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太陽眼鏡橫評時,放出些籠包戴太陽鏡玩平衡車的照片,立馬有不少媽媽要求我給寫下平衡車的主題。
不小心答應後,才發現又給自己挖了個坑,因為平衡車所涉及的注意點實在是太多了,研究下來花了很大的力氣,這兩個多星期停更文章基本就是為了弄這個,所以久等的各位,相信我接下來平衡車主題的文章,不用讓你們失望的。
好了,下面正式開始今天的文章。
近幾年,平衡車在國內越來越火,許多媽媽都想給寶寶購入一輛平衡車,而這一篇,我們來看看平衡車到底值不值得買,要買的話又要怎麼選。
平衡車也叫滑步車,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卸了腳踏和車鏈的自行車,滑行的動力主要來源於雙腳持續的蹬地動作。
在這過程中,雙腳變換的方式和走路步態相似,只要寶寶走路穩當,基本就能在平衡車上完成蹬地的動作,對低齡寶寶甚為友好。因此,平衡車最早的話在穩步期就能引入(穩步期一般在18個月左右開始進入)。
滑板車 or 平衡車
跟滑板車相比的話,其實兩者對低齡寶寶都是非常理想的騎行工具,有著不一樣的騎行樂趣,而且都能很好地鍛鍊到寶寶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肢體力量等。但對比起來,平衡車最大的優勢是對場地沒有什麼限制,滑板車一般要求在較為平整的地面才能順暢滑行,但平衡車無論是在平地、草地、林間小路、沙灘等複雜路面,均能通過。
而且對比滑板車的全程站著及單腳發力,寶寶使用平衡車時全程坐著,用雙腳發力,會沒那麼容易感到疲倦,因此,如果單純作為寶寶的代步工具,平衡車會是更實用的選擇。
輔助輪自行車 or 平衡車
有些家長也會在平衡車和帶輔助輪的自行車之間糾結,因為兩者看上去好像都是可以幫助寶寶大些的時候更快地學會騎行兩輪自行車。
但是,如果以屆時更容易掌握騎行自行車作為目標的話,平衡車也是目前被認為更為合適的選擇。因為要學會騎自行車,我們需要掌握踩腳踏、控制方向、保持平衡這三項能力,其中,輔助輪自行車幫寶寶掌握的是前兩者(踩腳踏、控制方向),而平衡車則是後兩者(控制方向、保持平衡)。
但實際上,只要寶寶的腿夠長,踩腳踏只是一個體力活,沒什麼難度和技術含量,而保持平衡就不一樣了,甚至這才是掌握騎自行車最關鍵的一點。
所以你會發現,會騎輔助輪自行車的寶寶長大後要過渡到普通自行車,難度要比從平衡車過渡到自行車大很多,因為寶寶習慣了對輔助輪的依賴,當沒有了輔助輪,寶寶常常會感到恐懼,影響了學習的意願。
而且即使單從可玩性來看,平衡車由於操控起來非常靈活自由,帶輔助輪的自行車更是沒法與之比擬的,這一點看看下面的圖就能感受到。
因此,平衡車讓寶寶們愛得不行,近些年在全球範圍內真的可以用「風靡」來形容,特別是美國和日本,已經有著非常成熟的平衡車國際競賽,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寶寶去參加,被稱為全世界最可愛的比賽。
平衡車的出現無疑也增加了寶寶戶外活動的頻率,提高他們對運動的熱情,整個滑行過程需要寶寶雙腿交替發力,有效鍛鍊寶寶的腿部力量,另外,還要掌握如何保持平衡、轉向及應對複雜地形,這些都是對手腳協調和大腦的反應能力很好的鍛鍊。
如果能更高階地參加競技比賽,那對寶寶競爭意識以及價值觀取向都能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賽場上你追我趕的激情能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懼挫折,不斷超越自我,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機會訓練的,尤其對低齡寶寶來說,更為鮮有,因此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積極地讓寶寶們參與到這項活動中。
包括我自己,由於我家籠包性格上比較謹慎,而且競爭意識比較薄弱,所以對於平衡車,我是非常積極和鼓勵籠包去玩的。而且看到他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成長和突破自己,從一開始的不敢雙腳離地滑行、不敢下坡、不敢玩波浪板,到後來放膽去嘗試,再到越玩越順,現在還會在小比賽中努力去拼取第一,真是讓我倍感欣慰也為他感到驕傲。
好了,上面講了那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平衡車的各種好處,慫恿大家入坑。如果你已經被我成功種草了的話,那我們下面來具體聊聊平衡車該怎麼選。
平衡車怎麼選
市面上的平衡車,從兩三百到一兩千的都有,看上去好像區別不大,但實際上,不同的價格檔位,真的是代表著車的不同檔次,而這個檔次,主要就體現在車的性能上面。
雖說我們都想給寶寶性能最好的車,但是,對於性能的需求,真的建議大家結合寶寶的當前階段和水平來評估後再理性做出選擇,否則即使你不差錢一下子買到最好的兩千多一輛的車給寶寶騎,才發現寶寶怎麼都喜歡不來不願意騎的話,那這錢還真是挺浪費的。
所以,如果你寶寶是剛入門的,一開始不用那麼糾結性能,根據你的預算,買輛寶寶能駕馭的來玩就可以,先看看寶寶的接受度怎麼樣,如果寶寶很喜歡玩、玩的頻次很高,那等該車的性能已經無法滿足寶寶的發揮時,再根據寶寶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進階車款。
而選擇進階車款或是進行改裝時,我們也不是單純的看怎麼貴就怎麼弄,因為不同的車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玩平地、越野地面、花式技巧等,要有更好的表現都會對車有不同側重點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寶寶的特長和喜好來有針對性地選。
總的來說,平衡車這個坑值得大家跳,但不用一下子跳太深,因為只要車子的尺寸適合寶寶騎行,而性能又不是差得太離譜的話,那入門級和進階級車子之間的性能差異,並不會對剛入門的寶寶有多大影響。
這是因為車子之間的性能差異主要體現在速度和避震方面,而這兩點都不會是初學者關注的重點。
那什麼才是初學者選車時需要關注的重點呢?
