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2021-02-15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20年即將結束。無論從哪個領域看去,這都是極為不同尋常的一年。學術界亦然。

 

前段時間,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句話——「2020學術界,以師娘很美開始,以康德很爛收工」。這當然是戲謔之語,不必當真。然而它背後試圖進行嘲諷、反思的問題,卻又是真實的。

 

年初,一篇原刊於多年前的《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突然刷了屏,此文分上下兩篇,佔30個版面,由作者徐中民發表於其導師主編的《冰川凍土》上。全文「闡述了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描述了他們攜手演繹的人生大道」。論文隨後被撤銷。年末,《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刊登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一文也迅速刷屏。標題的「很爛」引發極大爭議。作者和刊物則解釋實為「創新」。

 

這兩件事,堪稱2020年最受社交媒體關注的學術新聞事件。近代以來,學術研究便是知識生產的一種主要方式。它的讀者多為同行、同學科的學生,或跨學科的研究者,而較少受到學術圈外關注。從期刊到大眾讀者,中間一般需要轉化,在推動這一轉化的,有媒體,有書籍,也有學者。如果轉化成功並得到關注的是圈內學者,如今被叫作「出圈」。

 

在2020年結束前夕,我們圍繞以上幾方面展開年度學術事件盤點。學術事件原本發生於學術界,可能不為外人所知。這裡的盤點則挑選產生較大影響的一些學術事件。它們在今年得到較高關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學術界人們關心的是什麼、反思的是什麼,以及要改變的是什麼。

 

這一年,在豆瓣、微博、知乎等平臺上,一如既往有對「學術不端」的揭露,有的得到處理,有的不了了之;學術評價體系發生轉型,尤其是開始改變「唯論文論」,而學術評價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不升即走」「不發表就淘汰」還是青年教師面臨的挑戰,而「發表論文追熱點」則成為新的話題,學術發表的性別差異也得到關注。同樣是在這一年,法學教師羅翔「出圈」,網絡直播成為諸多學術講演、學術論壇的溝通形式,堪稱學術直播「元年」。

 

2019年2月初,演員翟天臨被曝論文抄襲。隨後,翟天臨公開道歉,博士學位被撤銷。這一起「學術打假」的風波,仿佛一瞬間聚焦了輿論對看似與世無爭、純潔無瑕的象牙塔的關注,其激起的層層憤怒及其後續的影響,讓許多在讀研究生戲言翟天臨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他們畢業的難度。目前,中國大陸在學研究生達到300萬人,寫畢業論文時的焦慮、擔心不能畢業的惶恐成為許多人面對的日常情緒,加之中國高校教職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無怪當得知翟天臨作為一位跨界者如此輕鬆地獲得學位時,大家都義憤填膺。打擊學術造假因此也不僅是一場對知識尊嚴的捍衛,更是一次全民參與的對正義的呼籲。

2020年,學術造假行為同樣成為經常引爆輿論場的熱點事件。

 

涉事論文。圖片來自新京報「我們視頻」報導「張裕卿學術不端事件」畫面。

11月19日,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生呂某將一篇長達123頁的實名舉報材料發布到網絡上。材料稱,張裕卿在2011年到2020年間,所做的實驗、發表的論文多次造假,並多次幫助其女兒發表論文等。當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即發布通報稱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已被學校解聘。

 

作為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遭遇學術不端指控,張裕卿並非孤例。4月初,江蘇大學理學院教授戴美鳳刊發於Nature雜誌旗下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論文被撤稿,原因是此文大量抄襲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的一篇於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

 

