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上)

2021-02-19 人間福報社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

生命教育的意義(上)

問:請問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佛教對「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積極面的啟發與省思? 

答:談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說,有一次他問一群小學二年級學生對死亡的看法,當中有位學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覺,第二天就會活過來。」原來他們看電視裡的人物,被打死了還會活過來,因此天真的把真實的人生當成像電視劇情一樣。為此曾部長深感憂心的說,學生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此淺薄,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圖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兩側的風雨走廊外牆,將豐子愷的《護生畫集》打造成寫實的浮雕作品〈護生圖〉,喚醒人們要愛護生命、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圖/資料照片

的確,一個人對生命無知,自然無法尊重別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嚴。就如現在有些父母,放任兒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魚、小蝦,直至死亡為止;從小就養成不知愛護生命的習慣,將來殘殺人命又何足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貴的東西,殺生是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人間雖有貧富貴賤,但生命都是同等寶貴,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吾人的愛護。

圖說:談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說,有一次他問一群小學二年級學生對死亡的看法,當中有位學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覺,第二天就會活過來。」原來他們看電視裡的人物,被打死了還會活過來,因此天真的把真實的人生當成像電視劇情一樣。

所謂生命,依眾生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正體,有天上飛的,有水中遊的,有陸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兩棲,或是多棲,乃至無足、兩足、多足等類別。在各種生命當中,有的生命是獨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無形的;有的生命會動,有的生命是不動的。

/取自網絡

可以說,在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一滴水有生命,一片菜葉也有生命,都要愛惜。山川日月,蒼松翠柏,幾千年、幾萬年,時間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辰鐘錶,我用心、用智能去製造它,時鐘裡就有我的生命。一棟房屋,因為我的設計、監工而成就,房屋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態被破壞,海洋、空氣被汙染,環保人士用愛心來保護,環保也有生命,愛心就有生命。

天地所擁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現在的生命學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類的生命,例如: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變化,天文學家研究宇宙星辰,氣象學家研究大氣變化,生物學家研究動植物,微生物學家研究細胞分裂,考古學家研究古今淵源,歷史學家研究人文發展等,每個領域都有它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取自網絡

生命的價值就是「愛」,生命的意義就是「惜」。有愛,就有生命;有愛,就有生機;有愛,就有存在;有愛,就有延續。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

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動;生命要用活動、活力、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例如,雨水灌溉樹木叢林,樹木叢林也能保護水分;人吃了萬物後排洩肥料,肥料又再成為萬物的養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緣的;想獨存,想個己,那就沒有生命了!

/取自網絡

生命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問,但是儘管生命深奧難懂,分析起來不外乎「生」與「死」兩個課題。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

佛教重視大我的生命

佛教不僅解答生死問題,佛教更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佛教倡導惜緣、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愛護,載之經典,處處可見。例如佛陀曾「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施食救魚」,乃至為野幹說法,他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養大眾。

/取自網絡

佛陀重視大我的生命,他說「我是眾中的一個」,他「以眾為我」,他知道有形的軀體總會朽壞,因此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無形的法身慧命來照顧眾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體,不僅普及一切人,一切動物,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甚至「一闡提也能成佛」,這在後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已獲得了證明。

佛陀曾為保衛迦毗羅衛國免於滅亡,多次端坐路中,藉以阻擋琉璃王的大軍攻打祖國;他曾對雨舍大臣說法,及時阻止了摩揭陀國與越祇國的戰爭。這些無非都是為了愛惜生命、尊重生命,他希望喚起大家愛好和平,不希望戰爭造成人民死傷,生靈塗炭。

/取自網絡

佛陀對生命的愛惜,不是用武力刀槍與敵人對立,而是用慈悲來保護。例如提婆達多要攻擊佛陀,阿難發動眾人以刀槍棍棒保護,佛陀說:如果我還需要刀槍保護,還能算是正覺的佛陀嗎?

