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新青年 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 收錄於話題#非虛構寫作14個
「當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與趨勢」學術研討會暨 「故鄉紀事·愛故鄉現場報導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2019年9月14日至15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和廣東金融學院鄉村文化研究及非虛構寫作中心主辦了「當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與趨勢」學術研討會暨「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獲得「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優秀作品獎的代表一起,就非虛構寫作與大學教育、人才培養、鄉土書寫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非虛構寫作者也分享了各自的寫作經驗和困惑。研討會和頒獎典禮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承辦。
近些年,每到春節前後,移動網際網路平臺都會流行各種返鄉文化,有的情真意切,有的發人深省,也有的獵奇賣弄、消費鄉土。為了更好地反映新時代新鄉村的新面貌,也為了推動大家熱愛故鄉、發現故鄉之美,2019年農曆歲末臨近,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與《崖邊》公眾號共同發起「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徵文活動,期待各行各業的朋友們用非虛構寫作的方式來寫故鄉人、講故鄉事、抒故鄉情,寫作者既可以是返回故鄉過年的外來者,也可以是在本鄉本土建設家鄉的實踐者。故鄉不只是鄉村,凡是有生活記憶、有奮鬥經歷的地方,都是我們心中的故鄉,都是值得我們去書寫、去發現的對象。
此次活動邀請黃燈(非虛構作家,廣東金融學院財經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組長)、魯太光(文學批評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副組長)、劉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黃志友(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郭春林(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潘家恩(重慶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閻海軍(非虛構作家,媒體工作者,《崖邊》主編)、範雨素(作家,皮村文學小組成員)、孟登迎(中國社科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沙 垚(鄉村傳播研究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磊光(作家,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張慧瑜(基層傳播研究者,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發起人)等學者、作家、社會工作者擔任評委。
大賽共設立年度作者獎 1 名、年度作品獎 1 名、年度故事獎 1 名、年度人物獎 1 名、 年度新人獎 1 名和優秀作品獎 30 名。截止2019年3月底,評委會共收到 293 篇作品,總字數超過一百萬字,經過嚴格公正的評選,最終評選出35位獲獎者,獲獎者有大學生、博士、高校老師、媒體人,也有基層工作者、普通勞動者,僅獲獎者就來自於北京、上海、廣州、浙江、江蘇、重慶、河北、河南、福建、雲南、湖北、湖南、貴州、吉林、山西、山東、內蒙、海南、新疆等20餘個省市,充分說明「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大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21世紀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群眾寫作運動。
獲獎者合影照片
9月14日晚上,「當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與趨勢」學術研討會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召開,由廣東金融學院財經與新媒體學院院長黃燈主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克致辭。張克教授代表主辦方歡迎非虛構寫作專家和寫作者來到深圳,深職院是教育部示範級的職業技術學院,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在人文教育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紀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孟登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裴蓓老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非虛構作家蕭相風、非虛構作家閻海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讀博士、前央視記者劉楠、《沙井村紀事》作者史慶芬等分別就非虛構寫作的社會價值、與大學通識教育的關係以及培養青年人才的綜合素質等問題進行了研討,黃燈老師特別向大家展示了鄉土文化研究聯合課程的情況,提出把鄉土文化、文化研究、非虛構寫作的理念引入到大學教育的可能性。
與會者嘉賓認為,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非職業化的、全民都可以參與的文化形式,是人們表達情感、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媒介。在地方文化整理、非物質文化保護、生態理念傳播、鄉土價值守護等方面,非虛構寫作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能夠發揮中介和平臺功能。當然,非虛構寫作的技巧、敘事策略和採訪、調查的基本方法等,也需要開發和總結,把優秀的非虛構作品以案例教學的方式作為大學人文和通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幫助年輕人更加辯證地理解世界和社會的多種樣態,對社會階層分化、環境生態保護、新技術挑戰和新媒體素養等公共議題有深刻的理解和文化自覺。
9月15日上午,舉辦了」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深圳《青年雜誌》副主編黃東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譚屬春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紀蘇老師擔任主題演講嘉賓。黃東和老師分享了非虛構寫作與故鄉的關係,指出故鄉不只是出生的地方,也是成長、工作的地方,比如深圳作為移民城市,是人們的新故鄉。近些年,黃老師擔任深圳全民寫作計劃活動負責人,一直推動「全民寫作·睦鄰文學獎」的活動,用社區文學這一發達國家的經驗,來鼓勵大家寫深圳故事,寫身邊故事,促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讓更多新深圳人融入新故鄉。
頒獎典禮照片
譚屬春院長講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和發展規劃,強調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和國家建設的重要意義,深圳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所培養的高端技術人才,這才是支撐實體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基石。劇作家、批評家黃紀蘇老師從自身經驗談起,他除了寫戲劇、批評文章,還偶爾作曲、寫歌詞,他認為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從事包括寫作在內的藝術創作不應該是專業作家、藝術家的事情,其實人人都可以進行文學、藝術創作,作為一種個人情感、思想的表達,這是中國在經歷了物質進步之後,下一個發展階段應該重點解決的精神和文化問題。這次非虛構寫作大賽由民間與體制聯合促成,是社會力量興起的象徵,有助於增加國家、市場與社會的互動性。應該多建立一些平臺和機會,讓普通人掌握抒情能力、敘事能力,加入到文化藝術創作中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主題演講的過程中,主辦方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獲獎者也紛紛發表獲獎感言。
與一般的學術研討會不同,這次會議邀請了全國各地的獲獎嘉賓到深圳開會,很多是從事普通工作的一線勞動者、在讀大學生和退休老人,這正好體現了非虛構寫作的包容、自由和平等的精神,非虛構寫作本身也是一種不受職業、年齡、地域、學歷等外在條件限制的寫作方式。身處偉大的時代,優秀的非虛構作品來自於生活和人民,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精神,見證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將繼續推動愛故鄉非虛構寫作活動,鼓勵每個人拿起筆來書寫偉大的時代和腳下的土地。
原標題:《現場報導 | 「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