權力關係,往往是人們談論到學術造假問題時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詞彙。尤其是當權力與親情聯繫在一起時,學術造假行為常常能喚起人們心中有關「拼爹」等階層話語的聯想,從而激起更為強烈的輿論反應。雖然在此後接受採訪的過程中,張裕卿回應新京報記者,自己被舉報的情況與女兒沒有關係,學校已經通過相關渠道進行處理。但這份舉報材料中對張的質疑,依舊引發了許多網友對所謂「親情掩蓋下的學術造假」的討論。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7月,昆明市一位六年級小學生開展的結直腸癌相關研究獲得全國大獎,同樣引來網友的大範圍議論。這篇出自小學生之手的研究報告有著研究生論文一樣學術範兒十足的標題:《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它作為雲南代表隊參賽作品,獲得了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然而,研究的複雜性明顯超過一位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輿論對此報以的顯然不會是對「後浪」潛力無窮的稱讚,而是認為這是一次由幕後家長作為推手的學術造假行為。據新京報記者了解,該大賽獲獎者,可在高考投檔時獲得不超過20分的加分,自主招生時同等條件下會優先考慮。

 

獲獎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7月15日,科技日報報導,受到廣泛質疑的涉事學生家長陳勇彬通過郵件,就事件作出了情況說明,並表示申請上交所獲得的獎項,「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的處理意見」。陳勇彬稱,在項目申報過程中,他未充分掌握及領會組委會發布「項目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關鍵信息,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同時,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當晚也認定該研究報告專業程度超過作者認知水平,判定其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對該項目獎項予以撤銷。

 

學術「拼爹」的本質是學術造假。為了遏止類似的現象發生,許多媒體與網友也紛紛建言獻策,例如新華網評論指出,在未來的同類競賽中,應增設答辯面試環節,以檢驗答辯人是否真正獨立地理解自己的項目。「如果監督不嚴,評獎隨意,本意在鼓勵科技創新的比賽,遲早要變成從事科研工作的家長們『神仙打架』的舞臺,而將那些真正熱愛科技創新的孩子排擠在外。」

 

打擊學術造假的正當性在理念上毋庸置疑,然而在現實操作層面做到並不容易。尤其在中國人情社會的語境下,各類實體與無形的權力網絡使得維護學術真實的發聲常常阻力重重。不過,隨著社交網絡的蓬勃發展,學術打假的渠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寬。前述2020年的許多學術打假新聞,都來自於社交媒體中網友的爆料。8月,杭州師範大學教師郭彥努被指論文抄襲,11月,郭的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認定其博士學位論文《祁彪佳的園林世界》和其期刊論文《紹興石宕園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為例》存在多處抄襲、剽竊現象,情節嚴重,撤銷其博士學位。

郭彥努學術不端事件的起因,恰恰是今年8月在豆瓣流傳的一則帖子。8月10日,豆瓣博主「心匠」質疑郭彥努的《紹興石宕園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為例》抄襲自己的文章《深山藏古寺(八),古宕石佛寺》。該帖子在引發廣泛關注後吸引多名網友接力「反抄」,8月14日該話題登上知乎,隨後獲得澎湃新聞等媒體的跟進。整個事件落定後,亦有豆友建立了完整的時間線幫助回顧事件全程。社交媒體上的網絡圍觀,已經越來越成為制約學術造假的無形正義之眼。

 

除了學者,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在2020年同樣引發許多關注。7月,天津大學碩士生劉宇宸與廈門大學碩士生林鯉的學位遭遇撤銷。兩名學生的碩士學位論文存在高度雷同,經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調查,劉的碩士論文存在由他人代寫事實,而林則在碩士論文撰寫中存在買賣論文的學術不端行為。

 

碩士生對論文的低要求折射出某種社會心態的變遷。當在校研究生超過300萬,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悄然開始向學歷教育轉型。擁有一個研究生學位,在大多數學生的心中往往意味著擁有找工作的敲門磚,而不是開啟學術道路的神聖憑證。2020年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就顯示,「提升就業和從業核心競爭力」的考研動機佔比最多,超過60%,出於「對學術研究感興趣」而選擇讀研的學生比例僅僅在20%左右徘徊。

 

然而,「志不在學術」,不等同於可以突破學術的底線。在學術不端問題頻發的現況下,社會各界都對此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及時的回應。9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把論文寫作指導課程作為必修課。抓住研究生培養關鍵環節,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和處置機制。同時,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