佛陀的生命不是一時、一世的,是無限、永恆的。佛陀的生命已融化到慈悲之中,當酒醉的大象見到佛陀,自然息下獸性,感動流淚;落單的鴿子飛到佛陀身邊,好像找到了安全的庇護,一動也不動。甚至滿懷殺心想要行刺佛陀的惡漢,一見到佛陀,不知不覺丟棄手中的刀子,自願皈依,成為佛陀的弟子,這都是受到佛陀的慈悲所感化與攝受。

/取自網絡

《淨心戒觀法》說:「善門有多途,慈悲最是急。」談到佛教的慈悲,記得很久以前曾在《地理雜誌》看到一篇報導指出:「殘殺才能維持生命。」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一切動物弱肉強食,以殘殺來維持生命,這是不得不然的手段。但是相較於佛教以慈悲來護生,如智舜「割耳救雉」、僧群「護鴨絕飲」,可以說形成「佛與魔」的強烈對比。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不是愛惜自己就好,如地藏王菩薩到地獄度脫苦難的眾生、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到處尋聲救苦,乃至最細微的「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佛教的慈慈,可以說無物不覆,無處不遍。(待續)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下)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3生命教育的意義(下)問:請問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佛教對「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積極面的啟發與省思?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傳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隨著真理普遍流傳,它就能無遠弗屆;僧伽的生命,只要從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風範,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所在。乃至神會大師在滑臺大會,大作獅子吼,為六祖大師定位,那種旁若無人的奕奕神採,至今都可以感覺得到他的生命在躍動;唐玄奘走過八百裡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後我們不是依然感覺得到他的存在嗎?
  • 星雲大師生平
    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裡程碑。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星雲大師講述的報恩小故事,值得分享
    星雲大師現身說法,向世人分享了自己所經歷的3個報恩小故事,值得一讀。  第一個小故事,是星雲大師報答別人40年前的恩情的。  40年前,王如璋女士主動幫助星雲大師,為他挨家挨戶推銷不下1000份《人生雜誌》及《玉琳國師》。當年佛教處境艱難,還不發達,此舉十分難得。
  •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後來,今覺才懂得這番遭遇的意義。所謂「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這種「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的教育,就是要把你「打得念頭死」,然後才能「許汝法身活」。「當初我心中雖然不服,但後來終於懂得:在無理之前也能放下,這才是學佛的開始。
  • 星雲大師大學校長論壇專題演講 成就歸於百萬人
    星雲大師自敘年幼出身貧困,20歲以前沒見過學校,倒在12歲時進寺院出家做了和尚,在寺院裡不能閱讀佛教以外的書籍、不能看報紙雜誌,環境相當封閉,然而思想文化無遠弗屆,無法阻擋,時常有訊息裡外交通,所以對當時情勢稍有了解。星雲大師自青年時期即有連他自己都認為「不可能」的夢想:為佛教辦份報紙,讓大家了解佛教教義;辦大學供人讀書,提升大眾素養。
  • 星雲大師:人間星雲 臺灣奇蹟
    星雲人間星雲臺灣奇蹟向沒有佛教背景的大陸讀者介紹星雲大師的志業、行誼與功德,頗不容易。佛光山所屬出版機構出版的眾多書籍且不論,《佛光大藏經》的編修,最能說明大師的慧心。歷朝歷代編修藏經,均由朝廷牽頭組織,一是昭告天下君主對文化事業的重視,二來顯示王朝的經濟與學術水準已臻高峰。如此浩繁、耗資巨大的文化工程,由大師領銜成立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已為之奮鬥了30年。
  • 【星雲大師動態】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成立公益獎助文教活動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表示,星雲大師不僅創立了佛光山,還創立了佛光會,對於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恢弘氣魄,積極投身社會事業,弘法利生,開創星雲模式人間佛教。今天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的掛牌,正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祖國大陸在佛光祖庭的集中體現。
  • 星雲大師25句經典語錄,句句需領悟!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12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完美無缺的選擇。——星雲大師2.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
  • 星雲大師獲聘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講演「禪是一朵花」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以「禪是一朵花」為題,舉行專題演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符芝瑛攝) 9月18日,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由浙大校長林建華代表贈與聘書、佩戴校徽;星雲大師回贈《百年佛緣》與一筆字墨寶「無上士」,並親自說明意涵,因為浙江大學為世界頂尖大學,以此墨寶向該校教授學者表示敬意
