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以165所部屬高校及地方重點高校為研究對象,基於高校在媒體、網絡輿論場各項傳播綜合指數及科研指標體系而形成。排行榜充分運用了大數據研究與新媒體傳播方面的成果,結合教育部權威數據與媒體報導等公開數據對165所高校的輿論綜合影響力作了深入研究。
《2019-2020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以165所部屬高校及地方重點高校為研究對象,為觀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各高校可以從不同角度審視學校發展狀況,找到與其他同類大學的差距,整體規劃、取長補短。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根據榜單研究也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整合融媒體資源,講好大學校園故事。媒體融合給高校新聞宣傳帶來了新契機,高校新聞宣傳要勇於突破,敢於創新,諳熟新媒體傳播規律,熟練運用新媒體傳播技巧,要在持續創新中搶佔高校輿論陣地的制高點,為高校新聞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和輿論環境。具體來說:一是要做好校園媒體與自媒體的融合。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將校園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傳統校園媒體與自媒體無縫對接,促進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媒介資源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強與主流媒體及知名新媒體的交流融合。近年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發展方面勢頭強勁,形成了「報網端微屏」的傳播新格局,不斷探索新的傳播技術路徑,為新聞傳播賦能。高校可充分運用主流媒體所長,加強在內容傳播、技術搭建、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合作。三是探究大學生群體中的「共性需求」講好校園故事。促進高校自媒體與大學生自媒體之間相互融合,實現自媒體之間的議程同構,加強信息的思想性和導向性,實現不同自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
二是加強內容建設,傳播校園好聲音。高校宣傳既要積極藉助各種技術手段,新舊媒體取長補短、深度融合,又要堅持創造出專業權威、廣受好評的宣傳文化產品,把握好信息傳播的「源頭」,傳播好校園好聲音。首先要堅持內容為王,追求專業權威。高校宣傳承擔著傳遞黨的聲音,引領師生思想風尚,增強社會正能量的重要責任,在融媒體時代,高校宣傳工作要繼續發揚內容生產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內容,構築宣傳工作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要追求傳播速度,多做微小文章,注重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傳播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加強整體策劃,優化傳播機制,在實際工作中獲得主動,搶佔先機。
三是建立輿情應對常態化機制,加強高校聲譽管理。在監測時間段內,高校網絡輿情多發頻發,輿情處置能力亟待提升。高校建立輿情應對常態化機制勢在必行。一是建章立制加強組織隊伍建設,設立輿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各項措施落地,保障輿情處置和引導工作高效、平穩進行。設立輿情信息員,培養新聞發言人、新聞媒體聯絡員、新媒體採編人員,構建全方位的人才梯隊。二是建立完善快速的反應機制。依託輿情監測平臺,及時發現,迅速預警,動態反饋,積極處置。三是加強引導處置機制。對於傳播效果有限,並未引起輿論關注和產生一定社會影響的事件,不輕易進行公開回應,可採取側面冷處理的處置方法。而對於引起廣泛關注,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熱點輿情事件需及時公開回應輿論關切,搶佔輿論先機,最大程度上控制輿情發酵程度。四是形成輿情閉環,修復形象、防患於未然。一要藉機宣傳「化危為機」,擴大正面影響力。二要主動作為、處置完整,形象修復水到渠成。三要總結經驗、舉一反三,加強高校聲譽管理,提高風險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