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當代大學生難以跨越的「坎」,大概不是實習、不是論文,而是期末考試。每到期末考試周,大學生們的吐槽和調侃就多了起來。近期,伴隨著考試周的到來,#大學生考試周真實狀態#、#剛考完試的當代大學生#等話題登上熱搜,大學生們的焦慮和苦惱一覽無餘。
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說,一整個學期的學習壓力似乎都堆疊在考試前的那一小段時間,更有大學生自我調侃「我不是在複習,是在預習」。根據中國青年網的調查,近三成學生考前一周內開始複習,超三成學生每天複習 5小時以上。其中一位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平時只顧著參加社團活動,考試來臨才發現自己落下這麼多內容,為了不掛科,考試周基本都在背書。這也反映了大部分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平時不注重學習,期末為了通過考試,才「臨急抱佛腳」。
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緊張的學習後,進入到大學的學生們一夜之間「放鬆」了,如果沒有考研讀博的打算,他們已經不需要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另一方面,社團活動、社交等豐富的活動極大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在學習上的鬆懈在所難免。因而在給中小學減負的同時,社會開始呼籲給大學生「合理增負」。
2019年10月,教育部連續印發了《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嚴進嚴出,並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11月,河北體育學校辭退了40多名曠課嚴重的大學生……這一系列的舉措都透露出杜絕大學生「划水」的堅定決心。為大學生合理增負,不僅是對教育質量的把關,也是對大學生負責的行為,學校應當合理增加課程難度,嚴格把控考勤、考試過程,杜絕大學「躺過」的惡劣現象。
然而增負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合理。大學作為走進社會前的重要階段,過重的學業壓力並不利於學生開展社會活動,如果盲目增加形式化的學業負擔如作業增量、論文增量等,就走向了「培養書呆子」的另一個極端。這種淺層次的增量只會導致「怨聲載道」,學校需要做的,是深層次的增負增效。為什麼在討論增負時,總有聲音認為增負不利於社會實踐的開展?這種反對的聲音,實際上揭示了大學教育與社會和產業嚴重脫軌的困境,學生認為「知識無用」,自然也就缺乏學習的興趣,認為學習是在擠佔時間。因此,為大學生合理增負需要提升課堂質量,增強課程的創新性與現實性,促進學生有挑戰性地開展學習,從淺層次學習轉向深度學習。
大學教育,本該幫助學生在進入社會前進行更高層次的知識儲備,然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大學教育竟顯得有些「雞肋」起來,這是一種危險的現象,不僅不利於國家教育水平的提升,更不利於大學生將來的發展。而那些懶散的大學生們,也是時候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緊張起來,度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涯,切實地學習知識,而不是學習「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