對於初學者,我們首先要關注的就是選一臺寶寶能駕馭的平衡車,而這裡最需要留意的,就是平衡車的尺寸和重量。
下面我來展開給大家具體說說。
尺 寸
很多人給寶寶買平衡車的時候,直接根據商家推薦的適用年齡或是適用身高來買,這樣的話,對于大寶寶倒是問題不大,但對於小寶寶,特別是身高剛好在適用身高下限的寶寶,很容易買回去才發現寶寶坐上去腳夠不到地,沒法騎。
實際上,我們判斷一輛平衡車是否適合寶寶騎,要看的是寶寶的內側腿長和車座高度是否匹配,一般平衡車的車座高度都是可調節的,如果即使車座已經調到最低的高度,但寶寶的腳仍然不夠長夠著地的話,那這車就不適合寶寶了。而一般來說,「內側腿長」減去「車座最低高度」大於5cm,那寶寶才玩得了這輛車。
那如何準確測量孩子的「內側腿長」呢?讓孩子脫了鞋靠在牆邊站直,雙腿夾住一本書貼近襠部,測量出書的頂端到地面的距離,這就是孩子的內側腿長。
當然,如果寶寶已經比較大,已經3、4歲的話,為了避免買回來的車玩小段時間就嫌小不合適,那我們選車時就要留意車座高度的可調節範圍能給予寶寶足夠的成長空間。
這時,如果「車座最高高度」減去「寶寶內側腿長」大於5cm的話,就會是比較合適的。
重 量
除了尺寸,選車給初學者時比較需要關注的就是車的重量,過重的車會使得寶寶比較難駕馭,而且相對更容易疲倦,甚至有時車子倒下時,寶寶把車扶起來也會更吃力些。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給寶寶選車,車子在滿足好一定的性能要求後,可以說是越輕越好。
而對車子重量影響最大的,就是車架和車輪。
目前,市面上的平衡車,車架主流的材質是鋼材或鋁合金,而車輪一般會有發泡輪和充氣輪,它們不同的組合,一般會大概形成下面這樣的不同重量(僅供參考,部分車型會有出入)。
其中,發泡輪和充氣輪除了在重量會有區別外,還會對車子的避震性能產生較大影響,充氣輪的避震性能會比發泡輪更好,但上面也說過了,在寶寶初學階段,不用太過去追求車子的性能,特別是對於低齡寶寶,發泡輪會讓車子變得更輕便,更有利於他們對平衡車的接受和掌控,而且發泡輪不用像充氣輪那樣需要打氣,也不用擔心被刺穿或漏氣,家長也會少了些維護的功夫。
一般來說,選車時我們會建議車的重量不要高於寶寶體重的30%,而對於上面不同的車架和車輪組合所形成的重量,2-3.5kg都是比較好接受的,而3.5kg以上的話開始會感覺有些重了,到了4kg的話就可以算是比較笨重的了,推薦度沒那麼高,建議大家更多考慮重量在4kg以下的車。畢竟有時寶寶在路上騎得累需要抱或什麼的,還是需要你來提著這車繼續走的,而單手提著一塊4、5kg的鐵,那酸爽的滋味還真不是那麼好接受的。
.....
好了,關注完尺寸和重量,基本上你已經能選到一款寶寶能很好駕馭的平衡車了,不過,在寶寶坐上平衡車之前,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佩戴護具,在玩平衡車的過程中,無論是初學還是老手,摔跤都是常見的事情,因此必須要佩戴好頭盔、護肘、護膝這些護具來保護好自己,而且也應該從一開始就要讓寶寶明確好這個原則,想在戶外玩平衡車,就一定要戴護具,否則就不能玩。
一般來說,寶寶們為了能玩,都會乖乖就範的,而且相比滑板車,玩平衡車的這個群體的安全保護意識都會更好些,基本上都會自覺佩戴護具,因此寶寶們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戴這些炫酷或可愛的護具時,也是比較好接受和配合的,家長們也一定要留意好,督促寶寶們養成佩帶護具的好習慣。
市面上有各種抓眼球的護具
下一篇,我再來給大家具體說說影響車子性能的環節,好讓大家更清楚怎樣才是一款好車,免得部分預算高的家長,想一開始就給寶寶買輛性能相對較好的平衡車入門,最終卻可能花了千把塊買回一輛性能跟三四百塊差不多的車子。
同時,通過下一篇,也可以讓需要選購進階車子的家長,更清楚平地競速、越野競速,甚至是玩花式的,需要在選車時有怎樣不同的側重點。
今天的文章來自籠包粑粑(ID:LBBABA123):「奶粉123」創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為你揭開商家不會告訴你的內幕和真相,選對每一樣母嬰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