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鵝湖茶園 朱翬 攝
武陽春雨品茶會 朱翬 攝
從高空俯瞰武義廣袤茶園,青山綠水環繞下,春雨一號、春雨二號、鳩坑群體種、白葉一號等茶葉品種劃塊穿插,錯落有致、色彩分明,呈現出獨有的面貌。
在這10萬多畝的茶園裡,正上演「綠黑紅白」協奏曲:在更香有機茶生產車間,工人們忙著趕製美國星巴克預定的上百噸紅茶和白茶;在白姆鄉金壇村,鄉雨董事長祝凌平新建100多畝智慧茶園,借力數位化推動產量效率提升;駱駝九龍的現代化黑茶製作工藝吸引了無數遊人,黑茶製作體驗間、火車茶吧等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近年來,武義茶產業在傳統以綠茶為主、黑茶為輔的固定模式外,紅茶、白茶、花茶生產相繼出現,並初具規模,生產茶類包含針形、扁形、捲曲形名優綠茶,以及香茶、蒸青、碾茶、抹茶、茉莉花茶等。
茶葉六大類,武義佔其四。產品種類的多樣性,使得茶園一年四季皆可產茶,茶樹綜合利用率大大提升,且強化了市場抗風險能力。數據顯示,2019年全縣茶葉產值達10.82億元,茶葉畝均收益超萬元。
茶產業能匯聚如此多的茶類,帶動6萬多茶農增收致富,在全省實屬罕見。百花齊放的背後,靠什麼來支撐?茶園十萬畝,誰為披彩衣?
守住「綠」的底色
「這裡,年底將建成智慧茶園,可年產抹茶50噸!」8月30日,站在金壇村的高坡上,祝凌平望著自己的抹茶園,興奮地談著規劃:茶園實行水肥一體化,這一帶建小型氣象站,那邊設電子屏幕……
從大宗茶到抹茶,武義縣綠茶產品20多年持續創新,技術不斷突破,承載著無數茶人的夢想。
1995年10月,該縣武陽春雨茶首次獲得國內農業行業最高獎——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年僅25歲的祝凌平,連夜乘坐綠皮火車趕往北京領獎,在興奮與忐忑中徹夜難眠。
那一年,駱駝九龍董事長祝雅松正在新疆青海等地奔走,艱難求索黑茶市場的突破口。國內大宗茶產品長期滯銷帶來的衝擊仍未消退,武義茶產業飽嘗產品結構單一的苦楚,以生產大宗綠茶為主的武義茶企舉步維艱。
那一年,「武陽春雨」作為名優綠茶新品,遠沒有被市場認可;作為技術骨幹參與產品研發的祝凌平,也還只是個尚未脫離書卷氣的「愣頭青」。這份榮譽的獲得,無論是對祝凌平個人,還是對整個縣的茶產業發展,都意義深遠。
一場「春雨」滋潤武川大地,率先打開了名茶市場大門,也意味著茶產業已從衰退的陰影裡轉型突圍。到2004年,「武陽春雨」成為全縣茶葉公共品牌時,它已在上海、北京、山東、陝西等地設立50多家專賣店,銷售額連年翻番,榮登「浙江省十大名茶」之列。
「技術,是最強的抓手!」在祝凌平看來,無論是茶樹品種的培優選育,還是產品加工工藝的突破,科學技術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武義茶產業的未來,離不開農業技術現代化。
異軍突起的「紅與黑」
夏末,在王宅鎮要巨村千畝茶園,56歲的茶農劉蘭接過丈夫遞來的滿滿一麻袋茶葉,利索地掄上了三輪車。過去她家只採嫩葉做綠茶,這段時期便顯得發黃。隨著黑茶、紅茶等茶產品的出現,夏秋茶的價值大大提升,劉蘭夫婦也從一季忙變成了四季忙。
據統計,2019年全縣夏秋茶產量1.17萬噸,產值3.84億元,為茶農額外增收30%以上。
武義早在80年代便開始產黑茶,因工藝、管理落後,加上國家對邊銷茶管理嚴格,最早的黑茶廠被迫停產。曾在那裡工作過的祝雅松,不甘心黑茶就此沒落,於1990年籌資10萬元辦了磚茶廠,即駱駝九龍企業的前身。
這次,他堅持重技術、優品質,引進茶學博士、碩士,研發生產設備,率先在業內開發了第一條不落地自動化、清潔化生產流水線,大大改善了加工衛生環境。2002年,國家進行邊銷茶定點企業調整,他們憑藉過硬的產品品質,被正式確定為全國25家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之一。「如今,企業每年夏秋茶的收購量達6000餘噸,為茶農們每年增收5000餘萬元。」祝雅松說。
科技讓黑茶產業涅槃重生,也成就了紅茶的崛起。2010年前後,國內紅茶市場興起,更香、鄉雨、茗宇、嘉木村等本土企業高薪聘請外地紅茶加工師傅,開始研製名優紅茶。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藍有明,於2012年在車門村成立合作社,從綠茶轉做「浙星紅茶」,新建1800平方米廠房,添置先進加工設備,實現日加工鮮葉7500公斤,一舉打出了品牌。
「武義做茶的氛圍很好,企業之間溝通交流、相互促進,給了我很多幫助。」藍有明說,自己的紅茶產品能獲得成功,與當地的優越生態、深厚茶文化等利農因素是分不開的。
初露頭角的新貴「白」
繼紅茶產品佔據武義一定市場份額後,近幾年,白茶市場迅速升溫。
白茶被稱為六大茶類中的珍品「貴族」,其工藝由「長時萎凋+低溫乾燥」組成,操作難度較大。浙江地理位置與白茶主產地福建毗鄰,武義縣域內又有大量可利用的春茶後期原料及夏秋茶原料,開發白茶的品種、氣候、土壤等基本條件具備。
天時地利都有了。2014年,《浙江省「三農六方」農業科技協作計劃》子項目《浙江特色白茶產品研發》啟動,項目組入駐鄉雨茶廠,歷時兩年時間,成功開發以春雨二號為原料的特色白茶,填補了省內白茶的空白。今年4月,鄉雨的首批特色白茶開始大規模晾曬。
「綠茶頭年賣不完,第二年就會貶值。白茶卻相反,它是微發酵,越放越好喝。」該縣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白茶的出現,將推動夏秋茶資源利用率提升,優化該縣茶類結構,增加茶農收入。
一片茶葉的四色經,惠及6萬茶農。如同海燕追逐浪花,祝凌平、祝雅松等一批茶業領軍人物,在這片葉子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武義縣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通過科技下鄉、人才對接等,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為本土茶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