  

2020年11月,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韓國明星洪真英碩士論文《通過韓流看文化內容產業動向的研究》涉嫌抄襲,重複率高達74%。12月23日,洪真英被認定論文抄襲,碩士和博士學位均被取消。洪真英的遭遇成為2020年全年學術不端事件的尾聲,一時間,「韓國翟天臨」的名號被放在她的名字前。和與她有著相似經歷的翟天臨一樣,同樣引發了許多人憤怒和批評的洪真英也成為了這個時代「學術打假」的一個註腳。在一個生活節奏加速、社會競爭日益「內卷」的時代,象徵著「冷板凳」的學術不斷遭遇冷落與衝擊。但人們對此的擔憂、憤慨與相應的回應,也恰恰證明了學術所象徵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與造假行為依舊如方枘圓鑿,是世間最勢不兩立的存在。

 

2020年,學術評價體系正在面臨一場改革。

 

過去二十年來,國內學術界積極推進量化考核,例如在自然科學領域,根據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把學者的研究成果量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數字,並將這些數字與學者的切身利益掛鈎。自然科學界的「SCI崇拜」、人文社科學界的「唯論文」現象可謂積弊已久。

 

市面上面對SCI發文需求產生的種種「指南」

今年2月下旬,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文件《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旨在糾正當前SCI論文相關指標存在片面、過度和扭曲使用的現象。其中列舉一系列相應的糾偏舉措,例如:加大發表國內高質量期刊論文的要求、降低 SCI 和影響因子在學術評價標準中的地位、收緊論文發表費用、推行論文代表作制度、不將 SCI 論文指標作為招聘和畢業的前置條件。

 

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並未就此停步。如果說2月份的《意見》更多地影響了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近日又把改革方向對準了人文社科領域。12月中旬,教育部印發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

 

Springer出版集團在2015年撤稿64篇,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

這兩份《意見》代表了今年學術評價體系改革的大趨勢,也在學術圈內外引起了一場大地震。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為此叫好,直言「早該打破SCI崇拜了」「SCI害人不淺」。但不少碩博士生也表達了自己的顧慮。評價標準改變之後,畢業會不會變得更困難了?推行論文代表作制度後,學生想要畢業,導師卻想追求代表作,如何平衡之間的矛盾?

 

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心情更為複雜,一旦SCI論文指標權重下降,如何保障職稱評定、人員聘用評價中的公正性?如果過去的評價標準因為不合理而被破除,新的標準又如何「立」起來呢?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端鴻指出,教授同行顧慮的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學術界的同行評價制度還遠未成熟。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失去了SCI這個相對硬性的指標,最後就可能會出現人情泛濫的現象。「新的標準必須是硬槓桿,而不是所謂的院系全體教師投票決定,或者由外省外部同行專家來進行評定。」

 

「這輪調整主要是針對被誤用過度的指標進行糾偏,它並不是說意味要徹底改變原來既定的方針。」張端鴻認為,《意見》要求更多的是指向各層級的學術管理部門——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在修訂評價標準時,注重不同學科評價的差異化需求,不要過分地看重所謂的大學排名,政府下屬的專業機構也不要過度地採信。

 

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門理應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有所作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對此持相似的看法,他在近日撰文指出,切實破除「唯論文」評價體系,具體到高校而言,則是要把學術委員會建設為學校的最高學術權力機構,統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諮詢等職權。

 

讓學術評價回歸學術本位,這類呼籲我們已經聽得太多。2020年的這輪改革,是否有望開啟學術評價的「破冰之旅」?也許只有時間能夠給我們提供答案。

關於學術評價體系,我們曾這樣報導:

