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蘭州大學姚澤恩教授團隊承擔關鍵部件的「高產額緊湊型D-D中子發生器」,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綜合驗收評審會上順利通過驗收。
經過6年的攻關,姚澤恩團隊不僅將實驗室裡的大型中子發生器做到了不到1米的小型化、可移動、夠安全的「緊湊型中子發生器」,更重要的是,成功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產權,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進入了國際同類中子發生器先進行列,為我國中子活法分析、中子照相、中子核材料及爆炸物檢測等小型化中子應用技術的研發奠定了安全可控中子源基礎。團隊研製出的3臺緊湊型中子發生器已有2臺投入使用,得到了用戶大大的「點讚」。
這得益於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科六十餘年來的積澱,也得益於近年來師生員工不斷增強的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所激發出的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入主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向科技第一方陣進軍2020年新年伊始,蘭州大學李燦教授主持的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在蘭州新區試車成功。李燦團隊基於長期對光、電催化分解水的研究,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電解水制氫催化劑,而該項目邁出了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工業化生產的第一步,對緩解我國能源安全問題乃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時光倒回至2018年,帶著家鄉情結以及長期以來與蘭大良好合作的好印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通過雙聘的方式正式成為一名蘭大人。學校給予他科研啟動經費支持,學院又想辦法騰出一些實驗室。經過一年努力,蘭州大學先進催化中心揭牌成立,實驗室初步建成。學院一些年輕教師積極加盟,又招到多名博士後和研究生,李燦很快在蘭大形成了一支催化化學研究團隊。
六年來,蘭州大學新增兩院院士10名(含雙聘),入選各類高層次人才工程近百人次,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頭雁效應,聚焦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瞄準重大科學前沿和「卡脖子」技術,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產出了一批高水平創新成果。
系統示意圖
頭戴一個傳感器,通過前額溫度、腦電監測、眼電算法就可輔助識別是否患有抑鬱症?基於在心理生理計算、情感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長期耕耘,胡斌教授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續性監測等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先後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其核心技術已在多家企業及醫療和科研機構成功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上世紀五十年代,徐躬耦先生、段一士先生在蘭州大學培植起理論物理的大樹。而近十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學校的持續支持下,蘭州大學理論物理學科獲得了快速發展,已成為國內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在凝聚態理論、引力理論、粒子物理、統計物理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蘭州大學還成立了引力研究中心,助力「空間太極計劃」。
夏河-丹尼索瓦人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美國《科學》雜誌「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等
六年來,無論是重大科學發現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將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推早了12萬年;抑或提出「藏糧於草」「糧改飼」系統模式,推動我國「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轉型升級;還是為探月工程嫦娥系列關鍵任務提供技術支持,抑或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做出中國人自己的多肽藥物,為抗擊新冠病毒研發世界首個全球COVID-19疫情預測系統,蘭大人始終堅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著力攻克重大科技難題,努力實現「從0到1」突破。
強特色,紮根西部做足西部開發大文章塔克拉瑪幹沙漠科考
2019年盛夏,黃建平教授帶領第二次青藏科考蘭州大學粉塵氣溶膠綜合考察分隊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深入沙漠腹地進行了為期四十多天的科考工作,進一步研究起沙和沙塵抬升規律對青藏高原氣候的影響。
祁連山考察
與他「同行」的還有連續三年深入祁連山腹地進行科考的勾曉華教授。通過紮實嚴謹的科學工作,她的團隊連續兩年發布《祁連山生態綠皮書》,提出祁連山生態修復與健康管理的技術與政策建議,為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優化配置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蘭州大學深度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成立泛第三極科學中心,牽頭承擔了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人類活動與生存安全、高原生長與演化等重大研究任務。
敦煌學研究所部分成果
科研的富礦不止於此。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來到敦煌研究院時,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教授第二次向總書記匯報蘭大敦煌學的研究成果。十年來,他牢記2009年習近平同志視察蘭州大學時要「把敦煌學做大、做強,為國爭光」的殷殷囑託,不間斷地進行敦煌碑銘贊修訂研究工作,領銜組建了蘭州大學「敦煌絲路文明與西北民族社會」學科群,陸續出版《敦煌碑銘贊輯釋》增訂本、《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敦煌與絲綢之路研究叢書》《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港臺敦煌學文庫》《國際敦煌學百年文庫(日本卷)》《敦煌吐蕃文獻叢書》等,主辦CSSCI敦煌學專業學術期刊《敦煌學輯刊》,代表了敦煌學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水平,為改變中國敦煌學研究一度落後的狀況、引領學術研究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18年「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生態文明主題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辦
此外,作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中國—中亞—西亞」分網絡牽頭單位和「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秘書長單位,蘭州大學發揮自身優勢,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網,構築絲綢之路藝術交流研究原創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努力實現「一帶一路」下全新文化體認、文化相通、民心相通。
六年來,蘭州大學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健康中國、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等國家戰略,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集合優勢學科成立了祁連山研究院、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泛第三極科學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國家核產業研究院、西部生態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研究院、引力研究中心、綠色金融研究院、敦煌西域文明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和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機構,深度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災害監測預警及空間氣候研究、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等方面主動作為。同時契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方向和甘肅省構建生態產業體系部署,提出在榆中盆地建設生態創新城的設想,已經被省市納入規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榆中生態創新城鳥瞰圖
