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糕點文化十分有名,它不僅汲取了漢、滿、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還融匯了南、 北、葷、素、甜、鹹的特點,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京味糕點」。老北京人一生都離不開糕點,無論是新春佳節,還是團圓中秋等,又或是祭祖敬神、婚喪嫁娶、生辰壽日,都少不了它們。糕點不僅是招待賓客的重要茶點,更是當地人一日之中的早點和夜宵。如果你去到北京旅遊,想吃任何糕點,蛋糕或麵包,在那裡都會有大把的選擇,從遠近聞名的稻香村,到人人熟知的味多美,好利來,原麥山丘等等著名品牌,每一款都有自己的口味特點。
可要問起老北京最愛吃的麵包是哪個,一般人可不敢亂回答,因為它既不是稻香村的,連超市裡也買不到,從製作到包裝都用的是傳統工藝,而且至今都是用最傳統的蠟質包的,一個只賣3塊五,它就是義利門店內才能買到的乳白麵包。從1906年,蘇格蘭的詹姆斯尼爾在上海出第一個攤兒,就出現了義利這個名字,簡單一算也有百年歷史了。光從字面上看,義利即有「先利後義」「薄利厚義」的生產理念,這也是為什麼它能持續發展到現在的一大原因。
到1950年,義利從上海搬到了北京,而這種麵包可不是尋常百姓家人人都能吃到的食物,而是只有住在東交民巷的洋人才能擁有的高級貨色。當然,京城裡也有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居民吃膩了油條燒餅,倒是對這個初來乍到的洋玩意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說,在那個時代,義利麵包一個要賣1毛錢,這樣的價格完全是奢侈品的檔次。可出人意料的是,當時義利門店的生意比第一家開業的肯德基還要火爆。
當然,義利生產的乳白麵包只是其中之一,同樣門店還出售維生素麵包,據說還能治腳氣,還有果子麵包,淡淡的奶香,還添加了核桃仁。但三者比起來,只有乳白麵包給人留下了最好的口碑。即便現在的西式烘焙店裡,麵包的樣式和口味多到讓人難以評判,奶味也比義利麵包更加香甜濃鬱,口感也更加鬆軟細膩,白底紅字的蠟質包裡裹著一個不起眼的麵包,摸起來就感覺又硬又紮實,吃起來也是糙糙的,滿嘴掉渣,就像在啃饅頭,如今的年輕人自然不會喜歡吃了,所以毫無優勢的它也沒能成功進入超市的櫃檯,但老北京人卻偏愛乳白麵包,甚至被稱作是老北京心中的麵包王!
在美食君看來,每一樣食物,在一個人嘴裡可以是美味,但在另一個人嘴裡也可以說難吃,所謂重口難調,就像老北京人喜歡的豆汁兒,炒肝,還有麵茶等等,吃得是一種習慣和情懷,或許是乳白麵包的傳統包裝能喚起一個人的回憶,也或是越嚼越香的口感,沒有濃重的添加劑的味道,讓人吃了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也正是這份樸實無華才多了一份品嘗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