《「SCI指標」退下神壇後,人情會泛濫嗎?》

2012年,「蟻族」概念的提出者、青年學者廉思出版了一本描繪中國高校青年教師生活困境的作品《工蜂》(本書部分採訪材料存在未作採訪的爭議——編者注),這本書如今知名度並不算太高,當初也曾遭遇過許多爭議。在當時新京報的一次對廉思的採訪中,他提及有網友指責他「不關心底層」,而關心大學老師,因為在旁人眼裡,大學老師有假期,還是體制內工作,「說他窮,說他苦,誰信?」在當時的廉思看來,這恰恰也是《工蜂》出版的意義:讓社會關注到這個平靜的、不瘟不火,卻構成高校科研體系重要部分的群體。

 

時間來到2020年,想必類似的指責會少得多了,因為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壓力,顯然已經並不算一個新鮮的話題。就在今年年末,騰訊穀雨實驗室的一篇名為《985高校青年教師,身不由己追熱點》的報導引起了許多討論。報導呈現了一幅高校青椒之間你追我趕的學術競賽圖景:不斷積累時髦的「學術詞彙」以迎合各類期刊對「前沿性」的要求,為了在越來越細化和嚴格的考評體制中脫穎而出,不得不將一篇費盡心血完成的研究肢解成若干論文「快快發表」。

 

《學術與政治》,[德]馬克斯·韋伯 著,錢永祥 等譯,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4月。

在某種意義上,報導所描繪的「青椒」學術競賽越來越像韋伯在《學術與政治》中所形容的,是一種「魯莽的賭博」,需要年復一年的忍受無數的平庸之輩爬過頭頂卻無動於衷,只是日益「麥當勞化」的論文,似乎再也承不起神聖的「天職」。早在2016年,《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名為《「青椒」之焦:大學青年教師的現實之困》的長篇報導,就曾十分全面地關注過高校青年教師的困境:處於職業生涯初期,待遇一般卻面臨著較大的養家餬口壓力;科研工作外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為在評教中獲得不錯的口碑而如履薄冰;在各類規則繁瑣的量化考評機制和學院的人情世故中焦頭爛額。這篇文章和今年年末的《985高校青年教師,身不由己追熱點》隔空相對,中間跨過的四年,似乎並沒有讓高校青年教師的境遇獲得太多的改變。

 

兩篇報導中,在中國頂尖高校普遍存在的「非升即走」制度屢次被提及。國內的這一制度效仿美國的終身教職的制度,其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學者在一定期限內通過考核後獲得永久或連續性聘任,以保持學術生涯的持續性從而促進學術自由。在國內,這一制度的實行常常設立2到3年的首聘期,通過考評後則進入穩定教職軌道,否則轉崗或離職。同樣在今年年末,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沈洋等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非升即走」制度成為高校青年教師重要的壓力來源,僅有少部分填寫問卷的教師對這一制度持支持態度。

 

更重要的是,沈洋等的研究凸顯了「青椒」壓力的性別維度,比如根據此次研究的調查問卷顯示,籤訂「非升即走」合同的女教師中,有61%的表示壓力非常大,而這一比例在沒有籤訂「非升即走」合同的女教師中是45.5%。受到生育壓力的影響,「非升即走」制度直接影響了女教師的生育規劃,為了滿足高強度的考核期內工作需求,68%已婚已育女教師表示其生育實踐因工作壓力而改變。研究的結尾部分提及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有生育需求的高校女教師考核方面的扶持,例如延長終身制考核政策等,呼籲國內進一步關注青年教師考評體制的人性化。

 

縱觀歷史,科研領域的性別鴻溝其實不僅體現在青年教師之中。

今年2月,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黃俊銘博士及合作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指出雖然每年發表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佔比在持續增長,但仍然遠遠少於男性,這一現象在所有主流學科中都不同程度地成立。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男性科研工作者的平均職業生涯為11.0年,而女性的平均職業生涯只有9.3年,男性在時長上的優勢達到16%,而當控制職業生涯時長等因素後,學術成果的性別差異大幅減少。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女性科研人員往往還需要承擔繁瑣的家務勞動。這些「看不見的勞動」,與女性在學術圈面臨的「透明天花板」,在今年肆虐全球的疫情中變得進一步可見。