  • 一生沒拿過文憑 星雲大師獲臺灣中正大學榮譽博士
    原標題:一生沒拿過文憑 星雲大師獲臺灣中正大學榮譽博士 資料圖:星雲大師 冽瑋 攝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一生沒拿過文憑,卻創立美國西來大學、南華大學等多所教育機構,對教育界貢獻卓越
  • 寧肯消滅原子彈,也不能消滅慈悲——訪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現在大陸已經走上改革之路,不會回頭了,只會往前走。政府也要給予人們幸福、自由,他們也開始重視制度改革,不像以前那麼固執。我想中國會越來越好,慢慢在世界上獨領風騷。我們看到中國這么正常下去,很好。只是中國現在城鄉差距太大,貧窮的地區也需要政府、慈善人士對他們提供教育和鼓勵,對他們的基本需要能夠給予照顧。
  • 星雲大師16句經典語錄,句句人生哲理!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有舍,才有得。——星雲大師2.人生難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星雲大師3.「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細砂。」連三歲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許別人來佔有,夫妻間的感情更不許有第三者的侵入。——星雲大師4.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星雲大師5.
  • 佛光山50歲生日禮讚 星雲大師獲屏東大學名譽博士
    教育院院長張慶勳宣讀推薦書(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星雲大師是全世界最大的大學校長,獲頒名譽教育博士實至名歸。」當天舉行的「國立屏東大學名譽博士教育學位頒授星雲大師典禮」,正好作為佛光山50歲生日、大師90大壽的最佳獻禮。 古源光表示,欣逢佛光山開山50周年,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大師是非常有意義的事。50年前,大師在高雄大樹開創佛光山,從荒蕪到殿宇輝煌;幸運的他在開山5年後,以高中生身分來參觀人間佛教殿堂。
  • 91歲星雲大師:我是這樣跟疾病戰鬥了50年(圖)
    星雲大師(資料圖) 星雲大師今年已經91歲高齡了,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在51年前就是一個糖尿病患者,一直疾病纏身。星雲大師說。 素食養生 星雲大師親自教您煮4種面 現代人推崇吃素,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飲食觀念。可是素食太清淡,如何才能吃得歡喜,吃得健康?星雲大師將幾十年來素食烹飪的經驗與您分享。 星雲大師表示,吃麵不需要有菜,倘若吃麵的人還要吃菜,那就是不懂得吃麵;煮麵的人在面裡放了很多菜,也是不會煮麵,頂多只能放一樣東西。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星雲大師在臺北接受專訪。 「佛教珍愛一切生命,為什麼大師讓一名畫家來畫血淋淋的大屠殺呢?」 「要畫!因為我就是南京大屠殺這場災難的受害者和見證人。」最好就是跟死人睡在一起……」今年88歲的星雲大師,形容78年前那場屠殺是「人間地獄」。 盧溝橋事變發生時,年少的星雲大師已經懂得「另一個國家要來打我們」,孩子們組織兒童隊,唱愛國歌,也想著要抗敵,卻不得不成為日本屠刀下待宰的羔羊。 星雲大師回憶道:「日本人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開始,打到南京,是12月中旬。
  • 佛光大學未來 校長請益星雲大師
    【記者李祖翔高雄報導】佛光大學以書院型式發展,秉持正派教育、慈悲做學的信念,蒸蒸日上,更在今年指考招生取得第五度滿招的好成績,因此校長楊朝祥二十一日率領一級主管拜會創辦人星雲大師
  • 翻轉臺灣教育 首屆星雲教育論壇於佛光山雲居樓舉行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諮詢委員慈惠法師於開幕典禮上致詞合影留念佛教在線臺灣訊  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主辦的首屆星雲教育論壇,12月17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登場,邀集近90位星雲教育獎得主和大學、高國中小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就「教育之實踐與創新」展開熱烈交流,希望點燃所有教師的熱情
  • 【佛光快訊】星雲大師:既是好苗子 必定開花結果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主辦、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協辦的首屆好苗子計劃的學子,從開學至今2個月,努力吸取養分,逐漸成長。10月18日好苗子回山座談會,星雲大師向在場好苗子及家長近80人分享教育歷程,以及舉辦好苗子計劃的初衷。
  • 星雲大師:尊重專業
    話說有一個船夫,在激流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哲學家。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  船夫回答說:「不懂。」  哲學家給予評價說:「那你已經失去一半的生命了!」  接著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  船夫回答:「沒有!」  哲學家又批評道:「那你就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了!」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同樣的道理,一旦有了禪,我們生活的感受就會改變,生命的境界也會因而提高。」  文/本報記者 佘崢 通訊員 李靜  圖/本報記者 姚凡(除署名外)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昨日在輪椅上開講夢想時說,廈門的「米水營養」,通過佛教,成長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