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高校,煙臺大學是國內距海最近、擁有海岸線最長的濱海大學。這所成立只有35年、以理工科見長的年輕學校,去年在學科建設、服務地方、師資隊伍等方面「全面開花」,「天時地利人和」是它現有的狀態。在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校企融合方面,煙臺大學有著怎樣的發展思路?它能為其他學校帶來哪些借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省政協委員、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張偉進行了專訪。
山東省政協委員、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張偉
每年招150位青年學術骨幹
勢頭五年內不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2019年,省市共建煙臺大學,讓學校躋身山東省重點支持建設高校行列,學校事業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作為煙臺的城市名片,煙臺大學在提升辦學層次和綜合能力方面有哪些突破,將會有怎樣的規劃和舉措呢?
張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要做好這項工作,學校就得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的質量和水平。這其中學科和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應當是學校發展最為根本的內容。
在學科建設方面,2018年,煙臺大學藥學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立項建設,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2019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入列省「一流學科」立項建設;數學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前400名。法學學科進入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行榜前20%。這都是煙大學科建設的重大突破。剛剛進入2020年不久,藥學學科的ESI排名也進入了全球前1%,這又是一個新的突破。
學科建設的突破是需要人才隊伍做支撐的。這兩年,我們很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因為學校辦的好不好,關鍵還是要看是否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一方面,學校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我們通過「一事一議」引進的兩個項目,藥學、材料兩個學科都進入了山東省一流學科。
另一方面,學校計劃每年招100-150名博士以上高層次學術骨幹。因為人才缺口比較大,可能近五年都不會減這個勢頭。現在各個高校和地方對人才的爭奪也比較激烈,都在千方百計吸引一些高端人才。無論是學校還是地方,要想發展好都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支持。所以在人才引進方面,學校想了很多辦法,下了很大力氣。
建立煙大開發區科教園區
服務煙臺就是服務山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在區域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科技進步和人才智力支撐的當下,煙臺大學做了哪些貢獻,未來將怎樣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工程呢?
張偉:學校在2018年第四次黨代會上確定了「一二三」發展戰略,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提升服務地方的水平。學校也把這方面作為發展的一個特色來打造。煙臺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提出了「立足煙臺、融入煙臺、服務煙臺」的理念。煙臺作為山東省的重要城市、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三核」之一,我們認為服務煙臺就是服務山東、服務國家。在服務煙臺方面,我們也做了一些探索。
煙臺大學藥學院是和山東綠葉製藥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學院。因為它的機制比較靈活,校企進行資源共享,因此發展很快。煙臺大學是1984年建的,而藥學院是2000年才建的,2000年到現在也只有20年時間,但它已經成為了煙臺大學發展的龍頭。
在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煙臺大學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的佔地一千多畝的科教園區正在推進,園區將圍繞開發區高端化工、生物科技、現代海洋、高端裝備等產業,布局化學化工、生物食品、海洋科學、機械工程等學科群,強化學科與城市發展需求的契合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您剛剛提到未來要建設科教園區,現在建設到什麼階段了?
張偉:科教園區是與開發區戰略合作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臺經濟開發區在其區域內靠海邊的地方,要建設14.2平方公裡的煙臺八角灣國際人才港,重點吸引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們作為地方高校也有發展的需求,也有和地方加強合作的願望。在這種情況下,煙臺大學就與煙臺經濟開發區達成了一致。
去年一年集中做整體規劃設計,現在做單體設計,現在就差動工了。這個科教園區計劃分兩期建設,從動工到建成估計需要兩三年。一期工程,1-2年就能建成。
未來這裡要打造成什麼呢?我們要過去四個和開發區產業對接比較好的學院,離開發區越近,就越能更好的加強聯繫、開展合作。我研究了一下,校企合作服務地方,有個服務半徑的問題,離得越近,服務效果更好。因此,我們決定讓學校的四五個學院,集體「搬」到開發區裡面去。
校企合作方面下大力氣
建成新華三數字創新學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在校企共建專業方面,煙臺大學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張偉: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們下了不少力氣。不久前,我們和煙臺龍口的山東裕龍石化有限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一是人才可以共享。裕龍石化作為剛起步的大企業,建成以後會引進相關專業的人才。這些人才作為產業的領軍人才,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是有益的,比如這些人才能為學生授課。學校裡的相關人才,也可以支持企業的科研開發項目。
二是學校相關專業可以為企業進行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根據學生的意願,一部分學生畢業後可以到裕龍石化就業。作為剛起步的企業,肯定需要各個層次的人才,而我們可以在教育教學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的培養,滿足企業人才需求。比如,在學生的培養過程當中,可以直接與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直接生產一線,接觸企業實際。
煙臺市政府、新華三集團和煙臺大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共建煙臺大學新華三數字創新學院,助力煙臺市新一代信息技術千億級主導產業。新華三集團是一個很優秀的企業,技術能力也很強。對煙臺大學來說,我們有計算機相關專業,也有人工智慧研究院。所以我們想在數位技術領域,特別是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等領域,與新華三集團開展全方位合作,借力新華三集團的技術和人才,用來支撐支持我們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專業建設,開展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
留住人才
「我向海而生,你為夢而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2019年,《煙臺大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出臺,裡面提到的「九項工程」應該就是今年學校的重點任務吧?
張偉:去年底,煙臺大學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出臺了《煙臺大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打造「九項工程」,即黨建思政引領工程、本科質量提升工程、育人體系深化工程、學科建設突破工程、師資隊伍優先工程、科學研究創新工程、校地校企融合工程、民生改善幸福工程、管理服務強化工程,旨在進一步激發師生員工投身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加快提升學校內涵建設水平和綜合辦學實力。
這「九項工程」已經列為學校2020年的重點任務。校領導牽頭,專班推進,定期調度,讓「九項工程」都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比如,在人才引進方面,未來要引進150名左右的博士以上層次的學科帶頭人。現在各個高校都注重人才引進,煙臺大學吸引人才的地方從地域上來講,主要還是城市正處於上升期,環境好發展前景好,且屬於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城市之一。
作為學校也為新引進的教師提供更好的服務、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對於領軍人才,還有直聘教授的政策。我們今年準備拿出專項經費,鼓勵年輕教師出國進修,使他們的科研工作儘快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些都對青年人才有很大吸引力,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上升通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人才引進來之後,怎樣才能留住他們呢?
張偉:當然還是我們經常說的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對年輕人來說,要能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預期,在這裡工作,將來的發展會比較好。這就需要學校上下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環境,包括政策環境、文化環境等。比如,某個學科專業發展得好,這就會形成正向激勵,容易吸引人。我們引進了更多的人,他們共同把這個學科建設的更好,那麼大家留下來的願望也就更大了。
我們希望新的博士來了之後,能儘快有一個科研團隊的歸屬,而不是游離在外。單打獨鬥很難做,需要這部分人才能夠儘快融入一個團隊。在集體裡大家互相幫助支持,學科也會發展更快,自己也會更快成長。
我們要求引進的人才,必須要有明確的學科歸屬,這個人是要落到哪個團隊去。我們不只是需要找人過來教授一門課程,重要的是需要他們參與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所以學科歸屬非常重要。這麼多的學科,如果不考慮學科發展,引進來100個人,也難以形成聚集效應,更別說要打造學科高地了。
我向海而生,你為夢而來。向海而生的煙臺大學一定會成為各類人才實現夢想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