 

英國《衛報》今年5月的一份報導提及,《英國科學哲學》副主編伊莉莎白·漢農(Elizabeth Hannon)博士發現,女性學者提交論文的數量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而男性學者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漢農認為,在隔離期間,女性學者們要承擔更多的照顧孩子、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任務,這使得她們無法專注於科研工作。

  

細數近年來學術界引起公眾熱議的事件,往往伴隨著錯愕、嘆息、憤慨和擔憂。奇葩論文登上重點期刊、違背學術倫理的基因編輯嬰兒、各類論文造假抄襲、屢遭曝光的校園性侵案……倒是刑法學教授羅翔的「出圈」,也許是今年疫情之下學術界為數不多的驚喜。

 

作為一名開設司法考試培訓課程的大學教師,羅翔在網際網路上的「走紅」實屬意料之外。最初,一些上課學生把他的上課錄像剪輯成幾分鐘的短視頻,上傳到Bilibili網站(常被稱為「B站」),沒想到創造了現象級點擊次數。之後,B站主動找上門來,羅翔籤約並開設了個人帳號,不定期分享短視頻,風趣幽默地講解法律知識。目前為止,羅翔的官方帳號已經擁有超過1千萬粉絲,經他人剪輯傳播的金句和妙語短視頻隨處可見。他舉例時常用的「法外狂徒張三」也成為了一個網絡文化梗。

 

很多人欣賞羅翔,絕不僅在於他會「講段子」。在妙語連珠的背後,羅翔始終在用通俗的話語傳達法治精神的精髓和他對人性的思考。根據《新華每日電訊》的報導,一門課結束時,常有學生找羅翔留言,他總是寫「願你成為法治之光」。「法治之光」,在羅翔看來意味著一方面要追求良善,另一方面也要自覺遵守規則,不要覺得自己在規則之外。

 

受到「90後」「00後」追捧的「彈幕文化」常常被批評過於娛樂、情緒。但留意羅翔網課視頻的下方留言和彈幕,會發現其中不乏對具體法律問題和法治精神的嚴肅探討與辯論。有些評論或是引經據典,或是附上其他參考連結,提供給對法學感興趣的朋友學習。

 

21世紀初,北大未名BBS、天涯社區是網友們談經論道的聚集地,百家講壇捧紅了易中天、於丹等第一代學術明星。2020年,羅翔的不經意走紅,依賴的是自媒體力量的全面崛起。而這些優質彈幕和留言的批量出現,說明了只要有好的引導,在日益碎片化、立場化的網絡輿論環境之下,也能找到些許理性討論的空間。

 

另一方面,羅翔的走紅也反映了直播網課的興起。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多數的大專院校都在今年採取過直播網課的形式。對於很多大學教授,直播授課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如何在上網課時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與電腦屏幕前的學生建立眼神交流,都是留給教授們的難題。直播授課無形間對教師的言行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可能一次口誤,就會在課後成為學生微信群裡的笑料,形式多樣的「直播事故」也是屢見不鮮。

 

實際上,網課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從最早的Coursera、網易公開課等線上公開課程,再到得到、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項目,網課這一形式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今年的變化在於,在疫情影響之下,大量的線下講座、學術研討會無法如期進行,不得已改成了線上會議形式,通過Zoom會議、騰訊會議連線。

 

未曾料想,主辦方原本的無奈之舉促成了直播網課的新突破。擺脫了地域的約束,國內外的學者的交流渠道更為開闊。打破了空間的限制,普通觀眾只需提前報名,輸入會議密碼即可參與,過往熱門講座人山人海、排隊佔座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一位出版社負責活動的編輯透露,過往的線下學術講座多是一、二百人的規模,如今線上每期歷史類講座都有幾千位觀眾參與(當然,平臺數據算法不一,也可能存在數據偏差、誇大)。

 

