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夏季到來很多小熱帶魚都不需要加溫了,這是我們飼養起來比較省事的原因之一,一個簡單的小魚缸,或者整理箱、泡沫箱都可以隨便拿來養魚。
尤其是各種小型熱帶魚,比如孔雀魚、斑馬魚、燈科魚、鬥魚、藍曼龍、月光魚、瑪麗魚、迷你鸚鵡魚等。
這些小型魚都是非常容易飼養的品種,而且很多繁殖起來也是非常容易的。
想要快速繁殖,就要購買成年魚
首先比較容易生小魚的,就是一些卵胎生魚類,最為普遍的還是首選孔雀魚,其次是月光、瑪麗類的,另外還有牡丹魚、紅箭魚或者觀背青鱂,不過觀背青鱂比較貴,而且並不耐高溫。
事實上這些卵胎生觀賞魚,耐高溫的也不多,因此我們最好還是要把它們放置在室內背光的地方飼養,再一個就是,飼養容器不要太小,以防缺氧,如果是空間足夠大,可以添加一個水妖精或者小外掛,一定注意飼養密度。
同時還要注意到的就是,有些此類小型魚在不透明的容器中,會有部分跳缸的現象,因此剛開始飼養時,水位一定不要過高,等到它們適應環境以後,就不會有問題了。
因為夏季的時間並不長,如果我們想要儘快的獲得小魚苗,那就必須購買成年魚,我的建議是到專業的魚店去購買,而且儘量不要去貪得無厭的混養,否則它們會死得很慘,一個四五十釐米的小型長方形魚缸,加個水妖精,飼養三、五對種魚,就很好了,很快它們就會繁殖了。
當然選魚的時候,我們儘量挑選腹部膨脹較大的雌魚,以一次二雄的比例搭配為好,需要單獨設置繁殖缸,並且提前困水一周,這樣對於任何的雌魚不會造成新水刺激,即使繁殖結束也不會有生命之憂,這一點一定切記。
注意水質水溫、小魚苗餵養,大魚的淘汰
上述的卵胎生觀賞魚,雌魚生產完後,還是需要單獨靜養三天的,如果水體較大、栽種水草過多,也可以大小魚混養,任其自行繁殖,然後那小魚慢慢提出單養為好,因為隨著小魚苗的逐步增多,水體就會逐步缺氧,或者是魚兒密度過大,它們也會患病。
目前一般的室內都會有製冷設備,溫度也不可能太高,光線也比較合理,基本也不用去刻意降溫或者照明了,給它們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繁殖是很快的。
小魚苗的餵養有條件的可以投餵豐年蝦和魚蟲或者蛋黃水、剪碎的紅蟲湯等,沒有條件的,壓碎的魚飼料也是可以的。
有些大魚可能在我們購買時會帶病或者體質較虛,也有可能會出現生育難產、新水刺激過度以及其他疾病等,對於這樣的親魚,我們要適時淘汰掉,以免感染其他觀賞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能保小不保大了。
鬥魚是可以在極小的容器中飼養,但是水質和水溫問題絕對不能忽視
隨著氣溫回升,很多魚店都開始售賣鬥魚,一條鬥魚就在一個小袋子裡單獨裝著,在我們看來它們並不懼怕缺氧。
事實上,這些鬥魚在袋子裡的時間有多長,我們並不知道,因此在購買時,我們一定要觀察袋子中的水質情況,以及它們的狀態。
很多新魚友會說了,只要我拿起袋子,它們當然會嚇得活蹦亂跳,看起來都很好。
實際上不是的,袋子中的水色都不會一樣,這是第一點,也就是說,有些鬥魚開始患病,袋子中的水色一定會起變化,要麼渾濁、要麼發黃,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還有就是袋中的的糞便和雜質是否較多,包括了裝在小瓶子中售賣的鬥魚,都是一個道理。
另外一點就是,觀察鬥魚的嘴巴、腦袋上部,有沒有白蒙或者白點,由於水溫差異,它們可能患上白點病,並且白點很小,不易發現,由於水質問題,它們也會患上白毛病,大多出現在嘴巴或者頭部頂端。
還有就是,鬥魚的體型非常瘦弱,並且尾部會有融鰭現象,也就是潰爛,這個和鬥魚的品種是不是獅王、馬尾以及半月是不一樣的,爛尾不等於散尾,我們要仔細觀察,通過水質、水色、魚的狀態,綜合判定。
只有這樣才能選到比較好的鬥魚,回家之後,飼養環境不要太小,一公斤水一公分魚不是不適合鬥魚的,只是我們平時認為鬥魚不會缺氧,太不把它們當回事了,所以才會慘死,我們也要注意給它們及時換水以及注意水溫的恆定,普通的小顆粒熱帶魚飼料即可投喂,同時還要防止它們跳缸。
當然了,如果是草缸的話,一兩條鬥魚和其他小型燈科魚、斑馬魚等也是可以混養的,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
可以選擇成年藍曼龍或者迷你鸚鵡魚進行繁殖,它們都是很容易飼養的
剩下來的,我感覺對於新魚友們沒有難處又可以順利繁殖的兩種小型熱帶魚,就是迷你鸚鵡魚和藍曼龍了。
藍曼龍魚6個月達到性成熟,它們的雌雄鑑別還是相當容易的,雌魚的腹部非常鼓脹,和孔雀魚的雌魚差不多,而雄魚的顏色會很豔麗,這個我們需要養上個兩三對也就可以了,不必再多,因為它們的繁殖能力也是驚人,只是魚苗的餵養需要費點心思,最好採用洄水餵養,關於它們的繁殖方法和魚苗餵養方法,在我的文章中都有多次介紹。
總而言之,它們是雄魚構築泡巢,雄魚看護幼魚的一種小型觀賞魚,不過它們的嘴巴也是比較賤的,體型也大,需要60釐米左右的魚缸飼養和繁殖,儘量避免和其他觀賞魚混養在一起。
迷你鸚鵡魚屬於慈鯛科觀賞魚,比起上述的小型魚,有皮實易養,耐受水質的優點,繁殖起來更為簡單,只是在配對問題上需要仔細觀察,如果是同一窩的迷你鸚鵡魚,我們要購買三大三小即可,基本上可以出來兩對,放入陶罐、營造合理環境,雌雄雙魚到達繁殖年齡即可入住繁殖。
如果發現它們有互相靠近、攻擊它魚,頻繁進出陶罐的行為,就可以把它們單獨隔離,之後任由親魚看護小魚即可,繁殖並不是什麼難事。
一般的迷你鸚鵡魚都可以很好的看護和餵養小魚,之所以很多新魚友,在飼養、繁殖迷你鸚鵡的過程中遇到難題,還是在於我們平時的水質管理以及和觀賞魚的互動上出了問題,比如親魚第一次繁殖受驚之後,就容易不再看護小魚或者吃小魚,所以說,這些問題全靠我們自己去總結了。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