多為正常反應,不應因輕微的臨床反應拒絕給孩子進行疫苗的接種,但需注意疾病急性期或是嚴重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等情形需諮詢專業人員後再決定是否能夠接種。
此外,還要帶孩子定期體檢,發現孩子在生長發育、營養、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或某些疾病的萌芽狀態可以及時發現,儘早幹預,以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張麗蓉稱,如果孩子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首先不要驚慌,孩子生病也並不一定表示免疫力太差,有可能只意味著他接觸了某些他從前未接觸過的病毒,有研究認為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一般在一年可以有4-6次的感冒,隨著年齡的增長頻率會逐步減少,抵抗力正常的成人一年也會有1-2次感冒。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好,肯吃肯玩,症狀輕微,一般可以對症處理及居家隔離觀察,但是如果出現精神萎靡、胃納差、反覆嘔吐腹瀉、高熱不退、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等嚴重表現,或家長無法判斷孩子的情況,應該及時就醫。
來源:惠州日報、惠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