如今很多人把2016年視作知識付費的「元年」。幾年之後回首,2020年或能成為直播網課的「元年」。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嚴飛今年參加過多次直播網課和線上直播講座,在他看來,這將是未來教育的一個趨勢。直播網課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接觸到學術前沿和學者大家,嚴飛認為,這種形式是打破階層鴻溝,促進教育平等的體現。

 

  

本文系獨家原創。作者:李永博 劉亞光;編輯:西西;校對 :劉軍。封面題圖來自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 2001)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觀看書評周刊vlog,一起懷念那些在2020年永遠告別我們的思想者)

點擊閱讀原文,進我們的小鋪逛逛~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揭露學術不端,是否侵犯名譽權
    【問答民法典·以案說法】 ●關鍵詞學術不端 論文抄襲 檢舉揭發 名譽權●概述近年來,關於抄襲、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的例子頻頻曝光。揭露學術不端行為有利於維護健康的學術環境,是公民的一項正當權利,但在檢舉和揭發時,時常出現侮辱、誹謗等損害他人名譽的情況。那麼在揭露學術不端過程中,如何保護名譽權不受損害,值得反思。●案例某高校學生王某在參評獎學金時,懷疑競爭對手趙某的學術論文有抄襲、造假嫌疑,於是在社交媒體散發趙某花錢找「槍手」代寫論文的消息。
  • 年終盤點:2020年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
    後翟天臨時代,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其中不乏令人尊敬的學術大牛,甚至院士,讓人目瞪口呆。 今天,小編帶你回顧過去這一年發生的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引以為戒。
  • 學術不端!導師剽竊學生論文發表,90%重複率,學生實名舉報
    學術不端,一個極其嚴肅的詞,尤其是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學術不端的行為是會受到鄙視,被別人看不起的。然而似乎並不能有效制止部分「有想法」的人因為某種利益關係而鋌而走險。其實近些年,類似的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其背後也是牽扯著某種利益關係。比如在往年還是論文至上的時候,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質量將直接與崗位晉升、職稱評定、薪資待遇等掛鈎。然而部分教師要麼工作太忙沒時間,要麼有心發表沒思路,最終就選擇「鋌而走險」,做出一些學術不端的事情,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他們當時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容易被發現。
  • 青島大學4篇論文嚴重不端被撤!校方:將對涉事科研人員記過處理
    就青島大學藥學院兩名教學科研人員共同通訊在《Life SCIences》的研究論文被撤回一事,9月7日,青島大學科技處相關負責人向健康時報記者透露:學校學術委員會已經就此次學術不端事件進行了相關取證調查
  • 26歲研究生凌晨猝死,疑因受導師學術不端事件影響重寫論文
    這幾個月來,他每天都要大強度的工作來寫自己的論文。經常一寫就是到凌晨三四點。隨後,家裡人發現,李源之所以需要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或許與其導師季新輝脫不開關係。2019年,季新輝陷入了學術不端事件,被處罰5年內不得擔任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而這,迫使李源本就寫好的該方向論文直接作廢,導師給出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讓李源重寫論文。
  • 不唯論文、強調教書育人……清華發布學術評價新政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4月19日,清華大學率先發布學術評價新政,多項措施直指學術評價的焦點,克服學術評價中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教書育人的投入納入教師學術評價體系;不再單純強調數量,著重於學術水平和實際貢獻,以及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性;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學術評價標準將做調整等。
  • 中國又有121篇醫學論文被曝學術造假!實驗圖像高度相似,被疑出自...
    中國又有121篇醫學論文被曝學術造假!論文造假頻現,「論文作坊」真面初現今年2月,國際著名打假戰士Elisabeth Bik爆料,400餘篇不同機構的作者撰寫的論文存在高度相似,很有可能是從同一家「論文作坊」生產的。這是醫學界近年來被爆出的最大規模學術造假事件,而這些論文集中在中國山東地區。Bik之前因為揭露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涉嫌學術不端事件而聲名鵲起。
