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新加坡華人對祖籍觀念和傳統文化意識薄弱

2020-12-15 中國僑網

調查:新加坡華人對祖籍觀念和傳統文化意識薄弱

  中國僑網11月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近日,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指出,旅居新加坡的各族群非常重視母語和主要節慶,但對祖籍觀念和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比較弱。

  掌握中文、會講漢語、慶祝春節,以及為孩子取中文名字對新加坡華族群體而言,是族群認同感最重要的體現。不過,本地華人對祖籍觀念和華族傳統文化藝術,如書法與戲曲的重視相對薄弱,只有少於四成的華族受訪者將它們視為構建華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記。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在今年5月至7月間展開國人族群身份認同感調查,讓來自本地各大族群的2020名成人從30多個身份標記(identity markers)選項中,挑選他們認為重要的標記。這些選項包括語言、宗教、飲食、藝術、歷史、節日習俗與生活習慣等。

  報告顯示,華、巫、印三大族群約九成受訪者都認為,母語能力與慶祝各自主要傳統節慶——春節、開齋節和屠妖節,是族群認同感最核心的兩大標記。

  以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修(Mathew Mathews)為主的調查團隊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時認為,實行多年的雙語政策都對三大族群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在報告中指出:「所有就讀主流學校的孩童都必須修讀英文和母語科,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的雙語政策正逐漸使母語能力變成個人族群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趣的是,三大族群也把能講流利英語視為族群身份認同的其中一個標記,有78%華族這麼認為,馬來族和印度族人士也相當高,分別有79%和84%,這進一步反映了雙語政策的作用。

  在約1100名華族受訪者當中,76%重視講方言,認為祖籍觀念重要的有40%,把懂得欣賞書法與傳統戲曲視為重要身份標記的則分別只有30%和24%。

  在族群自豪感方面,以這選項作為重要族群身份標記的馬來族與印度族分別有83%和84%。相比之下,70%華族認為這是重要的族群認同標記。

  馬修在調查報告發布會上說,值得新加坡人思考的是:比起年長一輩,年輕國人沒那麼重視傳統藝術與菜餚烹飪的傳承。「若每個人都這樣,組成族群身份認同的核心標記會變得很少,它將失去原有的豐富性。」(林心惠)

