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牛彥元 黃彬
手繪天氣圖是一件極其講究的事兒。
先說準備。一張印著中國地圖的白底兒紙,質地要厚,上面繪著各城市、觀測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脈等地理標誌。不同的線,粗細、顏色不一樣,用的筆也不一樣。想把線畫得「順」,得一氣呵成。眼睛看著標好的數據,腦子裡判斷出線的位置,手裡的筆也得跟上。畫出清晰的天氣圖,靠的是一次次利落的手起筆落……
如今,隨著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天氣圖早已實現輕點滑鼠就能夠自動生成,3D顯示、多種類型數據疊加、自由縮放……可每一代預報員始終將服務民生的初心寄托在那一張張圖裡。
一
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的記憶裡,他當年光是練習把線條畫流暢就花了大半年時間。
1989年,孫軍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畫天氣圖,「每天要畫六張以上」。剛開始繪圖的時候,線條很亂,粗細也不均勻,讓他有點受挫。當時看老預報員畫的圖,他都是抱著欣賞的態度,面對那些優美的天氣圖,連做預報的心情都會好起來。「他們有的畫了四五年,甚至十幾年。」
1978年4月的一張手繪天氣圖。牛彥元 攝
那時候,天氣圖是做預報的主要依據。每天早上8點,由當時通信臺工作人員負責把各個站點的實況監測數據填到紙上,然後送到天氣預報會商室,由孫軍和他的同事輪班手繪天氣圖。
繪好的天氣圖最終會被擺放在會商室,由值班預報員進行分析。這時候,會商室儼然成了圖紙的海洋。「最多的時候得掛上十來張天氣圖。」孫軍說,當時可供參考的資料除了天氣圖以外,實在太少。風雲衛星處於起步階段,每隔六七個小時才能提供一次資料,還有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的一些產品圖、日本的傳真圖都要打出來掛上,供預報員參考。
結論當然也是粗放型的。在一塊大型塑料板上,壓著一張中國地圖。預報員會把預報結論用筆在地圖上圈畫出來,這些「圈」大多是大尺度區域性降水的落區——10毫米、25毫米、50毫米等等,天氣預報影視製作也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完成這些工作,往往已經到了下午四點多。
當時天氣預報製作的速度很慢,可孫軍還是感懷當年的積累:「通過繪製天氣圖,能夠了解天氣系統時常在什麼地方發生、有多強,對於現在做預報的時候訂正數值預報結論很有用。」
如今,在許多高校氣象專業本科課程中,手繪天氣圖仍是必修課。畫一畫,學生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天氣系統的演變。
二
在氣象業務中,紙上的天氣圖,終究還是「老去」了。
1995年,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MICAPS)啟動開發。1996年6月,MICAPS系統初級版本在中央氣象臺投入業務試運行,天氣預報的自動化水平得以提升。
手繪天氣圖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逐漸被機器所取代。「最早是從比較簡單的高空圖開始實現自動繪製,後來就是更加複雜的地面圖。起初我們還需要人工修改訂正,經過不斷完善,到現在已經基本能滿足天氣分析預報的需求了。」孫軍說。
到了2011年,天氣圖已經基本能夠實現在電腦上自動生成。這一年,劉湊華剛剛上崗,成為一名預報員。
MICAPS系統截圖。
如今,年輕的他已經是中央氣象臺的一名副首席。而天氣圖的繪製也進一步智能化,比如線條密度都已經能夠通過滑鼠縮放控制。「現在觀測站點密度較以前大大提高,放大後就可以清晰地識別這些站點的詳細信息。」此外,天氣圖也從平面到了立體,能夠疊加不同圖層,把最新的風雲四號衛星雲圖、新一代都卜勒雷達觀測圖、降水實況圖整合到一起。
而天氣圖,也早已不再是預報員得出預報結論的唯一參考——過去,實況數據在手繪天氣圖上呈現,預報員「看圖說話」,進行線性外推;現在,實況數據會被數值預報模式「吃進去」,通過複雜的運算,由機器給出結論。
現在,天氣圖的價值類似於一把篩子,依據它從多家數值預報模式輸出的結論裡,選出更可信的。比如,數值模式在前一天夜裡預判出第二天的天氣形勢,劉湊華需要在第二天早上結合衛星、雷達以及地面觀測等實況數據進行再分析,判斷該數值模式預測結果的可信度、偏差程度等。
三
對天氣圖的依賴程度在降低,可護佑民生的心意沒有變。
孫軍說,三十年前他剛工作的時候,還沒有視頻會商機制。因為當時資料有限,每天都要搶在預報之前,給天氣系統可能波及地區的預報員挨個打電話,討論天氣形勢,確定影響程度。
劉湊華現在做預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需要更加高效、精準的預報方式來開展個性化服務,「海澱下雨,東城不下雨。這樣的精細化預報程度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至於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數值模式不斷發展,由「機器大腦」給出的預報結論將會越來越準確,預報員主觀經驗的參考價值將會越來越低。「這是好事兒,是氣象工作者為之不懈努力奮鬥的目標。預報員的根本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讓預報更準確、服務更精細。未來,預報員的工作可能會轉變成把機器給出的複雜信息,轉化成更貼近公眾生活的多樣化服務產品。」劉湊華說。
技術手段在變,數據呈現方式在變,可天氣圖永遠不會被淘汰,孫軍和劉湊華對此都非常篤定。「現在天氣圖的形式、種類已經豐富多了,我們需要藉助這個工具去理解大氣狀態。獲取的信息越多,就更需要利用天氣圖來挑選最需要的東西,不然預報員會被這些信息淹沒的。」孫軍說。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0月12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