  • 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再起質疑,其碩士論文被指重複字數過萬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演員翟天臨涉學術不端備受關注。繼翟天臨博士期間論文涉嫌抄襲之後,其碩士論文也難逃質疑。目前,界面新聞於知網尚未搜索到翟天臨的碩士論文,但在國家圖書館官網檢索到翟天臨發表於2013年5月的碩士學位論文《「英雄」本是「普通人」——試論表演創作中的英雄形象與人性》,由於單冊狀態為「初訂」,該文獻不能閱覽。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居高位,媒體:加大公開懲罰學術不端力度
    光明日報9月28日消息,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報告,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而另一方面,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也居高不下。據統計,2020年1月至7月30日,世界各國撤稿論文總計1143篇,其中,中國388篇,高達34%。
  • 抄襲剽竊檢測技術(論文查重技術)是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有效手段?
    什麼是學術不端行為(英文:academic misconduct)?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建議研究計劃、從事科學研究、評審科學研究、報告研究結果中的: 捏造、篡改、剽竊、偽造學歷或工作經歷。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相繼捲入學術造假事件。
  • 告別學術不端,選擇PaperCrazy論文查重準沒錯!
    告別學術不端,選擇PaperCrazy論文查重準沒錯!告別學術不端,選擇PaperCrazy論文查重準沒錯!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些著名學者也難以倖免,這些人敗壞了學術的風氣,阻礙了學術的發展,給我國的科教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 學術不端教授被解聘,天津大學化工是否還能穩坐「世一流」
    但是最近卻遇上了一件糟心事,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準確地說應該稱之為前教授,如今已被解聘)因被其曾經所帶的研究生以上百頁論文的形式舉報了,這可謂是國內幾十年來因學術不端以論文訴的第一人,有理有據事實基本清楚實在無從反駁。天大化工學院也第一時間進行了調查,並進行了慣例性的解聘合同,這也反映了天津大學果敢的作風,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 數千人涉「論文代寫」,楓葉國驚曝大量學術不端
    本社訊:學術不端只發生在中國?錯!
  • 湖北經濟學院回應抄襲事件:不屬於「學術不端」
    湖北經濟學院回應「抄襲」事件:不屬於「學術不端」  兩篇論文一半篇幅以上引用他人已發表的論文,博士期間發表專著與他人已出版的專著在部分章節上存在大量相似,還有兩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湖北經濟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紅英被公開舉報「學術不端」。
  •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作者:熊丙奇 發布時間:
  • 學術不端論文造假傷害了多少人的心靈!
    學術不端論文造假傷害了多少人的心靈!今天,你論文查重了嗎?因為論文查重這件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陷入輿論的漩渦之中。論文查重就像是一把裁決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公平之劍,然而很不幸,去年年初,「北大博士」翟天臨因為不識知網、學術造假等事件成為「劍下亡魂」,這無疑更使得學術造假問題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 「學術不端」怎麼譯?
    春節期間最大的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的「疑似論文抄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學術不端」如何用英文表達,哪些行為屬於「學術不端」,相關行為又會面臨哪些處罰。   對於翟天臨疑似論文抄襲一事,大多數英文媒體都使用academic misconduct和academic plagiarism來表示。misconduct指不當行為,不端行為,處理不當,行為不檢等。
  • 對科技論文加大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其意義在哪裡?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卻不斷湧現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成為了社會進步的「攪屎棍」。科技論文的可信度問題不斷暴露,學術不端事件成為了老百姓茶前飯後的談資。各種「奇形怪狀」的學術不端怪象。一、一稿多投。就是這樣一位足壇上的佼佼者,被爆出:他曾經在2006年發表在《科技信息》上的一篇論文,在2007年又重複發表在了《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上。一篇論文重複發表,這是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其樹立的完美形象瞬間崩塌。二、同一學術成果重複發表。
  • 翟天臨學術不端調查:碩士論文被指抄陳坤本科論文
    (原標題:翟天臨學術不端調查:碩士論文被指抄襲陳坤本科論文) 翟天臨被學術打假事件持續發酵