蘭州大學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特色,以榆中生態創新城為主要承載區,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研平臺,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產業聚集區,以創新驅動服務甘肅的跨越式發展。
地處西部,是蘭州大學最深的烙印與特色。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將西部的地域特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轉化為自身的學科優勢和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這是蘭州大學能夠突破西部制約,走向國際科學前沿,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經驗。」
迎轉折,從破「四唯」到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自中辦國辦於2018年7月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2019年6月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之後,一場「破四唯」專項行動終於以2020年2月印發的《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和《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標誌轟轟烈烈地展開。
回溯近年來國家科研指揮棒導向的變化,頂天立地又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熱詞。從數篇篇到講質量、講貢獻的變化,也成為蘭州大學科研導向轉折的縮影。
從措施上講,六年來學校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對接甘肅省發展需要,主動對接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積極拓展合作渠道,組織謀劃構建多層次校地校企合作體系,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蘭州大學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
從效果上講,2018年蘭州大學成為教育部、國防科工局共建的25所高校之一;與地方政府共建蘭州大學南充技術轉移中心、蘭州大學烏海技術轉移中心,在白銀、中衛和淮安設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共建新興產業技術開發和共性技術研發平臺49個,累計申請專利1192件。
多肽藥物規模化製備和生產的實況
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2018年和2019年成果轉化數量和金額激增,2019年完成科技成果轉化36項,轉化金額8818萬元,比前十年總和增長近10倍。2019年,蘭州大學成功完成了有史以來單筆最大合同金額的科技成果轉化,方泉教授和王銳院士合作的原創性鎮痛多肽藥物成果轉化項目,合同金額為裡程碑付款3300萬元加銷售提成,實現千萬以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零的突破。
不同時空尺度下寧夏-內蒙段黃河河道淤積泥沙的源區示蹤與其貢獻率
由潘保田教授主持、蘭州大學地貌與第四紀環境研究團隊獲得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黃河中上遊水系發育與環境變化研究」項目,不僅重現了黃河中上遊水系發育過程,更重要的是釐清了黃河中上遊泥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為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蘭州大學榮獲2017年國家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可以看到更多「有用的」科研還有:生態學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育、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等開展研究,積極參與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力學著力風沙環境力學及沙漠化過程研究,推動西部風沙災害的監測與防治。核科學與技術致力於乏燃料後處理及高放廢物處置,涵蓋處置化學、處置地質及處置工程等。民族學關注西北少數民族及邊疆跨國民族發展。縣域經濟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在甘肅省14個地州市55個縣區開展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調研和規劃編制,全力支撐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部署在甘肅當地貫徹實施。新型耐低溫水壓式沼氣池技術在貧困地區廣泛應用,並被推廣到30餘個發展中國家。承擔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甘肅省貧困縣摘帽退出第三方評估任務等工作。
求變革,體制機制創新激發乾事創業活力人是一切事物的靈魂,制度是推動事業發展的保障。破「四唯」後「立」什麼?怎樣推進學校統籌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如何激發基層科研組織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蘭州大學在六年的探索中給出了前進中的答案。
在新修訂的《蘭州大學章程》中,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在科研創新團隊建設上,實行首席科學家制度,賦予首席專家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團隊成員考核權,釋放科研創新活力。改革資源配置模式,加大整合力度,對不同發展基礎和前景的學科實施差別化配置政策,解決「雙一流」建設資源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重複投入等問題。
六年來,蘭州大學制定了科研項目及經費、科研機構、野外臺站、智慧財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考核、科研獎勵、學科交叉等多項管理制度。建立了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綜合、多元的科研評價體系。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社會服務等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進行分類評價,充分認可各種形式的高水平科技創新。通過績效考核,激發教學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使教師的工作更多地聚焦到提升質量,體現貢獻上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蘭州大學正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加強組織謀劃,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推動實現「三個轉變」,即由被動做科研向主動做科研轉變,由單打獨鬥向團隊作戰轉變,由自由探索向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轉變。
今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蘭州大學教師中引起了熱烈反響。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高校調整轉變科研工作思路、完善政策評價導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蘭州大學要在『厚理』的基礎上發展應用研究、壯大拓展工科,走理工結合、醫工融合、文工滲透的發展之路,縱向上瞄準學術前沿國家戰略、橫向上聚焦區域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綜合上服務軍民融合。重實績、重貢獻,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釋放創新潛能,引導師生把論文既寫在國際學術前沿上又寫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