【責任編輯:謝萍】

相關焦點

  • 調查發現:年輕一代新加坡華人對華族文化感興趣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1月28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日前,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展開的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一代的新加坡華人普遍對華族文化感興趣。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身為華人,接觸傳統華族文化和慶祝節日是自然的事情,他們也會為此感到自豪。為更好地接觸年齡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吸引他們參加中心活動,華族文化中心日前對超過800名新加坡華人展開網絡調查,了解他們喜歡通過什麼活動,認識自己的文化。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傳統服飾保留早期中國特色
    小娘惹的長袖上衣叫做Baju Kebaya,這是從早期的傳統長袍Baju Panjang演變過來的手繡蕾絲Kebaya。搭配長袖上衣的直筒裙叫Batik Sarong,和上衣一樣,裙子也多繪以花鳥圖案。
  • 身在異鄉不忘記祖先 新加坡華人清明時節忙祭祖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區墳場、骨灰甕安置所和廟宇的道路上,總會出現連綿不斷的「車龍」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華夏子孫一樣,新加坡華人不會忘記在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慎終追遠」。
  • 拼多多獨董、嘉裡物流主席、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家族的潮汕基因
    」目前,祖籍潮汕的新加坡華族人口,大約是新加坡總人口的15%。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其父親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東大埔縣,可在第12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主持開幕時,李顯龍說:「我不是潮汕人,是大埔客,不過茶陽和大埔都靠近潮汕,所以有人說我名譽上是潮汕人。
  • 《小娘惹》:在華人女性勵志傳奇中邂逅六百年娘惹文化
    滄海變幻,思念如燕,華人女性勵志傳奇,三代娘惹的命運變遷史。 01 《小娘惹》廣播劇 劇中的女性更加獨立、勇敢,月娘追求經濟獨立、事業獨立,劇中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和不斷深化清晰可見。 02 娘惹文化
  • 新加坡「一姐」尋找祖籍30年,親戚隆重迎接
    就算再有錢的人老了他也願意到自己的祖籍,自己的家鄉去,到了那就有一種親情,溫暖的感覺,人都會有落葉歸根的感覺。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的居住所,其中廣東和福建的華人特別的多,華人是一個群體而且還很龐大,在新加坡華人的人口就佔了當地全部人口的70%還要多,在他們這個群體中是最希望回到自己的親人身邊的,他們中有很多的人每一年都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去探親。
  • 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嗎?
    新加坡的務實姿態,導致她是一個「多元社會」更甚於「華人社會」。作者:許驥,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今日凌晨逝世,小國偉人與世長辭。李光耀作為華人後裔,建立了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新加坡。華人提起新加坡和李光耀,也每每覺得與有榮焉。但是,新加坡真的是「華人社會」嗎?這是個問題。
  • 當前公眾的信息安全意識與隱私觀念調查報告
    調查發現:·公眾隱私觀總體分值為58.69,屬於中等水平。其中,個體對私人空間的隱私意識分值最高(62.18)。·公眾比較重視私生活和私人空間,但對公眾人物、公共空間的隱私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為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公眾表現出願意讓渡部分個人隱私權利的意願。
  •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以文化認同匯聚潮人力量
    祖籍廣東澄海、出生於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志賢,多年來專注於研究新加坡的潮人善堂文化。  潮汕人樂施好善的美名遠揚,在多元文化國家新加坡也不例外。自清朝起,一批又一批的潮汕人隨紅頭船「下南洋」謀生,這些先輩在當地落地生根的同時,也讓潮汕文化「走出去」,與當地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新加坡潮人文化。
  • 新加坡馬來西亞學者蒞臨潮汕講學做文化交流
    中新網汕頭3月11日電(李怡青 丁爍 林立)記者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員會獲悉,為推動潮學研究的國際化、規範化進程,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新加坡潮籍學者林緯毅博士、馬來西亞潮籍學者陳劍虹在潮州市舉行學術報告,與聽眾作互動式學術討論和文化交流。
  • 傳統文化與旅遊新觀念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極可寶貴的資源。安明海花臺勝開據國際旅遊專家們分析,目前世界旅遊業有一個新趨勢,即單純風光旅遊者日趨減少,民俗旅遊者越來越多,而探究民俗的遊客嚮往中國者尤多。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異常仰慕,以期在東方求知、求新、求奇,找到足慰平生的美好回憶。
  • 美媒:新加坡華人擬重拾「母語」中國方言是「根」
    原標題:美媒稱新加坡華人擬重拾「母語」:中國方言是自己的「根」參考消息網9月4日報導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28日刊登題為《新加坡華人重拾祖先的語言》一文稱,家族內部成員之間難以交流,是新加坡政府過去數十年間在語言工程方面做出的大規模努力所結出的苦果。
  • 了解新加坡華人文化,沿著加東叻沙和如切路尋找
    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新加坡華人比例超過70%,當年是中國人下南洋的一個重要立足點,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中華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與中南半島的馬來文化等原生文明交融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獨具魅力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馮源曾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求學,現常住新加坡。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由於政治、民族等多重原因,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當天的電視記者招待會上宣告:「新加坡要建立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我們將建立個榜樣。這不是馬來國,這不是華人國, 也不是印度國。讓我們真正的新加坡人……不論種族、語言、文化、宗教團結一致。」
  • 新加坡十大富豪,9個都是華人,為何新加坡當年卻選英語當母語?
    其實不僅僅前兩名的富豪,在新加坡的十大富豪中,只有排名第四的薩維爾林是巴西人,他是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另外的9個富豪都是華人。排名第三的富豪吳清亮是李嘉誠的老鄉,也是著名的塗料大王。排名第五的富豪黃志祥是地產大王,祖籍福建,他的父親被人譽為烏節地王。
  • 韓昕餘專訪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新加坡華族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構建
    一,身份認同是建構性的,不是自然屬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本地華族文化兼有原鄉的共性以及新土文化的特性,這種先天存在的「雙重性格」是新加坡華族文化特殊的寶貴遺產。而這種雙重性又如何歸屬凝聚成新加坡文化和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是開埠200年來一種文化的共同流向和人文建構。
  • 李光耀:新加坡7成是華人,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 新加坡獨立時,華人商會建議定漢語為國語,為何李光耀堅持選英語
    一家企業分設漢語部和英文部,前者必在後者的統屬之下。所以即使政府、學校努力推廣漢語,也收效甚微。平時生活中講英語,導致華人漢語學習困難,部分華人對本民族母語產生了厭惡情緒。九十年代末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當時已經有超過兩成的華人來生不願再做華人。
  • 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在無數短評中有這樣一位新加坡網友這樣談到。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