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安貞醫院產婦亟需用血的消息,再次刷爆微信朋友圈。其中,「Rh陰性」、「稀有血型」的字眼奪人眼球。這已不是「稀有血型」第一次佔據人們的關注焦點,然而每次缺血、尋血、獻血的輪迴過後,稀有血型對於更多人來說,還是生僻的「冷知識」。即便是稀有血型的「擁有者」也不例外——直到獻血、懷孕、患病時——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一名「熊貓人」。
北三環中路,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十層,「稀有血型愛心之家」幾個大字懸在紅牆上,這裡是京城稀有血型擁有者的「秘密基地」。
每一次尋血、獻血的輪迴,幾乎都少不了「愛心之家」成員的身影——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也是一種無奈——他們擁有特殊的血型,只能「自己人救自己人」。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血型往往直接與「ABO」等同。這正是血型認知誤區的起點,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血漿蛋白)表面的抗原類型。一般而言,人們所說的血型是紅細胞血型,這其中既有為人所熟知的ABO系統,也有Rh系統。
按照科學的定義,稀有血型是指在人群中出現的頻率小於千分之一的血型。若是遵循這一標準,在漢族人口中約佔0.3%的「Rh陰性血」並算不上稀有。只不過,由於人們對於血型的忽視,「Rh陰性」擁有者往往隱匿在人群中,甚至連自己都「蒙在鼓裡」。
「Rh系統裡面有一個抗原叫D抗原,它的免疫原性比較強。因此RhD陰性血的人,如果輸入了RhD陽性的紅細胞或妊娠過陽性的寶寶,就有可能被免疫產生抗-D抗體。所以咱們國家把Rh陰性,當作稀有血型來管理。」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血型室主任苗天紅介紹,發現自己擁有稀有血型,往往是因為懷孕產檢或患病需要輸血,而對於沒有上述經歷的人來說,較為普遍的途徑只有一個——獻血。
「獻血者的血液,都會送到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復檢,如果查出是Rh陰性血型的話,我們會通過首都獻血服務熱線告知,以及告訴你有這麼一個互幫互助的組織,叫稀有血型愛心之家。」齊旭明是愛心之家的「大家長」,發展十四年,「愛心之家」已擁有了2300多名成員,他們自稱「熊貓俠」,「熊貓」因其稀有,一個「俠」字,則體現了愛心之家成員的意義,互助、救人。
Rh陰性B型血的王承鵬,2012年加入稀有血型愛心之家,那一年他剛剛退伍來到北京。與戰友閒逛時,王承鵬突然有了獻血的想法,這才讓他有了發現自己是「熊貓」的機會:「當時挺驚訝,在這之前,我沒有任何相關的知識。所有關於稀有血型的事情,都是這裡教會我的。」
接到血液中心的電話,王承鵬並沒有太多猶豫,就選擇加入愛心之家,在此之後,只要接到愛心之家的獻血電話,他都會儘量配合:「首先來說,我覺得這個血型特別少,能幫助到人我覺得很高興,也是一項公益事業吧;而且當接到通知的時候,如果我不來,會覺得很愧疚。」
據齊旭明介紹,北京市所屬醫院每天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向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提交用血申請,血液中心進行審核後,會根據血型發出採血通知單。
採血通知單上,包括執行日期、患者詳細病歷、病情,以及需要用的血液種類,如全血、血小板等。愛心之家則會根據採血通知單的執行時間,儘快地招募志願者來進行捐獻:「我們會建議愛心之家的成員,在沒有接到應急獻血求助電話的時候,儘量不要來捐獻血小板,因為血小板的保質期只有七天,如果沒有病患需要,就會出現浪費。我們也會為病患提供最新鮮的救助,因為血小板你剛獻出來,越早給他用,活性越好。」
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血液的使用量也有可能激增。2014年,曾有一名Rh陰性O型血的患者大面積燒傷急需救助,僅僅一人便用去了9000多毫升的血液,與此同時另一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患者,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後病情嚴重,急需用血,愛心之家為了救助這兩名稀有血型的危重病人,自2014年9月23日至10月25日止,共有45名愛心之家成員捐獻熱血,累計16000毫升,「遇到這種情況,庫存幾乎都用上了,平時醫院有病患還要做手術,產婦需要用血,都需要志願者不斷的捐獻血液來補充。」
與此同時,北京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的特性,也讓稀有血型擁有者的愛心,顯得尤其珍貴——苗天紅介紹, Rh陰性血在漢族人口的佔有率僅有0.3%,但在歐美人種中,擁有Rh陰性血的人群佔到15%。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籍稀有血型擁有者需要輸血,也需要「熊貓俠」的救助:「北京會舉辦奧運會這樣的國際賽事,也有許多國際交流,再加上大使館和國際商會,用血的需求就更大。」
在此背景下,血液中心的稀有血型庫存雖說夠用,「但從沒有一天富裕過。」
「接到用血的電話,你會想像有一個人躺在病床上,正等著你去幫忙。」2009年加入愛心之家的劉麗軍,曾因對稀有血型的不了解,險些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她對於稀有血型的知識普及工作,感到尤其的重視:「擁有稀有血型的女性,在第一次懷孕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問題,但第二胎就容易發生意外。這些問題其實預防起來很簡單,只要稀有血型的知識能夠普及。平時生活中,我們也會儘量把稀有血型的知識傳遞給朋友,讓他們也來測測自己的血型。還要儘可能的保持身體狀況非常好,需要的時候,能把血給利用起來。」
即便2300名「熊貓俠」都願意奉獻愛心,一個事實仍無可迴避,以0.3%的比例計算,北京常住人口中,至少應擁有數萬名Rh陰性擁有者——這也就意味著,還有九成「熊貓人」或隱匿、或迴避,選擇不成為「熊貓俠」。
愛心之家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愛心之家每年人數增長約300人,這一數字也與街頭獻血的人數呈正相關:「只要街頭獻血的人多,理論上裡面就一定會有稀有血型的人被篩查出來。」
齊旭明坦言,稀有血型的人群篩查面臨兩個問題,在人們自願無償獻血意願普遍不高的同時,京城街頭獻血的人群,往往並非是北京常住人口,也降低了「熊貓俠」的挖掘機率:「很多獻血者是來北京玩的,比如我們王府井的獻血點,獻血者幾乎都是遊客。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建議他回家後,尋找當地的稀有血型組織。一來可以幫助別人,二來在今後遇到需要用血的情況時,也能保護自己。」
「許多人只是覺得稀有血型很新鮮,但如果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會很在意,我的孩子會不會是稀有血型?將來會不會要用血?所以這還是一個觀念傳播的問題,如果大家都重視起來,自然就沒有問題。」劉麗軍建議,稀有血型知識的傳播可以從校園入手,在普及血型知識的同時,大學生也是自願無償獻血的主力軍,「學校裡面本身也有志願者團隊,稀有血型的宣傳等於給他們增加了一個項目。一個人能做多少事,太少了,讓更多的人參與才能做的更大。」
「有些人對稀有血型抱有認識誤區,說你這個稀有血型是不是病啊?甚至有的人覺得,你有稀有血型,今後生孩子是不是要出問題啊?這種顧慮是沒有道理的。」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血型室主任苗天紅表示,稀有血型其特殊性僅僅是「血型稀有」,公眾不應對稀有血型抱有逃避的心理,而稀有血型血源的儲備,其本質還在於自願無償獻血觀念的推進,「現在每一個獻血者都會做Rh血型檢驗,獻血的人越多,發現Rh陰性血型的人越多,能吸引進愛心之家組織的人才越多,稀有血型的儲備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