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井的煙火之間
生活在長安的人們為生計度過平凡的一天
108坊的秩序井然
東市西市的喧鬧熙攘
人們見面,互相施以叉手禮以表自卑敬人
一街一市、一飲一食
一詩一樂、一香一妝
在一次次刷爆朋友圈的《長安十二時辰》裡
我們看到了一個日常的、具象的長安
而這份「真實」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劇中各式各樣的「同款」,尤其當我們走進西安的博物館,看到那些「神還原」,對「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這句話,就有了新的認識。
而昨日
西安博物院迎來了《長安十二時辰》最強同款
你以為是......
△西安博物院的劇中「同款」
是劇中的「硬核火鬧鐘」?
還是神韻皆似的侍女俑?
不,並不是!
我們的最強同款是
《長安十二時辰》作者本人,馬伯庸
△馬伯庸受訪視頻,請戳這裡
7月14日,馬伯庸現身西安博物院,在鏡頭前將「唐朝人的日常」一一道來,包括長安城的歷史變遷、唐長城的裡坊、唐朝人的生活細節及發生在其中的故事等。據悉,《唐朝人的日常》是由優酷文化聯合曲江文旅,聯動優酷劇集《長安十二時辰》,共同打造的精品文化課程,是一部以唐朝人的日常為小切口,談當下中國民眾對中國文化回歸的知識性節目。而文旅君也有幸採訪到了馬伯庸,了解《長安十二時辰》以及《唐朝人的日常》背後的故事。
在西安博物院看到了立體的長安
唐代的長安城對我來說,是一個夢幻之地。這裡是一個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偉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諸色人物雲集其中,風流文採與赫赫武威縱橫交錯,生活繁華多彩,風氣開放多元。在那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實在是一個創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適的舞臺。
——《長安十二時辰》
在採訪中,馬伯庸告訴文旅君,他特別喜歡西安這座城市,幾乎每年都來幾次,除了吃好吃的以外,還會去一些博物館、歷史遺蹟參觀。
△遊客參觀《唐長安城模型》
2014年,馬伯庸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
他說:「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這個想法在2015年變得成熟,最終成就了《長安十二時辰》。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的這座沙盤準確的名字叫《唐長安城模型》,當我們看到這個沙盤時很容易聯想到劇中靖安司的「長安城108坊沙盤」。
△靖安司的「長安城108坊沙盤」
《長安十二時辰》的美術指導金楊、楊志家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靖安司的沙盤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模型團隊從建組就開始商討這個大沙盤的設計和細節。由5個人在製作間裡足足做了三個月才完成。
在《唐長安城模型》上,西邊54坊屬於長安縣,東54坊屬於萬年縣,秩序井然,氣勢恢宏。如果你也想看到一個立體的長安,不妨來此打卡。
寫《長安十二時辰》多次來西安實地考察
△圖片來源於馬伯庸微博
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馬伯庸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
他告訴我們,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劇中提到何家村金銀器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而在西安的博物館裡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說到這裡,馬伯庸展現出了他段子手的屬性。
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遺憾:想寫的地方太多,需要取捨
△《長安十二時辰》書中李林甫居住地
(攝於西安博物院)
說到在西安參觀博物館和遺蹟的過程中,是否會帶來新的靈感時。馬伯庸表示實在太多了,幾乎每一個博物館都能提供新的靈感,幾乎每個遺蹟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都有所體現。
對他來說,最痛苦的不是編一個故事,而是因為想表現出的地方太多了,想把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放進小說裡去,但是很多確實放不進去,有時候還要做取捨,這種取捨最難。
△驪山風光
「比如驪山,一直想寫,但是算了下距離,一天一夜趕不回來,主角實在趕不過去了。」包括漢長安城、鹹陽古城,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馬伯庸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所以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說到這裡馬伯庸開始「責怪」自己最初「十二時辰」的設定。
在西安博物館裡「蹭聽」,知「坊」辯方位
△攝於西安博物院
談到參觀博物館的趣事,馬伯庸告訴我們他發現西安普通市民對於文化的興趣和素質都高的驚人。在碑林、陝博、西安博物院經常看到義務講解員,而且年紀都不大,看上去也是非專業人士,但講起來卻頭頭是道。
他還記得在碑林看到一位講解員(其實他說是一個小胖子),講的很多東西一聽就知道是講解員本人真心喜歡的,是普通的官方解說詞裡都沒有的。
這些小細節不是發自內心喜歡是根本查不到的,因此馬伯庸有時候會去「蹭聽」,一路聽下來,自己也學到了很多知識。
△唐代長安坊圖
對馬伯庸來說,今天的西安與他心目中的長安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他對唐代長安城的了解甚至大於對現代西安的了解。
「有時候西安朋友帶我去吃飯,說去什麼什麼街。我說不知道在哪裡,你告訴我它原來在長安城的哪一坊,我就明白這是在長安城的什麼地方,大概方位就知道了。」
目的:讓讀者願意挖掘歷史上的長安
△圖片源於馬伯庸微博
「從周開始到漢,一直到唐,整個佔中國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以西安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馬伯庸說,自己從小就覺得西安是一個文化聖地,一談到歷史,講到中國文化,根就在西安。
他認為西安在文化開創以及傳播、教育方面,可以用一些更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更現代的方式,把這些古代的有意思的文化內涵傳達給年輕人。
△唐代仕女俑(攝於西安博物院)
而他寫《長安十二時辰》,其中一個目的在於如果讀者看了這個小說,對長安城感興趣,就會願意自己挖掘真正的史實上長安城裡面的生活細節,以及長安城真正的文化內涵。從而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個窗口,能夠更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璀璨的文化。
定位:展現文化成就和研究意義的橋梁
在《唐朝人的日常》裡,馬伯庸將作為其中一集半的講述者出現。在他看來,一個好的文化不光是本身要特別好,還要有一個好的傳播渠道。
「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橋梁,一方面我沒有專家了解那麼多,但我對學術界研究的成果有興趣。另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大眾的興趣所在,能夠通過一種相對比較輕鬆簡潔的方式,把學術界深奧的、比較複雜的學術成果告訴大眾,告訴大家我們現在這些文化的成就以及研究的意義在哪裡。」
從《大明宮詞》裡上元節熙攘的長安街市
到《妖貓傳》裡奇幻瑰麗的花萼相輝樓
再到《長安十二時辰》的市井煙火
世人都期望再見長安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世人都想還原大唐
也期待在《唐朝人的日常》
我們能看到心中的大唐
視頻:月半熊
文章:月半熊
編輯:王薇
審核:魯雷
視頻、文案及採訪內容
為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原創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