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新基金的發行真的是如火如荼,爆款不斷啊。已經有很多「爆款」基金在發行時由於超過了募集規模上限,開啟了比例配售。
基金比例配售是什麼意思呢?
01
基金募集規模上限與比例配售
細心的小夥伴想必發現了,我們剛剛聊到基金啟動比例配售時,都說到了同一個前提:投資者認購金額超過了基金募集規模上限。
其實,並不是所有新基金都會設置募集上限。對於基金來說,規模過大並不是一件好事兒,因為「船大難掉頭」,尤其對於新基金來說,規模太大往往意味著建倉成本更高、建倉時間更長,甚至可能會延誤最好的建倉時機。出於這種考慮,基金在發行前就會設置一個基金髮行規模上限。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權益基金身上,比如明星基金經理髮行、或者符合市場熱點方向的新基金等。
設置了基金募集規模上限後,當認購資金超過了這個規模時,就輪到「比例配售」出馬了,為了公平起見,基金公司會按照募集規模上限金額和認購總金額的比例,將新基金分配給投資者,這就是基金的比例配售。
02
按什麼比例配售?
那麼配售比例怎麼算呢?
配售比例=基金限定發售的規模/募集期內有效認購申請總金額100%
知道了配售比例,就可以算出投資者自己最終確認買了多少基金,也就是募集期內提交的有效認購申請金額配售的比例。
比如說,新基金A的發售規模上限是20億元,但是最後投資者認購總金額達到了40億元,啟動了比例配售,配售比例就是20億元/40億元*100%=50%。小夏在基金髮行時認購了10萬元,那麼最終獲得的認購金額為10萬元50%=5萬元。
在基金比例配售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分配情況,叫做「末日比例配售」。「末日」指的就是基金募集期的最後一天。和一般的比例配售一樣,末日比例配售也是為了控制基金髮行規模而採用的一種配售方案,但只針對募集期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說,基金募集期內末日前的有效認購申請會全額確認,只對募集期的最後一天的有效認購申請,根據剩餘額度再予以比例配售。
這個配售比例的計算公式是:
末日認購申請確認比例=(基金限定發售的規模-認購期內認購末日之前有效認購申請金額)/末日有效認購申請金額
比如說,新基金B的首發規模上限是20億元,發行期一共有5天,前4天認購總金額達到了18億元,最後一天認購金額為4億元。於是基金B啟動了末日比例配售,前4天參與認購的投資者得到了全額確認,而最後一天認購的投資者只能按照配售比例來確認,末日配售比例為(20億元-18億元)/4億元=50%。小夏正好是在基金B發行的最後一天認購了10萬元,最終獲得的認購金額為10萬元50%=5萬元。
03
沒有確認的那部分資金怎麼辦?
所以基金比例配售的好處是,投資者在認購「爆款」新基金時不用排隊,不會出現因為在最後時間買而買不到的情況。
那麼,投資者如何知道自己最終認購了多少基金?沒有確認的那部分資金又怎麼辦呢?一般來說,基金公司在發行結束後會發布公告,是否啟動比例配售、以及具體配售比例均以公告為準。投資者未確認部分的認購金額將會在募集期結束退還給到投資者,一般基金公司會在認購期最後一天之後的3個工作日把沒有確認的資金退給銷售機構,銷售機構再退還給投資者,但具體退還到帳時間以通知為準。
(文章來源:華夏基金)
(責任編輯:DF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